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从珂:别人打江山靠刀口舔血,风里来雨里去,我哭一鼻子就够了

李从珂:别人打江山靠刀口舔血,风里来雨里去,我哭一鼻子就够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倚梦倾城 访问量:2647 更新时间:2024/1/8 18:47:34

(后唐王朝)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

后唐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唐闵帝李从厚办了一件糊涂事儿。

这一年,他把原任凤翔节度使的潞王李从珂从凤翔调到了河东,并且让其改任河东节度使。

朋友们,凤翔和河东,那可真叫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凤翔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民风淳朴,物资富饶,更是军事意义上的咽喉之地。

而河东一代,虽然那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可就算不上是什么好地方了。

这里地处秦晋大峡谷,黄河中段,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留守的部队更都是一些老弱残兵。

就算李从珂再傻,他也明白年轻的唐闵帝李从厚是什么意思了。

这是要冲自己下手啊。

对李从珂来说,面临这样的工作调动和刻意打压,他的心里是很不痛快的。

从一线大城市的市委书记,直接撸到小县城当副局长,换谁谁接受的了?

自己是先帝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义子,虽然和李从厚不是亲生兄弟,没有血缘关系,但至少在伦理道德上也算是情同手足。

(后唐明宗李嗣源 形象)

这么多年来,我对你们李氏皇族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灭后梁的时候我带头冲锋,平前蜀的时候我屡建奇功,征契丹的时候我也在军前效力,后唐王朝千里锦绣,万里江山,那可都是我李从珂刀口舔血换来的。

现在呢?

现在四海平定,八方拜服了。

不侵略了,不打仗了,皇帝要开始享受了,就得把功臣先收拾了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李从珂认为唐闵帝李从厚有卸磨杀驴之嫌疑,但实际上,这事儿还真不怪李从厚,因为排挤打压李从珂这件事儿,跟皇帝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后唐朝廷里,势力最为庞大的大臣,有两位。

一位是枢密使朱弘昭,一位是宣徽北院使冯赟。

朱大人和冯大人都是政治舞台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物,不仅在朝廷里势力庞大,更是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又偏偏闵帝李从厚自小性格就胆小懦弱,当了皇帝之后更是优柔寡断,毫无主见,所以国事无论大小,基本上都是朱冯二人说了算。

而朱弘昭和冯赟平日里最看不上的,就是雄踞在外的节度使李从珂。

(朱弘昭 形象)

对他们来说,李从珂是先帝义子,又手握兵权,无论是名声还是势力,都要压自己一头。

这样的人,必须整治,不然假以时日,李从珂混出头来,被踢出政治牌桌的人,就是他朱弘昭和冯赟。

调任的命令到了凤翔,李从珂越想越不是滋味,他心有不满,但又无处发泄,自己是臣子,而李从厚是皇帝,皇帝要你死,你二话不说就得死,皇帝让你收拾收拾行李改任他处,你还敢说个不字?

您还别说,李从珂还真敢。

心在凤翔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他不仅敢拒绝调任河东的诏令,更是公开了当地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应顺元年,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举兵叛乱,打算自凤翔出发,一路东进,最好能一路攻城略地,最后攻陷洛阳,把闵帝李从厚拉下马来,自己上台当皇帝。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

朝廷听说了李从珂抗命不遵,起兵叛乱的消息后,反应很快,立刻派出了大将王思同领兵征讨。

(王思同 形象)

王将军是个狠人,他得到命令之后,第一时间联合了凤翔城周边的驻防军队,火速集结出击,很快把凤翔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你李从珂不是想造反么?不是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么?

好!我直接把你举兵叛乱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我让你出不了凤翔城!

王思同这一招实在是很高明。

李从珂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如果让他跑出了凤翔城,他四处流窜,那可真就不太好收拾了。

而如今把他困在凤翔,此处城池低矮,河水窄浅,无法固守,只要举兵合围,拿下李从珂,只是时间问题。

并且,王思同精兵十万有余,而李从珂的士兵只有不到三万,从兵力上来讲,王思同也占了很大的优势。

果不其然,战端一开,凤翔西关和城东接连失守,李从珂的军队伤亡过半,如果再打下去,不仅城池保不住,就连李从珂本人也得玩完。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李从珂内心沉重,登临城头,向远处眺望。

(江山)

残阳如血,映照大地。

远处,雄伟挺拔的山脉勾调出雄浑的江山秀丽,郁郁葱葱的树木衬托出盎然的一派生机。

这江山如此美好,何人能不留恋?

