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眼看孙桓危险,陆逊为何不救?孙权会为侄儿报仇?一切为击败刘备

眼看孙桓危险,陆逊为何不救?孙权会为侄儿报仇?一切为击败刘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守望者 访问量:1023 更新时间:2023/12/18 9:33:19

孙桓是孙河的第三个儿子,孙河被孙坚所收养,跟随他南征北战。所以孙桓从辈分上来说,应该是孙权的侄儿。

即使不是亲侄儿,也算是孙权的心腹,毕竟是家里人。而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却差点把孙权的这位侄儿给害死。

陆逊提领江东大都督的时候,孙桓被拜为安东中郎将,前往夷道。可是孙桓作为前锋,却被刘备大军重重包围。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并没有着急去救孙桓。

01陆逊不救孙桓,是为了实施自己的策略。

东吴的实力,不足以和强大的刘备相抗衡。所以要想对付刘备,必须要选择智取。可是仗还没怎么打,孙桓就被刘备大军给包围了起来。

这个时候孙桓派人前来求救,众将士也全都在位孙权求情,因为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毕竟是有点感情的。

孙桓字叔武,河之子也。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夔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叹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桓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下督牛渚,作横江坞,会卒。---《三国志》

可是陆逊却表示,孙桓本事大,手里兵马充足,而且兵精粮足,不需要前去救援。那么陆逊这么说有道理吗?当然是没有的。

因为孙桓显然是已经吃不消了,这才前来救援,陆逊不救他也就算了,居然还说他兵精粮足,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那么陆逊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实陆逊这么做,是有苦衷的。孙桓的确重要,他是孙权的侄儿,能救肯定救。可是孙桓再重要,也比不上这场大战的重要性。陆逊所着眼的,是整场战争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救某一个人而已。所以说陆逊不会因为孙桓的生死,改变自己的既有方略。孙桓的死活,只能看他自己的了,陆逊这边必须要按照原来的计划实施,不可能为他浪费时间和兵马。孙桓自己还是很给力的,他肯定是得知了陆逊的态度,所以决定坚守城池,抵挡刘备的进攻,不能够破坏陆逊的大局。

此后陆逊按照计划实施,果然大败刘备。孙桓在刘备逃跑的时候,主动带兵前去拦截,差点就活捉了刘备。为此刘备还长叹一声,说当初在京城看到孙桓的时候,才是只有11岁大的小孩儿,没想到今天会把他逼成这样。

02孙桓英年早逝,孙家宗室成员还是很给力的。

如此英勇的孙桓,在夷陵之战结束以后,被封为丹徒侯,可惜26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生前能够建立如此功业,所以才得以在青史留名。

策破昕等,斩之,遂定会稽。表拜静为奋武校尉,欲授之重任,静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求留镇守。策从之。权统事,就迁昭义中郎将,终於家。有五子,暠、瑜、皎、奂、谦。暠三子:绰、超、恭。超为偏将军。恭生峻。绰生綝。---《三国志》

其实孙家的子孙都是非常给力的人,而且多数是少年英雄。孙权能够稳坐江东基业,其实少不了这些宗室子孙的帮助。

孙坚的弟弟孙静,他生的几个儿子都不简单。长子孙暠,早在孙策去世以后,就打算夺取江东权位,结果没有成功。他孙子孙峻成为孙权托孤大臣,杀害诸葛恪夺权后,开始滥杀孙权后代,此后又将权力传给堂弟孙綝。孙綝也是权臣,最终被孙休捕杀。

孙静的二儿子孙瑜,官至奋威将军。本人非常喜欢读书,虽然是武将出身,却很重视文化人才,在东吴境内兴建学校,培养文化学者。孙静的三儿子孙皎,差一点就坐上了大都督的位置,他和吕蒙一起,为平定荆州出力。原本孙权打算让他和吕蒙分别任左右都督,以此来掣肘吕蒙,结果被吕蒙拒绝这才作罢。孙静的四儿子孙奂,在孙皎去世以后,接管了哥哥的军队,镇守江夏。被封为扬威将军,沙羡侯。这些人都是少年英才,在孙权统治江东期间,宗室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为什么呢?因为江东地区以世家大族为主。人家都是豪门大族,你势单力薄之下,要想统治人家,是很难办的。

