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独秀说沈尹默书法“其俗在骨”沈尹默用了三十年时间仍未能改变

陈独秀说沈尹默书法“其俗在骨”沈尹默用了三十年时间仍未能改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醉今迷 访问量:2933 更新时间:2024/1/21 14:09:12

如果有人问,沈尹默的书法和谢无量的书法,你更喜欢哪一个?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原因很简单,沈尹默的书法更漂亮,而谢无量的书法歪歪扭扭,似小儿涂鸦,偏小众,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

但在书法艺术中,漂亮的字未必就是好字,反倒有可能是俗书,比如馆阁体。而那些写得歪歪扭扭的字未必就是丑书,有可能自有高超的艺术境界,比如米芾的行书。

学习书法学谁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你将来写什么样的字,如果选择不好,对你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对你的书法品味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取法乎上”的说法。

而沈尹默在初学书法时,在学谁的问题上他就受到了时风的误导。这种误导几乎影响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沈尹默生长于晚清时期,他上私塾时的老师,对馆阁体的代表性人物黄自元的书法非常欣赏,对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很是推崇,于是沈尹默就在他的影响下开始练习黄自元所临写的欧体楷书。

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沈尹默又转而学习欧阳询,受其父的影响,还练过赵子昂的字。沈尹默的父亲看到他的字写得油滑浮躁,没有什么进步,手上功力也不够,于是有意教沈尹默学习邓石如的篆书,但此时的沈尹默在书法上的认识比较狭隘,他认为只有像黄自元那样写得周正漂亮的字才是好字,他对练习篆书不感兴趣。

沈尹默二十岁时,曾有蔡师愚劝其研习碑学,向他宣扬包世臣的碑学理论,但沈尹默未入耳。后又有于右任赠其章草大家王世镗所写的《爨龙颜碑》,劝沈尹默于此碑上下些功夫,一来可以改变他书中软弱油滑的习气,二来可以练习悬腕作书,但他对此建议仍然不放在心上。

不久后,沈尹默又拜访了他父亲的好友仇涞之,仇涞之擅写赵体,他的字沈尹默非常喜欢,并开始模仿仇涞之的书法,结果又沾染上字体甜俗,用笔无力的习气。

沈尹默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一次次错过“取法乎上”的良机,反而在弯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沈尹默结识了南社的一代精英们,尤其是被陈独秀直言棒喝后,才对他有所触动。

一次沈尹默将自已写的诗文送给好友,结果偶然被陈独秀看到,陈独秀第二天亲自来找沈尹默,毫不客气地对沈尹默说:“你的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

陈独秀的这句评语,使沈尹默那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受到了强烈刺激,他开始反思。

陈独秀的话之所以能对沈尹默有所触动,是源于沈尹默对陈独秀才华的了解与仰慕。

陈独秀书法陈独秀自幼学书,他天赋秉异,志向远大,对艺术及时事都有个人的观点,很有主见。陈独秀在少年时就反对写八股文,他直言称八股文又臭又长,空洞无物,称“看不起八股文”。在书法上,他主张碑帖结合,主张展现自我个性,对千人一面的馆阁体嗤之以鼻。陈独秀喜欢有个性的碑帖,他曾作诗论书,诗中说:

珊珊媚骨吴兴体,书法由来见性真。不识恩仇识权位,古今如此读书人。

陈独秀在书法上诸体皆能,以篆隶和行草最为擅长,对陈独秀在书法上的才华及主张,沈尹默是了解的。

陈独秀书法沈尹默后来在回忆录中说:

“陈独秀对我的批评直率而中肯。的确令我茅塞顿开,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了,取法不高,的确有些浪掷韶光,如今一语会心,使我今后有了方向。”

陈独秀对沈尹默的一番“药石之论”(沈尹默语)使沈尹默的艺术道路发生了折转。他开始研习碑学,他广泛学习《龙门二十品》、《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等诸碑,并对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多有临习。

沈尹默通过对北碑的学习,使他的书法中融入了厚重沉稳的气质,使他甜俗软弱的书法旧疾得以改观。但他长期学习黄自元、赵子昂等人书法所养成的偏爱流利妩媚、潇洒漂亮的书法品味并未有根本性改变。