但此时,自己已经兵败如山倒,兵士们拼死力战,却纷纷倒在血泊之中。

看来,大势已去了。

李从珂缓缓踱步,立在城头之上,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然后,他解下了斑驳的战甲,脱去了内衬的上衣,露出了自己坚实的上半身。

李从珂的胸膛和后背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狰狞可怖的伤痕。

此刻,他站在城头,两行清泪流下,随即放声大哭道:

诸位看啊,我这身上的伤痕,都是为李氏皇族征战天下时留下的。

我自小就跟随先帝(指李存勖和李嗣源)出生入死,历经大小战事无数,到如今换来这一身伤痕,才有了如今的江山社稷。

他悲怆不能自己,又转过身来,面对城下的士兵们嚎哭道:

如今,天子宠信奸佞,猜忌于我,竟然把我逼到了如此境地。

我李从珂到底犯下了什么样的过错?要遭受如此的惩罚啊!

七尺男儿,满腔热泪,挥洒在这冰冷无情的战场之上。

哭?

那是懦夫的行为,因为历史不相信眼泪。

(后唐末帝李从珂 形象)

但李从珂这一哭,但产生了令他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哭得声泪俱下,一番讲述,让许多攻城的士兵们心生恻隐,这些士兵于心不忍,居然纷纷临阵倒戈,站到了李从珂的队伍里。

非但是兵士,王思同手下的将领,如都指挥使尹晖,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更是纷纷投降,投诚了李从珂。

结果,原本兵败如山倒的李从珂有了士卒们的鼎力支持,居然起死回生,不仅守住了城池,还全歼了来征讨自己的朝廷军队。

这一场毫无悬念的败仗,居然被李从珂翻盘了。

李从珂,看来上天选择了你。

唯有让你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强大。

胜利者李从珂不仅取得了凤翔之战的胜利,更积极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兵锋正盛,直指洛阳,而闵帝李从厚得知平叛军队落败的消息后,却表现的十分平静。

他叫来所有的公卿大臣,沉着冷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先帝辞世之时,我本无意称帝,都依靠诸位公卿的支持,我才能坐上这个皇帝的位子。

后来朱冯两位大臣令我瓦解潞王李从珂的势力,我本来不愿意,但我虽为天子,可在这朝堂之上,却人微言轻,不得已只能听从大臣们的意见。

现在朝廷派出的军队已然落败,如今我大势已去,实在不想再挣扎了。

(后唐闵帝李从厚 形象)

我打算就此西去,迎接潞王李从珂入宫,并且以帝位相让,如果他愿意,那么以后就由他来做这王朝的帝王。

如果他不愿意,我但求一死,也算问心无愧。

字字泣血,字字珍重。

或许,这是这位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帝王,事到如今,最后的温柔了。

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四月。

潞王李从珂领大军直入长安,百官劝进,两日后,李从珂即皇帝位,史称,后唐末帝。

而那个心甘情愿让出皇位的闵帝李从厚,则在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被李从珂派出的手下用一杯鸩酒毒杀,年仅二十一岁。

临死之前,李从厚仰天长叹道:

他日若能泯然于众人之间,我再也不愿做这孤单而寂寥的帝王了。

后唐王朝迎来了他的新主人,也是他的最后一位主人。

对李从珂来说,当上皇帝并不代表坐享其成,而是要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而这个严峻的局面,有一个极为具体的名字——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 画像)

石敬瑭不仅是割据一方的将领,更是先帝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

同族之间况且上演了这样喋血江山的惨剧,又何况是一向有着雄心壮志的外戚石敬瑭呢?

所以李从珂就算当上了皇帝,他也并不是很开心。

因为他明白,如果后唐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那么他就要永远的面临将领变节,节度使叛乱的威胁。

他更加明白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不历经黑暗,是无法迎来光明的。

李从珂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他可以不用理解,但却必须接受。

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和丑陋,被无情的现实打击,被剧烈的痛苦所折磨,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当年,他在凤翔城头留下的眼泪,如今已经成为了他掌心之间坚硬的琥珀。

他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即便这是一条绝路,一条不归路。

他仍然要踽踽独行,去战胜那些潜在的,或者已经露出利刃的对手。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即将面临的对手,将会是如此的凶残,如此的可怕。

他会将李从珂推向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分别是:

万劫不复之地,死无葬身之地。

李从珂,你准备好了吗?

