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沈尹默:解读笔法、笔势、笔意,愿我走过的弯路你们别走

沈尹默:解读笔法、笔势、笔意,愿我走过的弯路你们别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佴仙媛 访问量:2901 更新时间:2024/1/19 16:49:00

尹默幼年学书,初学黄自元,后又学南京仇涞之,虽然在书法上用心颇勤,但是却没有得书法的妙径。一次,沈尹默在好友刘三处喝酒,写了一首诗。这首诗被陈独秀看到了,第二天陈进了沈尹默家就批评说:“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这种素不相识的刺耳批评,放谁都不一定好受!

他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过他所走过的弯路和碰到的曲折,古人书法的技巧当成秘密,将此隐藏在繁杂浩瀚的书论里面,良莠不齐,充斥着难应用的繁杂空洞理论。沈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将自己几十年通过书法实践和从古代书法理论中探寻到笔法的奥秘。将这些笔法、笔势问题讲解清楚,著书立说将这个结论告知大家让大家免走很多弯路。

沈尹默执笔方法上认可唐朝陆希声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执笔的方法。通过下面的一首诗来讲解:“巧擫外押嵌已牢,钩配格抵执乃死”就是讲究执笔中关键的点在于手指要实,书写的时候也无需做大动作,提按的关键在于腕部。“五指包管掌自虚,掌竖腕平肘自起。”这里讲了

(执笔五字法是适合高桌、坐姿的一种执笔法,在其他的书写环境和要求下,执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是一定要追求使转灵活)

在书写的过程中,沈尹黙主张运腕,反对转指。手指的功能主要是抓紧笔,手腕的关键才是提按转动。如果运用手指去转动笔,会影响握笔的稳定性,并且因此影响到书写的笔力。

沈尹黙讲求运腕的灵活,只有用腕书写,笔的提、按的细微动作才做得出来。并不会因为枕腕的原因影响书写的灵活度。

沈尹黙把行笔的动作,用人的行走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像人走路,两脚交替前。

沈尹黙笔法理论的核心是笔笔中锋。中锋就是把毛笔的笔锋放在每字底一点一画当中,这样点画才能圆满美观。

笔势篇

沈尹默主张学字,不要从每个字的结构开始学习,因为间架是死的,而形势才是活的。只注意间架,就容易死板。因为每个人的情趣不一样,在书写点画的笔势亦不一样,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书法形势。这条路径实际上为书法家找到了创造书法艺术性的无限空间。

得笔势的方法:

笔意篇

前面讲到的笔法、笔势与现在讲解的笔意关系密切,三者依次为基础。通过前面笔法、笔势这些技巧的训练,达到心手双畅的效果。最后能用书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性情。

写者,泻也,他是人内在的情绪、感受、意志、趣味的流淌,流淌的结果就是那极富意味的线条和点画,表现为轻重疾、方折圆转、开阖流注。

在这个过程中切记不可舍本逐末,过于迷恋于书法形式的追求,丧失了书法艺术真正的笔墨趣味。毕竟你临摹的再像,充其量也只是伪造的字,并没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生活体验。

标签: 尹默

更多文章

  • 晚潮重印之际说尹默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成敏标签:尹默

    □周维强小书《笔下云烟:沈尹默先生题签往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去年出版,一年不到即获重印。这何尝不是受惠于沈尹默先生法书的影响力呢?沈尹默先生后来以书法、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为世所重。但他早年也曾在新文化、大学教育和教育行政诸方面有过实践和贡献。尹默先生题签。尹默先生在书写。尹默先生书法,也是在博取

  • 民国有个大书家,沈尹默!

