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国学的秘籍 访问量:2733 更新时间:2024/2/28 2:30:23

有一句名言,叫做“权力是自下而上的,而非自上而下”,大意就是说,居高位者,之所以能居高位,其权力,是源于下层对他的肯定。

举例来说,就像古代的皇帝,其权威性,来自于多个阶层的人对他的敬畏,因此,他才能当上皇帝,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同样,用这句话,也能很好的解释李渊为何退位这个问题。

首先,李渊为何会当上皇帝?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李渊当皇帝的原因很简单嘛,因为他是唐朝的开创者,所以自然就能当皇帝了。

不错,李渊确实是唐朝的开创者,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他可不是唐朝能立国的最大功臣。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去看李渊在唐朝立国的过程中,都干过什么。

他仅仅是在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宣布了起兵,然后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宣布建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连当初起兵,李渊也是几番犹豫,期间历经李世民多次劝说,但李渊不仅拿不定主意,甚至还有把李世民绑了送交官府的想法。

最后,还是在心腹裴寂、许世绪等人,加上李世民的轮番劝说下,李渊这才下定决心,于太原起兵。

这还不算完,到了建立唐政权后,李渊又干了什么呢?答案是并没有干什么具体的事情。

当时的唐政权,其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说的直白点,就和隋末众多割据政权一样。

按理说,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开疆拓土了,但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李渊却没亲自出去打过一次战役。

别的不说,就是几场重要的战役,比如浅水原之战,也就是对阵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出征主帅,是李世民。

另外,还有虎牢关之战,主帅还是李世民。

还有,灭刘黑闼之战,先是李世民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六月在洛水将其大败,之后,李建成又乘胜追击,彻底击败了刘黑闼。

也就是说,李渊不仅建立唐政权之后,实际上并没有亲自出征过,更多的是靠着他的儿子,尤其是李世民的东征西讨,才扩大的疆域,稳定了唐政权。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李世民的血战沙场,那唐政权就是一个二流政权,甚至有可能还是一个随时会覆灭的二流政权。

是个人都知道,在古代,尤其是乱世,并不是坐上龙椅就意味着能号令天下,要想坐天下,那就得打天下。

比如当年的刘邦,虽说被项羽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了一次又一次,但人家照样不气馁,继续带着人四处征战,失败了没事,继续重整旗鼓接着上。

为什么刘邦要这么做,就是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打天下,那么民心也好,权力也罢,早晚会离自己而去。

所以他才不管艰难困苦,依旧不屈不挠,他就是想证明,这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臣民对呀心服口服。

而反观李渊,他又干过什么呢?答案是并没有干过什么。

刘武周是李世民消灭的,窦建德王世充也是李世民消灭的,类似的战役,比比皆是,可以说,大唐一半以上的国土,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军民也好,还是百姓也罢,是心服四处征战的李世民多一点,还是心服那个深处在长安宫中,仅存在于诏令上的李渊多一点呢?

这个答案,不言而喻。

而对于谁是大唐最大的功臣这一点,不管是当时的百姓,还是在李世民去世多年后的人,心里跟明镜儿一样。

说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武则天当权期间,大臣狄仁杰时常劝谏武则天,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鏑,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文皇帝是谁?自然是李世民,而狄仁杰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就是这天下,是当时太宗文皇帝亲自打下来后,传给后辈儿孙的。

他怎么不提李渊?又为何不说这天下是李渊打下来的呢?

因为包括他以及众多唐朝的官员、百姓都知道和清楚,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的现在,有道是公道自在人心,就是这个意思。

而回到问题本身,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退位?答案很简单嘛,因为李渊的龙椅,起码有三个角,都是李世民给他撑起来的,没有李世民,李渊何谈坐稳皇位?

换句话说,李世民有军功,有民心,同时还有兵权,总结就是有底气,那么,他为什么不敢逼李渊退位呢?