标签: 李从珂

更多文章

  • 李从珂的皇位有多难?将士闹军饷,藩镇要官做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李从珂

    唐末帝李从珂,五代十国后唐最后一位皇帝,原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少年时期,跟随李嗣源南征北战,凭借勇猛过人的胆识,受到李嗣源的极度信任。李从珂打起仗从来没有退路,永远都是“兄弟们跟我冲”,而不是“弟兄们给我上”。由于能够身先士卒,冲锋在先,深得手下的将士拥戴,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年轻小将。一次偷袭,名

  • 老子孬种儿好汉,誓死不向契丹称臣的后晋石重贵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石重贵

    石敬瑭当了七年的儿皇帝。于辽会同五年(公元942年)六月死掉。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但后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派以李崧为代表,主张遵循石敬瑭的道路走下去,继续臣服于契丹,这反映了一部分毫无气节,苟安享受的地主阶级上层分子的要求。另一派以景延广为代表,主张采取强硬措施,调整与契丹的关系

  • 后周幼主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之后,柴氏家族在宋朝处于什么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柴宗训

    在古代,亡国之君的下场一般都不是太好,甚至会死得很惨。不过也有很多例外,比如汉献帝刘协,退位后被封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上颐养天年,逍遥快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幼主柴宗训也被迫将皇帝位禅让给了赵匡胤,那么柴宗训以及柴氏家族在宋朝的待遇怎么样呢?柴氏家族,无奈禅位的命运公元960年,在一场十分奇妙的而

  • 后周太祖郭威为什么将皇帝位传给柴荣,而不选择张永德或李重进?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被认为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英明的皇帝,他带领军队南征北战打下了大片领土,也为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乱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由于他英年早逝,使得后周统一全国的进程被打断,也给赵匡胤黄袍加身带来了机会。柴荣在历史上留下的谜题很多,在关于继承皇帝位的讨论上,其中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柴荣并非后周太祖郭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荣和赵匡胤谁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柴荣

    导读: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算统一了全国,当然如果柴荣没有早逝的话也轮不到赵匡胤称帝。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看,郭威因为称帝时年事已高基本属于守成派;而柴荣表现出来的格局、能力和强硬程度来看,也许柴荣才是统一全国建立一个比两宋强硬国家的最佳人选。所以说三位帝王按照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来说柴荣赵匡胤郭威。下文我

  • 柴荣主张先除掉辽国,而赵匡胤要先定南方,到底哪个战术是对的?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柴荣

    周世宗柴荣与宋太祖赵匡胤对于先南下统一全国,还是先北上征讨契丹这个问题,做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因为宋朝都是被北方游牧民族消灭的,于是不少人对先南后北的战略,看成是赵匡胤这辈子最大的战略失误。然而其实,不管是哪条战略都没有什么问题,由于二人面临着并不相同的具体情况。尽管赵匡胤执行了“先南后北”的战

  • 这个大臣为什么说五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柴荣可以当三十年的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柴荣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万民的,这皇帝的权威死不能受到挑战的,大臣在皇帝身边看着风光但是也不是那么好混的,都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一句话,就可能给自己招来杀人之祸,所以大臣们给皇帝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的,这也就是古代为什们有那么多的小人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毕竟是人都想要听顺耳的话,这也是佞臣能大

  • 如果上天再给柴荣至少30年时间,他能一统华夏建立汉唐一样王朝吗

    历史人物编辑:冯嘉慧标签:柴荣

    导读:后周世宗柴荣继位的时间是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如果在位30年推算的话应该到了公元983年。如果后周世宗柴荣真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不敢说汉唐但是后周成为隋朝一样大一统的王朝还是大概率的。至于说世宗柴荣会不会死磕大辽导致亡国,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下面我们做一下详细阐述。柴荣继位的历史背景后周世

  •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面对柴荣如花似玉的老婆,他是怎么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柴荣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位皇帝,而在这些皇帝之中,小编最为佩服的就是宋朝的第一位皇帝赵匡胤了。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而他本人也是后周的将领。那时,后周的皇帝还是柴荣。这个柴荣,性格暴躁,经常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但是好在,他还是能办些正事儿的。柴荣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将皇位传

  • 如果柴荣还活着能统一天下吗?是否会像宋一样被游牧民族吊打?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柴荣

    导读:后周世宗柴荣之所以被后人怀念并屡屡提及的原因,还是五代其他君主以及宋代外战外行、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后晋石敬瑭称儿皇帝;晋出帝石重贵被掳走;宋太宗被伐契丹被打的全军覆没;靖康之耻徽、钦宗及宗室数千人被金兵掳掠而走等等,这一切都是大家怀念柴荣并期待他统一天下并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面旗帜。柴荣作为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