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嵬驿之变: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上演权力的游戏

马嵬驿之变: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上演权力的游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阎丽 访问量:398 更新时间:2024/3/16 4:30:04

提到“马嵬驿之变”,很多人的传统认知是这样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从长安逃往成都。途径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市附近)时,随行的将领和士兵自发兵变,处死了宰相杨国忠后,继续逼迫唐玄宗下罪己诏并赐死贵妃杨玉环。

那么,真实的马嵬驿之变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马嵬驿之变,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父子关系持续紧张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通过数次政变才取得皇位,所以他对所有人都充满着猜忌。作为唐朝子嗣最多的一位帝王,他对于自己的儿子们,也就是皇位的潜在竞争者们,表现得极其不信任。

李隆基的长子李琮,由于在打猎时被野兽所伤,导致面部毁容而难以成为一国之君,被迫退出了储位的竞争。于是,次子李瑛被玄宗立为首任太子。

李瑛的母家没有势力,其母赵丽妃只是由于能歌善舞才被选入宫。果然,随着被玄宗盛宠的武惠妃诞下了寿王李瑁,李瑛的太子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据《新唐书》记载:

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武惠妃以“宫中有贼”为由,诱骗太子李瑛入宫救父勤王。李瑛不知有诈,竟然穿甲率兵入宫,被玄宗误以为逼宫兵变,下旨贬为庶人。不久,涉案的三位皇子就通通遇害身亡,被人怜为“三庶人”。

那时的唐玄宗还没有糊涂到底,虽然废除了太子李瑛,但考虑到李唐江山刚从武周手中恢复,担心再次重蹈武氏夺权的覆辙。他并没有册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反而册立了忠王李亨为太子。

在失望和忧郁之中,武惠妃终于过世。而在她过世后,寿王李瑁顿时就失去了依靠,甚至就连自己的王妃杨玉环也没有保住,被父亲玄宗皇帝所霸占,受尽了天下的耻笑。

从被立为太子的第一天起,李亨就表现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毕竟,父亲玄宗皇帝不仅皇子众多,而且君心难测,前任太子李瑛就是因此才招致了杀身之祸。

尽管李亨谨小慎微,但依然没有赢得父亲的完全信赖,被各种各样的政治漩涡所波及。其中,最主要的反对势力就是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们因为坚决推举寿王李瑁而与李亨结怨,开始不断怂恿玄宗撤换太子。

表面上,是太子在与宰相进行政争,实际上却是与唐玄宗在隔空角力。在这种背景下,太子李亨和玄宗李隆基之间的父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关于这点,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倒是进行了比较贴近历史的演绎。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

755年底,由于唐玄宗的一再纵容和姑息,终于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羽翼渐丰,在联合了同罗、契丹和突厥等少数民族后,在范阳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叛乱发生后,早已承享太平许久的唐玄宗竟手足无措,只得召集文武群臣商量平叛之策。在杨国忠的建议下,他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和平卢节度使,率兵在河南一带坚守。

眼见叛军的势头强劲,朝廷又任命荣王李琬为唐军统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具体指挥东征的平叛事宜。可惜,由于玄宗后期的昏庸统治,使得民间疾苦加剧,百姓对于朝廷已经不再拥护。

受此不利因素的影响,安史之乱的叛军轻易就攻陷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气势汹汹地向长安杀奔而来。东征大军出师不利,只得返回潼关进行据守。

高仙芝作战经验丰富,在据潼关御敌的过程中,他已经有效遏制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将战争拖入到了相持阶段。

本来,依靠这种稳扎稳打,以一国之力御一域之兵,朝廷的胜算是非常大的。但是,昏聩失智的唐玄宗竟会听信监军太监的诬告,将忠于自己的高仙芝斩首,据《新唐书》记载:

仙芝弃陕守关,遏贼西势,以丧地被诛。

高仙芝被斩后,唐帝国的又一位名将哥舒翰成为前敌指挥,继续在潼关阻挡叛军。哥舒翰认为高仙芝的作战方略并没有错,因此继续经营潼关,使之更加固若金汤,成为了叛军难以逾越的壁垒。