沈尹默于碑学的研习有十多年的光景,此后他学褚遂良、米芾,继而而上溯魏晋临习二王的法书,并最终确立了自已的风格。

沈尹默拥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力,这一点从他丰富的学书履历中可以清楚得见。但沈尹默的书法在很多专业人士的眼中,却终始未能完成从俗到雅的转变与升华。

沈尹默为了改变他“俗在骨”这一顽疾,下了很多的苦功,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在碑与帖中反复挣扎,试图脱去俗气,但他却始终没能摆脱黄自元和馆阁体对他的影响。

1907年,陈独秀对沈尹默的书法作出坦率直言,在三十年后,也就是1937年,陈独秀重回四川江津,他又看到了沈尹默的字,他摇了摇头,说:“与三十年前无大异。”陈独秀几乎用一句话就将沈尹默用三十年的时间试图脱胎换骨的努力作了否定。

其实,客观地说,沈尹默书法经过由帖到碑,再由碑到帖的不断学习转化,在笔力及筋骨上有了很大的加强。通过长期的碑帖结合,沈尹默的书法,无论大字行草书,还是小字手札,既有帖的自然流畅,也有碑的浑厚大气,字里行间既显出浓浓的书卷气,也时时显露出金石气,这是非常难得的。

但沈尹默的书法始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是事实。这种局限首先表现在他的艺术理念上,沈尹默晚年多有论书著作,在他的这些著作中,他主要的观点是强调要笔笔用中锋,所谓“笔笔中锋论”,他认为在书法中“中锋用笔是必当遵守的唯一笔法”,是不可变的。他的这一观点令人感到非常惊讶。其实沈尹默在后期,曾对米芾的书法有过研究,而米芾书法中大量侧锋的运用,是其精华特征,但沈尹默在对米芾书法的研究中,似乎并未注意到这一点。

而在书法艺术中,自古书论中就有“中锋,侧锋兼备”及“中锋取妍、侧锋造险”的说法,古代名家米芾、王铎等人更是强调八面出锋,将侧锋运用到极致。而沈尹默对此竟然不察,他在馆阁体中所得出的笔笔中锋论,正是造成他的书法始终不能摆脱单调,缺少变化的馆阁体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陈独秀对他书法所做的两次评价,基本都是客观准确的。

沈尹默的书法虽有弊端,但秀丽潇洒的艺术气质却是足以打动欣赏者的,他深厚的书法功力也是不容否定。正所谓人无完人,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的艺术。

沈尹默先生患有眼疾,他克服了在写字时几乎难以分清字距与行距的巨大困难,长期几乎靠感觉来写字,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书法,也令人不得不挑指称赞。

参考资料:《沈尹默二十年写碑对其帖学的影响》

标签: 尹默

更多文章

  • 王者之心:为了抓捕小诸葛李恢,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历史人物编辑:奕道君心标签:李恢

    蜀汉重臣李恢,主要是因为劝降了马超而被世人所熟知。尤其是在三国志11的游戏里,他更是独享着“小诸葛”的称号。老玩家们都知道,李恢之所以能够享誉如此称号,关键还是因为他的机智特技能够无限接近诸葛亮的神算控制效果。taptap版《军令如山:王者之心》里的李恢,又是怎样的一副人设呢?其实我最开始压根没想写

  • 孙桓:差点在战场上生擒刘备,不久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孙桓

    夷陵大战失败,刘备在逃跑的过程中,被一个吴将逼上绝路,差点被生擒。这个吴将就是孙桓。孙桓,生于公元198年,字叔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建武将军。孙坚族子孙河的第三子,吴国定武中郎将孙俊的哥哥。孙桓不仅长得仪表堂堂,而且博闻强记,口才也是一流的。因此被孙权称赞为“宗室颜

  • 眼看孙桓危险,陆逊为何不救?孙权会为侄儿报仇?一切为击败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孙桓

