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正史,华雄自然是被孙坚所杀。但《三国演义》里虎牢关一役跌宕起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级的侧面衬托手法。演义第5回,华雄虎牢关一战成名,出场就连斩4员名将,几回合打败了孙坚,吓得18路诸侯是面面相觑。
关羽出战前就那么有把握一定能胜华雄?
最后还是马弓手关羽自告奋勇为尴尬的局面解了围,提刀上马,不一刻便将华雄斩于马下,此时曹操的酒都还是温的!这脸打得袁术之流是啪啪作响啊。可问题是,关羽从未见过华雄,此人连斩数将,十八镇诸侯包括刘关张都在帐内,没人看到实战。
他是怎么判断自己一定能打败华雄的呢?他就这么胸有成竹?其实并没有,按照《演义》的逻辑,关羽的嚣张气质向来如此。刨去最著名的面对颜良“插标卖首”,二哥“胸有成竹”而未“言出必行”的例子在演义里比比皆是。
对阵黄忠,云长曰:“军师何故长别人之锐气……量一老革,何足道哉!”两人大战50余合,被黄汉升射中了头盔。对阵庞德,关公……叫曰:“量汝羌胡一匹夫!可惜吾青龙刀斩汝鼠贼!”结果庞德使诈回射了关羽一箭,正中他的额头。
而且与对阵华雄时不同,关羽战前对这两人都有所了解。譬如庞德:关平与庞德先战两次,不分胜负。关平的实力他还不知道?庞德与关平打平,自己年已六旬,他还不清楚庞德是那么容易斩的?归根到底还是关羽的性格造成的。
即:敌强愈强,你要比他更嚣张,他就要比你还嚣张。但如果是遇到讲忠义但实力不如自己的,他又显得谦虚起来了。比如张辽。“张辽在西门攻打。云长曰:汝仪表非俗,何故陷身于贼部下?张辽低头不言。”
“关公见张辽退去……张飞欲赶,关公急召入城。”“张飞曰:张辽怕我而走,哥哥如何赶我回来?关公曰: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因此,关羽绝不是一个盲目自信、牛逼哄哄的人。这就是他的性格。即使再厉害的对手也要口嗨几句。
“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从来都是有自己盘算的主。”口嗨是口嗨,真到了实战,从来没有轻视过任何一个人。譬如罗贯中对关羽斩颜良时的描写。(关公)“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非可轻视。”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首级来献丞相。””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很显然,这是一副整装待发,如临大敌的状态。对于颜良,关羽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若关羽不出战,18路诸侯里有哪些能斩华雄呢?
华雄的出场时间极短。但在关羽上场之前,“手起刀落”鲍忠,“斗不数合”“江东猛虎”孙坚。“战不三合”骁将俞涉,“去不多时”上将潘凤,甚至在遭受伏击时,“一刀”劈死了江东四部将之一——祖茂。可见其武力之高。
那么在18路诸侯中,除了关、张2人能稳胜华雄,又有哪些武将敢说稳胜呢?有人说,曹操当时手下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6员大将。(此时典韦、许褚尚未投奔)个人认为,这里面也只能拿夏侯惇来比一比。
如在下邳城外,夏侯惇能和关羽大战10合,诈败而走,说明他没有使出全力。而关羽斩华雄时,只用了“温酒”的时间。这杯温酒虽然不能告诉我们到底打了几合,但从作者用意来讲,是形容这个过程很快,所以要么3合,至多不超过5合就结束了。
这就是差距。再加上孟津追击董卓时,夏侯惇也能全力和吕布打十几个回合吗?尽管结果是曹军全线崩溃,但最终还是活下来不是?没有被立斩。因此,根据以上的战果可以得出,夏侯惇要比华雄厉害一些。
我认为,华雄的真实水平大概能和太史慈、张辽等相提并论,属于一流将领。关羽属于超一流,而夏侯惇介于其中,在40回合以内不败给关羽。经过40回合以上力战华雄,并堪堪胜出。
后来为了保护曹操,在潼关大战中与马超40回合就刀法散乱的曹洪。除开有救主心切拖延时间因素,马超也有单枪匹马孤军深入之嫌,算是勉强能胜华雄吧。至于夏侯渊、曹仁、李典和乐进则更注重于统帅能力。若论单挑,多半不及华雄。
18诸侯内,其实还有一位可以试试的就是方悦。三英战吕布时,关羽张飞联手战吕布拿不下来,说明吕布要比关羽再高一个层次。而就是这个状态下的吕布,也需要花费5个回合才能杀掉方悦。由此得出,方悦也可一战。
其实按道理讲,关羽和太史慈交战,也未必能够10合之内胜出。不妨开开脑洞,从“不一合”斩颜良找找答案。善工心计的关羽未必不是以下这幅场面:羽飞马入阵。雄正欲问“来将何人,报上名来”。羽不答,直取华雄。雄措手不及被劈于马下!
5战5胜,连斩4将的华雄此时正处于人生的巅峰。就像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的学生,从小学班里的第一名,再到中考时的第一名,再到省里的状元,又哪能想到去了清华,会被其他省的学霸碾压呢?也在伯仲之间?去国家级的奥数或者珠算集训班试试,分分钟教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