而几乎与此同时,郭子仪的军队也在背后击败了史思明所部,彻底切断了叛军先锋和范阳老巢的联络。在这种进退维谷之际,安禄山一度打算放弃攻打长安的计划,甚至放弃已经攻占的洛阳,退回到自己的大本营范阳继续割据。

实事求是的说,哥舒翰对于战场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深知叛军虽然一路攻城掠地,但骄兵悍将必然会烧杀抢掠并祸害百姓,影响到民心的向背。尤其是,多支少数民族军队经过沿途抢掠财物后,必然会出现无心恋战的局面。

但是,由于哥舒翰的长期闭关不出,使得唐玄宗产生了怀疑,担心他也会拥兵自重。加之,奸相杨国忠在一旁煽风点火,不断怂恿唐玄宗下旨,命令哥舒翰东出潼关剿灭叛军。据《旧唐书·杨国忠传》记载:

国忠以翰持兵未决,虑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

在唐玄宗的旨意下,哥舒翰只得连续泣血上奏,希望朝廷继续据潼关阻敌,待叛军分崩离析之时再出关追击并一举歼灭。据《新唐书》记载:

翰报曰:“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

唐玄宗却不听忠言,继续下严旨催促出战。鉴于之前高仙芝的悲惨经历,哥舒翰只得亲率唐军主力东出潼关,可谓是“恸哭出关”。

果然,唐军在“扬短避长”之下贸然出关,很快就被擅长骑兵作战的叛军所击败,几乎全军覆没。更重要的是,国都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潼关也就此失守,形势已经到了十万火急的程度。

三、马嵬驿之变的经过

随着潼关的失守,唐玄宗李隆基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就决心弃城而逃,丢下满城百姓和祖宗基业而入蜀避祸。

第二天凌晨,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禁军护卫,唐玄宗携自己的朝臣和后宫一干人等,包括嫔妃、皇子和公主,一同逃往蜀地的成都。

这群熙熙攘攘的难民,个个非富即贵,个个养尊处优,离开长安后便百般不适。尤其,由于沿途的各级地方官员已经纷纷逃窜,这帮人的粮食供应出现了短缺。

当逃难队伍狼狈不堪的抵达马嵬驿时,早已经饥肠辘辘,人困马乏。于是,禁军的将士们开始抱怨牢骚,而且声势越来越大,场面越来越失控。

作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因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有功,维护了风雨飘摇下李唐江山的稳定,被唐玄宗视为忠臣并加封龙武大将军,一向都以淳笃自检而被肯定。

眼见宰相杨国忠嚣张跋扈,权倾朝野甚至结党营私,陈玄礼开始越来越同情和支持太子李亨,逐渐成为了太子一党的成员。此刻,他眼见马嵬驿内波诡云谲,形势紧迫,若不及时进行疏导,那禁军士兵哗变已经一触即发。

于是,陈玄礼紧急秘密约见随行的太子李亨,就目前情势进行磋商。两人议定,可以借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的士气低迷和太子的声望大涨,在马嵬驿策动士兵造反,一举诛杀杨国忠兄妹,甚至逼迫唐玄宗退位放权。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太子,诛国忠父子。

于是,当宰相杨国忠巡视完周边回营时,立即就被士兵们围住并乱刀砍死。按照事先的计划,陈玄礼还怂恿情绪失控的士兵们包围唐玄宗,要他诛杀杨玉环并下诏书保证永不追究今日之事。

唐玄宗尽管昏庸糊涂,但此刻也明白绝非士兵自发逼宫这么简单,背后必定有太子李亨的支持。

杨国忠被杀后,太子李亨依然不依不饶,继续要求诛杀杨玉环,引起了玄宗皇帝强烈的不舍。他多次辩解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不过,唐玄宗的言语已经苍白无力,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据《资治通鉴》记载:

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关于杨贵妃之死的真相,有人认为服毒而亡,有人认为乱刀砍死,甚至有人认为她潜出马嵬驿逃亡到了日本或者南美。但是,更多人相信她是被唐玄宗下令并由高力士勒死的。