所以孙权对宗室的依赖,仅次于曹操。曹操一边有曹家的宗室,一边有夏侯家的宗室帮忙,自然是渔翁得利。三国君主中,唯一不靠宗室的,可能就是刘备了。因为他善于交朋友,他的集团内,主要是以朋友掌权为主。

03不救孙桓,也是陆逊立威的一个步骤。

陆逊其实并不年轻,当时也三十大几岁了,而且带兵也有十年的时间。可是他的名声一直都不是很响亮,所以给人的印象,是那种读书人的形象。

这样形象的人,想要做大都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很难服众。当时军中的将领,要么是孙策周瑜的旧部,要么是孙家的宗室。

这些人要么久经战阵,要么都是地位崇高,让陆逊这么一个没什么战功的人,来统领这帮人,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於夷道,为备所围,求救於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三国志》

所以陆逊为此伤透了脑筋,其中不救孙桓,就是陆逊所设下的一项计谋。几乎所有将士都要救孙桓,可是陆逊偏偏就是不救,必须要让大家跟着他的思路去走才行,而不是使自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孙桓的死活真的不重要,可是他如果无法在军中立威的话,那就指挥不动这只军队,那这一战都不用打就知道肯定会输了。

陆逊告诉大家,刘备用兵如神,曹操都感到害怕,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大家想要打败刘备,那么就应该团结起来,听从安排。

此后陆逊使出的计谋,在击败刘备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才让众将士口服心服。尤其是孙桓,得知陆逊不肯来救的时候,孙桓心里是非常恼怒的,可是没办法,只能咬着牙去抵抗刘备。

等到战胜了刘备以后,孙桓这才和陆逊冰释前嫌,并且表示陆逊实在是厉害,原来果真是有自己的一套计划。

总结:东吴最大的败绩,就是豪族林立。

孙权最讨厌的势力,那就是豪族,可是最需要依靠的势力,也是豪族。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孙权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这些豪族的意见。

为此孙权想要把豪族的权力一点点抽丝剥茧一般地夺过来,所以培养宗室执掌兵权,就成了孙权登基以后,最需要办的一件事了。

可惜最后豪族的确是解决了不少,而宗室因为权力过大,开始架空皇族,最终还是引发了政变。

参考资料:《三国志》

标签: 孙桓

更多文章

  • 三家争雄:孙翊妻为夫报仇,凌统酒宴刺甘宁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孙翊

    三家争雄:孙翊妻为夫报仇,凌统酒宴刺甘宁话说刘备接得荆州来书,即与诸葛亮商议行止,诸葛亮答道:“想是因为黄祖败死,故请将军往议如何抵御东吴,将军不妨前去,亮愿随行。”刘备闻言甚喜,便偕诸葛亮出城,同诣荆州。欲知黄祖败死情形,还须从源至委,补叙一番。先是孙权继承先业安踞江东,曹操恐孙权强盛,责令遣子入

  • 孔明如何看待曹孟德?诸葛亮怒斥薛综是因为何事?会谈持续发酵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薛综

    诸葛亮话音刚落,谋士临淮淮阴人步骘又站出来反驳,他说道:“孔明先生,您不就是学苏秦和张仪,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来游说我们江东吗?”诸葛亮对他说:“您只知道苏秦和张仪是舌辩之士,却不知道他们也是真正的豪杰啊!你看,苏秦佩戴着合纵六国的印绶,张仪两次出任秦国的宰相,他们都有匡复社稷的机智,补完天地的本领