    历史人物编辑:打工人清清标签:尹默

    1 / 9 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2 / 9 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3 / 9 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

  • 陈独秀说沈尹默书法“其俗在骨”沈尹默用了三十年时间仍未能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尹默

    如果有人问,沈尹默的书法和谢无量的书法,你更喜欢哪一个?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原因很简单,沈尹默的书法更漂亮,而谢无量的书法歪歪扭扭,似小儿涂鸦,偏小众,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但在书法艺术中,漂亮的字未必就是好字,反倒有可能是俗书,比如馆阁体。而那些写得歪歪扭扭的字未必就是丑书,有可能自有高超的艺术

  • 王者之心:为了抓捕小诸葛李恢,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历史人物编辑:奕道君心标签:李恢

    蜀汉重臣李恢,主要是因为劝降了马超而被世人所熟知。尤其是在三国志11的游戏里,他更是独享着“小诸葛”的称号。老玩家们都知道,李恢之所以能够享誉如此称号,关键还是因为他的机智特技能够无限接近诸葛亮的神算控制效果。taptap版《军令如山:王者之心》里的李恢,又是怎样的一副人设呢?其实我最开始压根没想写

  • 孙桓:差点在战场上生擒刘备,不久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孙桓

    夷陵大战失败,刘备在逃跑的过程中,被一个吴将逼上绝路,差点被生擒。这个吴将就是孙桓。孙桓,生于公元198年,字叔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建武将军。孙坚族子孙河的第三子,吴国定武中郎将孙俊的哥哥。孙桓不仅长得仪表堂堂,而且博闻强记,口才也是一流的。因此被孙权称赞为“宗室颜

  • 眼看孙桓危险,陆逊为何不救?孙权会为侄儿报仇?一切为击败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孙桓

    孙桓是孙河的第三个儿子,孙河被孙坚所收养,跟随他南征北战。所以孙桓从辈分上来说,应该是孙权的侄儿。即使不是亲侄儿,也算是孙权的心腹,毕竟是家里人。而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却差点把孙权的这位侄儿给害死。陆逊提领江东大都督的时候,孙桓被拜为安东中郎将,前往夷道。可是孙桓作为前锋,却被刘备大军重重包围。在这种

  • 三家争雄:孙翊妻为夫报仇,凌统酒宴刺甘宁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孙翊

    三家争雄:孙翊妻为夫报仇,凌统酒宴刺甘宁话说刘备接得荆州来书,即与诸葛亮商议行止,诸葛亮答道:“想是因为黄祖败死,故请将军往议如何抵御东吴,将军不妨前去,亮愿随行。”刘备闻言甚喜,便偕诸葛亮出城,同诣荆州。欲知黄祖败死情形,还须从源至委,补叙一番。先是孙权继承先业安踞江东,曹操恐孙权强盛,责令遣子入

  • 孔明如何看待曹孟德?诸葛亮怒斥薛综是因为何事?会谈持续发酵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薛综

    诸葛亮话音刚落,谋士临淮淮阴人步骘又站出来反驳,他说道:“孔明先生,您不就是学苏秦和张仪,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来游说我们江东吗?”诸葛亮对他说:“您只知道苏秦和张仪是舌辩之士,却不知道他们也是真正的豪杰啊!你看,苏秦佩戴着合纵六国的印绶,张仪两次出任秦国的宰相,他们都有匡复社稷的机智,补完天地的本领

  • 《五虎定三国》失三州吕范自戕 克襄平马超奏捷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吕范

    且说吴国右大司马吕范,奉命北上寿春,都督三州军事,因三州刺史皆为魏国降将,自率车骑将军步骘、左将军孙峻、右将军孙綝提兵十万,至寿春,接青州刺史王凌飞书告急,汉军先锋,己入青州地界。吕范谓步骘曰:“吾受命北上,自当北上,共守青州。”遂以步骘守寿春,率孙峻、孙綝北上。且说汉军先锋张飞,一路斩关夺隘,克东

  • 孙策委屈直接大哭?吕范故意接近孙策?孙策周瑜结盟并非真心?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吕范

    孙坚在战场上去世之后,孙策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江东。他埋葬了父亲的遗体,开始四处招贤纳士,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由于年纪轻、资历浅,孙策并没有被外界看好。董卓听说他只有十七岁,无所谓地说道:“何足道哉!”后来,曹操在跟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说他“孙伯符无非是借着父亲的大名而己,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