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烟雨客
这位诗人,尽管才气纵横,留下的名声却不好,因为不少史书说是他出卖了李煜,最终导致李煜被赐牵机药而亡。这位诗人就是徐铉。
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从容探寻历史的真相。先看诗人的这首《春分日》。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裴回月,晴在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仲春时节,草长莺飞,燕子还是一只只飞来飞去,而落花早已是缤纷如云。这时的高楼之上,思妇的吟唱已经渐不可闻……
将无尽的感喟,借高楼思妇的意象,传递出去。背后其实是诗人自己,在这和煦的春日,心中有了无限感怀。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他十岁能作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仕南唐三主,历官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后主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
《观人读春秋》
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
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
春秋微言大义,一字褒贬,但对于那些乱臣贼子来说,他们本身是不用读春秋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廉耻,更无道义。
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
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从这些史料上看,也算是尽了人臣之力。
但此后的情况,李煜之死却归罪到了诗人头上。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
《贬官泰州出城作》
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
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
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遍游。
惟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
诗人被贬之后,就如游子孤舟一样,从此悠游林泉。至于得罪过无数的当朝权贵,自己早已不以为意了。但对家国社稷的依恋,依然是深沉的,他向着帝阙遥望,依依不舍。
《闻雁寄故人》
久作他乡客,深惭薄宦非。
不知云上雁,何得每年归。
夜静声弥怨,天空影更微。
往年离别泪,今夕重沾衣。
京城虽然繁华,但对客居他乡的游子来说,乡愁是永远无法排遣的。大雁每年可以飞回,可是我们呢?
《禁中新月》
今夕拜新月,沈沈禁署中。
玉绳疏间彩,金掌静无风。
节换知身老,时平见岁功。
吟看北墀暝,兰烬坠微红。
一轮新月,照在禁城,时节暗换中,诗人感慨自己行将老去。无尽的岁月,褒贬荣辱,都已随着当事人的远去,融入了尘埃。
道者,天地之母。这六个字,是诗人的绝笔。至于李煜的死,归罪于诗人也未必恰当,即使他没有说这番话,李煜依然会被皇帝赐死,无论李煜写的诗词,还是他发的牢骚,都已经超越了一个亡国之君的界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宋太宗早已对他动了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