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结束后,太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的铁杆儿尉迟敬德就身披铠甲手持长矛来到了李渊的身边。当然这是奉了李世民的命令,来试探李渊的态度。
李渊就问尉迟敬德来干什么?他回答道,太子李建成谋反被杀,奉秦王的命令来保护皇上。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给李世民写了保证书,要求所有的军队都要听从秦王的号令。
局势稳定下来后,李世民才敢来看望自己的父亲。父子二人达成了和解,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并且颁布了诏书,把国家的大小事务都交给李世民来处理。
没多久,李渊又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正式成为唐朝的皇帝。难道真的像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样,李渊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造子女?
事实上恐怕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李唐一门是北魏以来的重臣和豪门,也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大柱国之一,相当于国家的台柱子。
北魏原本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这也是五胡乱华的重要成员。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相当于是贵族民主制,很多首领都有推举产生。在首领去世时,从来都不缺乏一些篡权夺位、武装政变这样的事。
整个唐朝的国风就有很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子,比如女子风格豪放等重大特征。也就是说不管李世民到底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他们家族身上都有非常浓厚的草原血统。
李世民的行事风格就有很多北方有牧民族的特征,在争夺皇位方面非常类似北方草原部落的作派。如果李渊不答应李世民的条件,被李世民杀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的最好选择就是把权力交给李世民。在逐步完成权力转移后,李渊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这样才能保住一条命,确保安享荣华富贵,安度晚年。
再者来说,从当时的大环境上来看,李渊也只能如此。当时唐朝刚刚建立没多久,各地归顺过来的势力都蠢蠢欲动,民心未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就没有办法巩固唐朝的根基。
李渊的儿子里,最年长的也就这么三位。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杀了,能够稳定天下局势的也只有李世民了。如果这个时候李渊把李世民给杀了,把太子的位置给了自己的小儿子。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很有可能是天下大乱,老李家的江山就没有办法保得住了。李世民当上皇帝,稳定了李家的江山,实际上也就保住了李家一门的利益。
皇权面前无亲情,斗争之下无父子。因为少数民族在政治斗争面前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儿子杀死父亲的事不在少数。李渊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能做出一副样子来给李世民看,让李世民对自己放心。
失去了权力的李渊实际上是被软禁了起来,呆在宫里也没有太多的事,年纪也不算太大。那么就只剩下一件事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生儿女”。
实际上李渊也正是通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生儿女”,向李世民表达了一个信号,只要自己能安度晚年,绝对不会出来打他的主意。这就可以让李世民放心,父子二人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