另外再一个,李渊实际上并不是李世民逼退位的,从严格程度上来讲,退位是他自愿且主动的选择。

史料记载,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7月5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两天后,李渊就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同时,他在诏书中表明,从今往后,凡是涉及到军国大事,“悉委太子处决”。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放权给李世民,不仅如此,在十天后,也就是当年的7月14日,李渊又找来自己的一帮心腹,即裴寂等人,交给他们一份亲笔诏书。

在这封诏书中,李渊明确提出了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当时他说,自己是该加“太上皇”尊号的时候了。

“上(指李渊)以手诏赐裴寂等曰:“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资治通鉴》

这意思就更明显了,他就是通过裴寂等人的口,想委婉的告诉李世民,自己愿意主动退位,彻底把权力交给李世民。

最终在当年九月,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从这个过程中就能看出,至少在表现上来讲,李世民并没有逼迫李渊退位,前前后后都是李渊自发且主动交出权力的。

所以,单从明面儿上来说,不存在李世民逼李渊的说法。

当然,也许还有人会说,虽然在明面上李世民是没有逼迫李渊,但谁知道背地里有没有呢?说不定就是李渊在暗地里受到了胁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这种判断,也对也不对。

说对的原因,是李渊确实在暗地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胁迫”,但他最终选择退位,更多是出于能“安享晚年”这个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李渊在暗地里受到了哪些“胁迫”。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当天,李渊正在太极宫后面的湖面上划船玩儿,且不说为何李渊会在这么重要的时刻却在玩耍,单说就在他玩的正开心之际,一个人闯进了太极宫。

谁呢?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

当时的尉迟恭,披挂戎装,且浑身是血,就这样冲进了太极宫,之后找到了李渊,并向其“请安”。

这个时候,就算李渊是个傻子,也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更知道此时谁占据上风(如果当时是李世民失败的话,那进来请安的就是李建成的人了)。

而与此同时,宫外的争斗还未停止。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资治通鉴》

这句话虽短,但却透露出几个重要的信息,首先,这里面的宿卫,指的是皇宫的宿卫,也就是保护李渊的士兵,而秦府兵,自然是指李世民的部下,至于二宫左右,当然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了。

也就是说,就在尉迟恭进宫向李渊“请安”的时候,在太极宫的外面,原本应当保护李渊安危的皇宫卫兵,正和李世民的部下联手,忙着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呢。

这么一来,形势十分明朗,就是李渊身边的人,已经听从李世民的指挥,并愿意为之而战。

到了这个时候,李渊自然明白他是不可能再压制住李世民的,毕竟身边的卫兵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李世民的人,他还拿什么去压李世民?

不仅如此,就连当时李渊身边的几个大臣,也异口同声的劝起了李渊。

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资治通鉴》

虽说萧瑀、陈叔达的马屁拍的有点过分,但也让李渊明白,此时他完全已经控制不了局势了 ,没有人会听他的,换而言之,他已经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了。

所以,李渊审时度势,当时“脱口而出”,说把大权交给李世民,是“吾之夙心也”。

再之后,就是前文提到的,李渊先是在事变当天,下达了“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之后过了几天,又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就是正式退位,传位于李世民。

而纵观这个过程,李渊也并不是完全因为受到了胁迫,而是他认清了形势,所以才做出了适宜的举动而已。

如果他当时死抱着皇位不放,那么他会有什么结果呢?

最大的结果,就是李世民不介意再增加一条恶名,多添一条人命,反正事情都到了这个程度了,总不可能放弃吧。

当然,李世民肯定不会亲手除掉父亲李渊,但要知道,他的手下多的是,别忘了,一身戎装闯进太极宫的尉迟恭,是去干嘛的,该不会以为他真的是去请安的吧。

有一句话叫做,你要是不想体面,那我就帮你体面。

就算尉迟恭当天不好下手,但随后,李渊极大可能会以各种“意外”死掉,比如吃饭噎死,喝水呛死,骑马摔死之类。

也正是李渊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主动且及时的交出权力,才是他明智的选择。

而他的这份明智,也确实为他换来了一个很好的结局,他在退位后的九年里,吃吃喝喝,过的十分惬意,甚至还给李世民生了好几个弟弟妹妹。

而要是当初他没有这份明智,何来这九年的快乐退休生活?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你能说,李渊退位是被李世民逼的吗?肯定不能,都是他主动要求的才对嘛。

因此综上所述,李世民敢让李渊退位,首先是他有这个底气和本钱,民心所向是他,战功显赫也是他,手握兵权还是他,自然就有资格让李渊退休,而说他逼李渊,并不是很准确,只能说是李渊看清了形势,因此识时务的选择把权力交给了李世民,最终换来了自己安稳的退休生活。

