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光武帝刘秀,人们往往就会说他是一位不杀功臣的明君,是一位以“柔道”治国的贤主。然而,在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他曾经也有过大兴杀戮的举动,先后处死了朝中的三位丞相,搞得无人愿意担任这一职务。光武帝既然不杀功臣,以柔道治国,那么他又为何将丞相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光武帝的“丞相”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作为三公,来处理朝廷的军国政务。到了汉哀帝的时候,将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光武帝刘秀即位后,继续沿用西汉的做法,将丞相称为大司徒。到了建武二十七年,又将大字去掉,称为“司徒”。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任用开国功臣邓禹为司徒。
之后,光武帝又让伏湛、侯霸出任司徒。37年,侯霸病死,刘秀将沛郡太守韩歆调入朝廷,担任司徒之职。两年后,韩歆遭到免职,在回乡的路上得到了皇帝责问的诏书,他伏剑自杀而死。接替韩歆的是欧阳歙,他任职几个后就被下狱,最后死于狱中。之后担任大司徒的是戴涉,他任职数年后也被捕下狱,遭到诛杀。
二、司徒因何获罪?
韩歆是南阳人,是当时的名士,在古文经学上颇有造诣,提出出设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另外,韩歆为人正直,“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这就造成了他后来的结局。有一次朝会,刘秀说隗嚣、公孙述也是有才之人,韩歆当即说道:“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刘秀当时非常愤怒,认为韩歆的言词过激。
39年正月,韩歆向光武帝上书,说今年要遇到庄稼歉收,会出现饥民的,然后“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刘秀勃然大怒,当即将韩歆免官,之后将其赐死。欧阳歙是大儒,世代家传《尚书》,他在担任汝南太守时,“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狱”。戴涉之所以被下狱,是因为他推荐的官员偷盗金钱,结果牵连到了自己。
三、光武帝的手段
三位死于非命的大司徒,其中韩歆、戴涉比较冤枉,至于欧阳歙贪赃之事,其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三人罪不至死,但却死于非命,这背后到底隐藏哪些鲜为人知的东西呢?其实,三人之死并不是孤立的事情,而是光武帝要采取一项特别的政治措施!原来,光武帝认为西汉之所以丢掉天下,就是因为权臣的出现,所以他要极力压制以司徒为首的三公。
首先,光武帝逐渐废除司徒封侯的惯例,在侯霸死后,“位三公者,皆不复茅土之封”。其次,光武帝逐渐削弱三公的权力,将处理政务的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于是出现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情况。最后,光武帝通过各种理由,对三公们的行为吹毛求疵,进行打压,于是才有了三位司徒先后死于非命的情况。
参考资料:1.《后汉书》;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