  • 《五虎定三国》失三州吕范自戕 克襄平马超奏捷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吕范

    且说吴国右大司马吕范,奉命北上寿春,都督三州军事,因三州刺史皆为魏国降将,自率车骑将军步骘、左将军孙峻、右将军孙綝提兵十万,至寿春,接青州刺史王凌飞书告急,汉军先锋,己入青州地界。吕范谓步骘曰:“吾受命北上,自当北上,共守青州。”遂以步骘守寿春,率孙峻、孙綝北上。且说汉军先锋张飞,一路斩关夺隘,克东

  • 孙策委屈直接大哭?吕范故意接近孙策?孙策周瑜结盟并非真心?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吕范

    孙坚在战场上去世之后,孙策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江东。他埋葬了父亲的遗体,开始四处招贤纳士,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由于年纪轻、资历浅,孙策并没有被外界看好。董卓听说他只有十七岁,无所谓地说道:“何足道哉!”后来,曹操在跟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说他“孙伯符无非是借着父亲的大名而己,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子

  • 晋宫生变:孙秀变计一箭双雕,孙虑受命捶死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孙虑

    晋宫生变:孙秀变计一箭双雕,孙虑受命捶死太子越年,改元永康,西戎校尉司马阎缵,舆棺诣阙,上书切谏,略言:“汉戾太子称兵拒命,尚有人主从轻减,说是罪不过笞,今司马遹罪不如戾太子,理应重选师傅,先加严诲,若不悛改,废弃未迟。”这书呈入,当然不报。司马阎缵不见谴,还是皇恩广大。贾后因异议沸腾,终究未妙,不

  • 陆绩:《三国演义》中偷橘子的大孝子,死前曾预言天下一统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陆绩

    01东汉末年,袁术占据淮南割据一方,很多地方官吏都依附于袁术,也包括庐江太守陆康。有一年,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陆康6岁的儿子陆绩跟随,有幸见到了当时的实权人物。袁术见到陆绩非常喜欢,便命人端上橘子给陆绩品尝。陆绩偷偷地将三个橘子放到自己的口袋里,离去的时候给袁术叩头,怀中的橘子就都掉了出来。袁术和宾

  • 孔融让梨千古闻名,但你可知道陆绩怀橘?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是一盏灯标签:陆绩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生于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出身汉末三国时期的官宦世家,父亲陆康是东吴著名大臣、庐江太守。《三国志》记载:“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陆绩的父亲陆康曾担任庐江太守,陆绩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去九江拜谒袁术。袁术派人拿来一

  • 动画片《廉石铭》——讲述古代苏州人陆绩的孝廉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五彩飞花标签:陆绩

    一部反映古代苏州人陆绩从政廉洁的动画短片《廉石铭》由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廉石铭》的主人公陆绩为三国时东吴人士,他一身正气、博学多才,6岁怀橘遗母,知礼节,懂孝悌。后来孙权派任其为郁林郡太守,在任上,他“布衣素食”,带领民众修水利、挖水井,跋山涉水,巡视民情,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 虞翻惨遭流放却有十一个儿子,晋伐吴时他的孩子们有不同的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虞翻

    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42章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东吴篇第二十一章:虞翻惨遭流放却有十一个儿子,晋伐吴时他的子孙为何各有选择?虞翻是一个很不受孙权待见的人,这都是因为虞翻说话太直白,而且事情在执行时如果不按照他的的思路来做就开始“胡闹”,有时他甚至违背孙权的意思并戏耍孙权,最终惨遭流

  • 虞翻耿直崇忠信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半仙儿标签:虞翻

    虞翻(164-233),字仲翔,余姚人,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哲学家,吴国重臣。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归孙策。孙权即位后任为骑都尉。他性情耿直,又不能协俗,对孙权也敢犯颜直谏,常受他人毁谤,曾几遭杀戮。后来被遣送至边远地方,终被谪交州(今广州)。卒于交州,年七十岁。 虞翻(164-233) 虞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