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平(正史中关平是关羽长子,非义子)跟随义父关羽南征北战,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樊城之战中,他与来援的西凉名将庞德正面交锋,大战三十回合,不落下风,颇有乃父之风。不幸的是,关平和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英年早逝。
关羽的亲生儿子关兴自然也不比关平差,继承乃父遗志,跟随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战功颇多。那么关兴大战魏国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张郃,关兴是胜利者,下面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关兴年轻气盛,处于上升期,而张郃已是迟暮之年,战力自然不负当年之勇。关兴生卒年不详,从关羽公元199年仍没亲生儿子可知,他出身应在公元200年之后。公元231年,关兴二十多岁,最多三十,正值壮年,年富力强。而张郃从公元191年归附袁绍粗略估算二十岁,到公元231年,他最少60岁。
在古代60岁是花甲之年,已经是标准的老年人了。即使无病无痛,60岁的张郃也不负当年之勇了,不服老不行啊。在战场上,武将拼的就是力气,耐力,自然是年轻气盛的占优势。
其次,关兴继承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得到关羽真传,战力有很大提高。在夷陵之战中,关兴追踪得到青龙偃月刀的东吴大将潘璋,最终一刀斩之,使青龙偃月刀物归原主。关羽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靠的就是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如斩颜良、诛文丑。
此时,赤兔马早已老死,关羽的两个制胜法宝只剩下青龙偃月刀。关兴得到家传宝物青龙偃月刀,得到关羽的真传,经过多次战斗的磨合,战力已非初临夷陵之战的毛头小子。《三国演义》中记载:
璋见是关公显圣,大叫一声,神魂惊散;欲待转身,早被关兴手起剑落,斩于地上,取心沥血,就关公神像前祭祀。兴得了父亲的青龙偃月刀。
《三国演义》中的第二代中,关兴和张苞是佼佼者,印证了“虎父无犬子”这句话。“五子良将”的第二代,战绩平平,没有太出色的战将,还是年过花甲的张郃冲锋陷阵。
张郃在“五子良将”中就是排名靠后的战将,远远比不上张辽、于禁等人,现在他年事已高,战力必然下降。因此,关兴和张郃正面交锋,战而败之,问题不大。
再次,关兴步步为营,反观张郃性情急躁。关兴虽然自负并不弱于张郃,却并没有掉以轻心,稳扎稳打。他没有自恃其勇,一味和张郃斗勇,而是遵从诸葛亮的妙计,和魏延配合,边打边退,将张郃一步一步引入包围圈。此时的张郃仗着自己资格老,战场经验多,武功高强,并没有把“毛头小子”关兴放在心上。
张郃在追击蜀军的过程中,接连被断后的关兴和魏延戏耍,暴跳如雷,焉能不败。他性情急躁,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为了立头功,张郃未详细探查地形,盲目追赶关兴和魏延,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点。《三国演义》中记载:
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
最后,关兴有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而司马懿生性多疑,导致张郃错过最佳追击时间。诸葛亮收到李严的书信后,得知东吴与魏国交好,可能入侵蜀汉。他与众将商议后,只得放弃北伐的大好形势,无奈退兵。诸葛亮安排祁山大军依次退回西川,授以马忠、杨仪密计,领一万弓弩手在剑阁、木门道埋伏,又部署关兴和魏延断后。
反观司马懿,被诸葛亮层出不穷的妙计吓怕了,第一次得知蜀汉大军退去时,恐怕有诈,没有及时追杀蜀军。这样张郃就失去了追击蜀军的最佳时间。在蜀汉大部队安然退回益州后,司马懿才意识到中了诸葛亮的计策,仓促命令先锋张郃追击蜀军。
曹魏和蜀汉两军主帅的交锋,诸葛亮完胜司马懿,作为执行者的大将,关兴自然也是完胜张郃。在追击蜀军的过程中,关兴忠实执行诸葛亮的妙计,最终将关兴引诱进包围圈,继而杀之。《三国演义》中记载:
郃愤怒赶来,又被关兴抄在前面,截住去路。郃大怒,拍马交锋,战有十合,蜀兵尽弃衣甲什物等件,塞满道路。
总结:关平能和西凉庞德战成平手,新生代关兴也能完胜张郃,不坠其父一生威名。
你们是怎么看待关兴战张郃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