标签: 李渊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杀了李渊10个孙子,李渊留下14字诅咒,16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辰星标签: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一场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彻底踢出皇位争夺战,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李渊面对儿子的自相残杀,甚是难过,留下预言让世人震惊不已。难道李渊的话真的应验了吗?李世民在随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功勋卓著,作为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本无希望继承皇位。面对着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兄长李建成,李世民一直无法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见李渊,李渊问太子和齐王何在?李世民: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聃者徐史也标签:李渊

    在古代“皇帝”一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无人不想坐一坐这一位置。所以争夺皇位往往是残酷不堪的,而所有争夺的人之中又数皇帝的儿子们争夺得最为厉害,前有胡亥联合赵高和李斯夺位,后有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而在这其中,又属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的故事流传最广。据史书记载:“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

  • 李世民势力有多大,李渊和太子联手都挡不住,李渊只能乖乖让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李渊

    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都在心里有一个疑问,这大唐帝国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兴盛的有点不太像话,简直让其它的朝代没法存活,但它也有很多和其它朝代相比比较奇葩的地方。比如,这个朝代的女人是多么的牛叉,估计在整个封建王朝里这也是一个特例了吧,而且还出了空前绝后的女皇;比如,这历朝历代都是开国之君在那儿人五人六的显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欲杀李渊,李渊四个字化解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陈泽源标签:李渊

    史书对于李世民是歌功颂德,甚至于说唐朝的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的。其实不然,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兄长李建成也是一个极具智慧,很有魄力的人,但他们的功绩却被李世民所掩盖。俗话说:“成王败寇”,人们对于成功者是歌颂赞扬,对于失败者无限抹黑,但一些事情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不管唐朝的天下是谁打下的,我们只想说一说玄

  • 瓦岗名将投奔李渊,一生只忠于一人,不识抬举被李渊斩首示众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李渊

    隋唐演义是后人非常熟悉的一部古代小说,虽然这部小说比不上三国演义,但是它的知名度也不小。现如今很多古代小说已经被拍摄成为了电视剧,隋唐演义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人们对隋唐交替这段历史,已经是变得非常熟悉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残暴不仁,结果导致了各地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这时候的杨广竟然

  • 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什么李渊能够一统天下呢?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李渊

    就因为战略战术的正确。战略上,李渊采取先集中力量夺取长安,巩固关中。然后交好关东群雄,甚至不惜在书信中称瓦岗军李密为兄。然后坐视关东群雄争霸,自己只是埋头清扫关西,积蓄实力。战术上他家出了个李世民,总能打胜仗,所以就算三万人开局,只要每战皆胜,兵力自然越打越多,最后就成了三十万,甚至百万众。实际上,

  • 李世民权利没有皇帝大,他凭什么敢逼李渊退位?李渊:打不过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李渊

    两虎相争,必有一死李世民帮助李渊打下天下以后,李渊的一个操作让李世民目瞪口呆。李世民原本帮老爹打仗天经地义,在他眼里这也是在给自己铺路,父子俩达成协议以后,李渊承诺:如果将来我坐上皇位,就封你为太子。 因为这句话,李世民更加不要命地南征北战,为李渊出谋划策,很快隋朝被反,李渊建立了唐王朝,坐上了皇位

  •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历史人物编辑:伍先生话史V标签:李渊

    李世民已经走在谋反的道路上了,还有什么好怕的!李世民想当皇帝,必须完成两年事一,干掉太子李建成,二,李渊让位。李渊会主动让位吗?想都别想!正常情况下,历史上哪个皇帝是主动让出皇位的?不都是驾崩之后太子才能登基吗?所以李世民只能用暴力手段!李世民已经无法回头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

  •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李渊

    导语: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在历史上,一般都是在皇帝驾崩后,才会有人来继承皇位的,但在历史上,也有被迫退位的皇帝,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唐高祖了。唐高祖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其在位期间稳定中原,进取天下,任用贤臣猛将,逐步统一江山,正在奋发图强,君临天下,做一个好皇帝之时,却发

  • 他是李渊女婿,有勇有谋,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却深得李世民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控标签:李渊

    收到李渊即将起兵造反的密信,柴绍没有惊慌,反而有一丝窃喜。那是隋朝大业十三年的四月份。柴绍和妻子李夫人商议后,为了不引起朝廷怀疑,决定自己快马加鞭赶往晋阳,李夫人则继续留在长安。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他传檄天下,说自己率领的3万大军是“义兵”,目的是帮助隋炀帝清除叛军,维护天下安定。柴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