在处死杨国忠兄妹后,太子李亨和父亲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已近乎公开决裂。趁着这股势头,他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逼迫唐玄宗直接交权给自己。

不过,马嵬驿之变的关键人物陈玄礼,却在诛杀完杨国忠和杨玉环,又逼迫唐玄宗痛哭流涕地下罪己诏后,开始同情玄宗皇帝并决心继续效忠于他,辅保其继续入蜀。

四、马嵬驿之变的结果

由于陈玄礼的中途变卦,使得太子李亨的处境顿时陷入尴尬,甚至是危险之中。自己在幕后策划了马嵬驿之变,虽然玄宗皇帝公开下旨不会追究任何人,但以父亲睚眦必报的本性,自己不仅太子位难保,而且性命也堪忧。

因此,太子李亨无论如何都不会再伴驾入蜀,否则必死无疑。据《旧唐书》记载:

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太子李亨以北上平叛为由,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后,在李辅国、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在他看来,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拼死平叛,掌握军权;一条是继续装怂,日后被父亲反攻倒算。据《旧唐书》记载:

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

虽然说,这“一日百战”太过夸张,但还是反映出太子选择了拼死抗敌这条路,为自己赢得军心和民心。

在逐渐获得军队的支持后,太子李亨一个月后在灵武自立为帝,史称“唐肃宗”,他遥尊远在蜀地的父亲唐玄宗为太上皇。据《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

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辅国从至于灵武,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人心。

当时,躲在蜀地的玄宗还以为自己仍是皇帝。他为了稳住太子,还下旨册封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不过,他的圣旨还未发出,儿子的圣旨却先到了。

直到此刻,唐玄宗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不再是大唐帝国的皇帝了,而是成了太上皇。无奈之下,他只得派人将传国玉玺和宝册送往灵武。

自此开始,唐肃宗的这个皇位才算是名正言顺了。他亲临前线并打出“御驾靖乱”的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彻底从政治上扭转了唐玄宗出逃以来的被动局面。

之后,肃宗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部从河北召至灵武,又联合了回纥军,从军事上展开大规模的战略反击,很快就收复了长安。

还都长安后,唐肃宗派自己的亲信李沁,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所饰演的那位靖安司李必,去成都迎接太上皇还京。

不过,担心成为儿子眼中钉的李隆基竟然不敢返回长安,直到李泌代表朝廷递交了上表,他才姗姗移步回京。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玄宗返回后,唐肃宗出城迎接并亲自牵马,尽管父子二人抱头痛哭,但两人的父子情早已断绝。

玄宗在迁入皇宫后,生活得很孤独,几乎处于一种软禁的状态,而曾经随他入蜀的近臣也纷纷遭到清洗。比如,陈玄礼被勒令致仕,高力士被以逆党的罪名流放巫州。看来,对于当年的马嵬驿之变,李亨表现得非常耿耿于怀。

没过几年,唐玄宗在郁郁寡欢和惊心忧惧之下过世了。短短十几天后,他儿子唐肃宗也在长安驾崩。这对在马嵬驿上演权力游戏的父子,就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历史舞台。

只是,直到他们过世后的第二年,历时七年多,横跨三代帝王,几乎耗尽大唐国力的安史之乱才被平息。

五、结语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后宫词》: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在唐玄宗眼中,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李亨,他看到的只有皇位,只有权力;在唐肃宗眼中,也没有看到自己的父亲李隆基,他看到的只有皇位,只有权力。

于是,父子二人才在马嵬驿上演了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

文史不假:“原创不易,欢迎您关注支持!”

标签: 李隆基

更多文章

  • 李隆基杨玉环,成千古佳话,为何朱见深万贞儿,却被后世所不容?

