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帐下的黄权,一生中侍奉过三位主公,分别为刘璋,刘备和魏主,与他类似的吕布被世人冠以“三姓家奴”的蔑称,而黄权不仅得到了世人的理解,更是在投降曹魏之后得到了刘备的谅解,他留在蜀中的妻儿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顾。究其原因,黄权与吕布不同,作为一个臣子,每在投降之前,他都尽力履行了作为臣子的义务,尽到了最后一点忠诚,直到形势不可逆转他才被迫投降,因此,黄权“没得黑”。
黄权忠于刘璋,当张松提出让刘备入川帮助抵御张鲁之时,黄权力劝刘璋不可如此,他认为刘备乃是当世枭雄,入川之后若以主人之礼招待,则一山不容二虎;若以客人之礼招待,则刘备必然不愿意,言下之意,请刘备入川对抗张鲁,乃是驱虎吞狼之计。刘璋没有听从黄权的劝阻,执意放刘备近来,刘备果然鸠占鹊巢,顺手夺去了益州。在刘备进军之时,其他郡县望风归降,而只有黄权紧闭城门,坚决抵抗,并且提出条件: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只要我主公刘璋投降之后,我才会投降。可见,黄权是忠诚的,刘璋执政蜀中一日,便一日是他主公,忠臣不事二主,只有当刘璋成为刘备的下属后,作为刘璋的下属,自然也成为了刘备帐下一员。
黄权投降后,刘备为了树立典型,收买蜀中人心,对黄权大加赏赐,封他为偏将军。黄权正式上班后,也是一心一意为刘备出谋划策,曹操进攻张鲁,黄权向刘备阐述了汉中不保则蜀中危险的道理,并且建议刘备发兵营救,但最终还是没来得及。由此可见,黄权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是个有才之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模范的臣子,在其位谋其政,能为主上分忧。
至于黄权投降曹魏,这口大锅应当由刘备来背。刘备出征东吴之前,黄权便力劝刘备不要盲目出本兵,他对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东吴军队战斗力强悍,地理位置占有优势,所以不可贸然亲自出征,并提出让自己为先锋探路,结果刘备不听,让黄权在江北防备曹魏。夷陵战败后,刘备退走,东吴阻断了黄权的退路,当时黄权有三条路可以选择:自杀以保全忠烈的名声;投降东吴,或者投降曹魏。自杀,乃是下下之策,能这样做固然是高尚之举,但珍惜自己的性命也无可厚非;东吴乃是蜀汉当时的直接敌人,投降东吴便等于投敌,黄权拒绝了这么做,于是他只能去投降曹魏。
刘备本人在得知后,自忖是自己对不起黄权,也表达了对黄权的歉意: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因此,黄权在书中的家人得以保全。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在于邓艾交战的过程中壮烈牺牲。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讲究“君臣之义”,在宋朝之前,这种“义”是互相的,臣子尽心尽力效忠君主,而君主则给予臣子应有的尊重。至于自杀殉国,则是极少数,臣子只需在最后时刻尽到了自己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即使最终结局难以改变,臣子被迫投降,这也不违背“君臣之义”,黄权正是如此,这也正是封建时代臣子真正的模范,正如王安石所言: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