    孙桓是孙河的第三个儿子,孙河被孙坚所收养,跟随他南征北战。所以孙桓从辈分上来说,应该是孙权的侄儿。即使不是亲侄儿,也算是孙权的心腹,毕竟是家里人。而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却差点把孙权的这位侄儿给害死。陆逊提领江东大都督的时候,孙桓被拜为安东中郎将,前往夷道。可是孙桓作为前锋,却被刘备大军重重包围。在这种

  • 三家争雄:孙翊妻为夫报仇,凌统酒宴刺甘宁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孙翊

    三家争雄:孙翊妻为夫报仇,凌统酒宴刺甘宁话说刘备接得荆州来书,即与诸葛亮商议行止,诸葛亮答道:“想是因为黄祖败死,故请将军往议如何抵御东吴,将军不妨前去,亮愿随行。”刘备闻言甚喜,便偕诸葛亮出城,同诣荆州。欲知黄祖败死情形,还须从源至委,补叙一番。先是孙权继承先业安踞江东,曹操恐孙权强盛,责令遣子入

  • 孔明如何看待曹孟德?诸葛亮怒斥薛综是因为何事?会谈持续发酵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薛综

    诸葛亮话音刚落,谋士临淮淮阴人步骘又站出来反驳,他说道:“孔明先生,您不就是学苏秦和张仪,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来游说我们江东吗?”诸葛亮对他说:“您只知道苏秦和张仪是舌辩之士,却不知道他们也是真正的豪杰啊!你看,苏秦佩戴着合纵六国的印绶,张仪两次出任秦国的宰相,他们都有匡复社稷的机智,补完天地的本领

  • 《五虎定三国》失三州吕范自戕 克襄平马超奏捷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吕范

    且说吴国右大司马吕范,奉命北上寿春,都督三州军事,因三州刺史皆为魏国降将,自率车骑将军步骘、左将军孙峻、右将军孙綝提兵十万,至寿春,接青州刺史王凌飞书告急,汉军先锋,己入青州地界。吕范谓步骘曰:“吾受命北上,自当北上,共守青州。”遂以步骘守寿春,率孙峻、孙綝北上。且说汉军先锋张飞,一路斩关夺隘,克东

  • 孙策委屈直接大哭?吕范故意接近孙策?孙策周瑜结盟并非真心?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吕范

    孙坚在战场上去世之后,孙策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江东。他埋葬了父亲的遗体,开始四处招贤纳士,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由于年纪轻、资历浅,孙策并没有被外界看好。董卓听说他只有十七岁,无所谓地说道:“何足道哉!”后来,曹操在跟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说他“孙伯符无非是借着父亲的大名而己,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子

  • 晋宫生变:孙秀变计一箭双雕,孙虑受命捶死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孙虑

    晋宫生变:孙秀变计一箭双雕,孙虑受命捶死太子越年,改元永康,西戎校尉司马阎缵,舆棺诣阙,上书切谏,略言:“汉戾太子称兵拒命,尚有人主从轻减,说是罪不过笞,今司马遹罪不如戾太子,理应重选师傅,先加严诲,若不悛改,废弃未迟。”这书呈入,当然不报。司马阎缵不见谴,还是皇恩广大。贾后因异议沸腾,终究未妙,不

  • 陆绩:《三国演义》中偷橘子的大孝子,死前曾预言天下一统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陆绩

    01东汉末年,袁术占据淮南割据一方,很多地方官吏都依附于袁术,也包括庐江太守陆康。有一年,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陆康6岁的儿子陆绩跟随,有幸见到了当时的实权人物。袁术见到陆绩非常喜欢,便命人端上橘子给陆绩品尝。陆绩偷偷地将三个橘子放到自己的口袋里,离去的时候给袁术叩头,怀中的橘子就都掉了出来。袁术和宾

  • 孔融让梨千古闻名,但你可知道陆绩怀橘?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是一盏灯标签:陆绩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生于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出身汉末三国时期的官宦世家,父亲陆康是东吴著名大臣、庐江太守。《三国志》记载:“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陆绩的父亲陆康曾担任庐江太守,陆绩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去九江拜谒袁术。袁术派人拿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