    历史人物编辑:曲先生标签:李隆基

    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其实更确切来言便是:没有对比,就察觉不出问题。比如,为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所谓“恋情”,成千古佳话。可朱见深和万贞儿,却被后世所不容?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说了。其一:“狗血”和真情的严重错位稍微知道点大唐历史的人必会知道,杨玉环最初是李隆基的儿媳,嫁给了李琩。之

  • 为何李成器、李隆基互相辞让帝位?是别有原因,还是兄弟和睦?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李隆基

    唐朝有两个盛世,那就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分别是唐太宗和唐玄宗所开创。这两个唐朝的皇帝都有着一样伟大的功绩,但其德行却相差甚远。唐太宗用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换来了皇位,他的确将唐朝发扬光大,是一个人人称颂的好皇帝,但是上位的手段一直为世人诟病。再看唐玄宗,他并没有主动争取皇位,他的皇位是

  • 大唐女强人频出,唐玄宗李隆基终平定乱局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李隆基

    女皇落幕公元705年,即神龙元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神龙政变!这一年,一代女皇武则天已经82岁高龄了,这对于古代人当然算得上高寿了,而对于一直没有定下继承人的武则天,则意味着统治出现了松动。趁着她病重,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洛阳紫微城 发动兵变,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这两

  • 李隆基执政之初励精图治,为何后来变得奢靡昏聩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李隆基

    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帝国时代的巅峰,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以引以为豪。然而创造出开元盛世的皇帝李隆基则毁誉参半,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争议。在李隆基即位之初,他励精图治,任用贤相姚崇宋璟,创造出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可是到了天宝年间,他却一改往日勤政的作风,逐渐沉迷到于奢靡的生活,在政治上也显得越发昏聩。

  • 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和李隆基这些皇帝,按能力如何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李隆基

    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和李隆基当中,若是让我给他们的个人能力排个名次,我觉得应该这样排: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李渊和李治。虽然这几个人,都很强悍,李治除外,他跟以上四人比,简直就没法比。下面看我给大家分析原因:最强悍的还是李世民,他在帮助老爹李渊灭隋的时候,立下的功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连当时

  • 李隆基用李亨挑起朝廷内斗,透支个人的政治信誉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废了太子李瑛后,又否定了宰相李林甫推荐的寿王李瑁,改立李亨为太子。然而李亨的太子却当得非常苦逼,不但被李林甫拉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而且被李隆基猜忌。在李林甫和杨国忠发起的多次,针对李亨及其党羽的政治斗争中,李隆基都摆出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似乎并没有保护这个儿子的想法。因此很多历史爱好

  • 李隆基一日连杀三子,霸占儿媳,他受了什么刺激,为何如此疯狂?

    历史人物编辑:李森林标签:李隆基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去世,这对于唐玄宗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后宫数千人,竟也没有一个可以再入唐玄宗眼的女人。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人对唐玄宗李隆基说:“寿王妃李杨氏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李隆基无视杨玉环是自己儿媳的身份,将她召进了后宫之中。当然了,霸占儿媳算不得什么,李隆基还曾在一天内连杀三子,这就

  • 杨玉环本是李隆基的儿媳,李隆基是如何将她抢到手的?用了啥套路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李隆基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李隆基从李瑁那挖角杨玉环,也是用尽了各种套路。唐朝以其博大宽广的胸襟,一直为世人所赞叹,近年来“梦回唐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唐朝雍容华贵,而且对于女性的压迫与制约是最少的。当时还没有三从四德,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婚姻相对自由。从唐朝建立之初,唐朝的统治者们就打了个样

  • 如果武则天晚年遇到的是李隆基,她死后的结局又会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看点标签:李隆基

    其实对于武则天来说,立谁为太子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大臣的态度,很显然狄仁杰说的那句:“自古以来只有祭祀亲母的,没有祭祀姑母的。”就足以证明大臣们的态度。武则天是一个连自己孩子都可以杀的女人,很显然武则天非常懂人性的道理,名声对于自己来说并不重要。武则天虽然没有杀李显,但是废掉李显的皇位,这个在古代

  • 盛世衰落:李隆基的精彩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李隆基

    前言: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经历过多次宫变,皇族身份也有几次更改;年少时,因为父亲的关系被迫进入神都权力的漩涡中。唐隆之变后,李隆基这一脉的李氏皇族终于登上高位,也为开元盛世蓄力以待,将大唐推向了鼎盛。初期潜邸盘龙1、隐忍求存李隆基出生之前正是神都宫闱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之一,他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