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魏三直臣:辛毗拽曹丕衣服,杨阜硬刚曹叡,高堂隆临终犹谏

曹魏三直臣:辛毗拽曹丕衣服,杨阜硬刚曹叡,高堂隆临终犹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学无涯 访问量:3450 更新时间:2023/12/6 15:27:00

《三国志·卷二十五》是辛毗、杨阜、高堂隆三个人的合传,陈寿在最后评价他们“刚亮公直,正谏匪躬,亚乎汲黯之高风焉。”意思是说,这几位曹魏大臣刚亮公正,敢于直言劝谏,可以和西汉谏臣汲黯相提并论了。

辛毗拽曹丕衣服

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从这个籍贯上可以看出,辛毗也是出身颍川士族,和荀彧、荀攸都是同乡。辛毗还有个哥哥叫辛评,辛毗在袁绍起兵反董时,跟随辛评一起去河北投了袁绍,之后辛毗就跟在哥哥辛评后边打酱油,后归于曹操。

夺嫡之争时,辛毗坚决按照嫡长制支持曹丕。曹丕称帝后,辛毗被赐爵关内侯,任侍中。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想从冀州迁徙士家十万户到洛阳。当时连年干旱,蝗灾肆虐,中原大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群臣都认为在饥荒之年不宜这样做,魏文帝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担任侍中的辛毗坚决反对,再次劝谏,想让曹丕收回成命。曹丕十分生气地对辛毗说:“我不想和你谈论此事。”辛毗从容地说:“陛下既然不认为臣不肖,让臣随侍左右。密室之议,朝堂之论,为臣都应该切问应对,拾遗补阙,陛下怎么能不同臣下商议?何况臣所谈论的并非个人私事,事关社稷安危,臣不能不说!”

曹丕无言以对,站起来要回后宫,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魏文帝用力夺回衣服,悻悻回宫。过了一会儿,他火气稍消,又出来责问辛毗:“佐治,你为什么要苦苦地同我作对呢?”辛毗诚恳地说:“在这种饥荒年月,强行把他们迁徙到河南,没有粮食来救济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心怀怨恨,失去人心,因此我不得不力争陛下收回成命!”自此“辛毗引裾”成为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杨阜直言劝谏曹叡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从籍贯上看他和姜维是老乡,凉州本地士族出身。杨阜最大的功绩就是把马超从凉州赶跑,“杨阜借兵破马超”的桥段基本还原那段历史,后杨阜因功被封关内侯,后进京为官,每当朝廷会议大事,杨阜总是侃侃而谈,以天下为己任,反复谏诤。

魏明帝曹叡经常戴着绣帽,穿着半袖的缥绫衣服。杨阜就问他:“这是行得什么礼仪呢?”明帝默不作答,但是后来不按礼法穿朝服就不敢再见杨阜,迁任将作大匠。魏明帝大兴土木,选美女以充后宫,还不断出宫到禁囿中巡猎。这年秋天,一场大雨,加上罕见的雷电,竟劈死很多鸟雀。杨阜引经据典,直言劝谏曹叡。

明帝在许昌营建新宫,又在洛阳修建宫殿观阁,杨阜上疏说:“居茅屋而天下安居,禹住低宫而百姓乐业。夏修筑璇室、象廊,商纣建造倾宫、鹿台,结果亡国丧身;楚灵王因为修筑章华台,结果身受其祸;秦始皇营造阿房宫,结果殃及儿子,二世而亡。凡是不顾惜老百姓只图自己快活的人没有不自取灭亡的。陛下应当效法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吸取夏桀、殷纣、楚灵、秦始皇的教训。”

曹叡广采众女,杨阜上书要求那些失宠宫人出宫,于是召集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御府吏恪守过去法令说:“这是秘密,不能泄露。”杨阜大怒,对这个官吏处以杖打一百的惩罚,并训斥说:“国家从不把九卿排在国家机密之外,难道还有让小吏知道的秘密,而不让九卿知道?”明帝闻讯后更加敬畏杨阜了。

高堂隆临终犹谏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新泰)人,西汉经学家高堂生的后代。黄初三年(222年),高堂隆被任命为平原王曹叡的王傅,从这个意义来说,高堂隆是曹叡的老师。太和元年(227年)曹叡即位,任命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作为皇帝之前的老师,高堂隆还是比较受曹叡尊敬的,所以一开始高堂隆的建议,许多曹叡都采纳了。但在青龙(233年-237年)年间,曹叡开始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高台等各种建筑,高堂隆则开了“一直劝谏”的模式,《高堂隆》传绝大多数篇幅,都是高堂隆劝谏曹叡的上疏,可惜曹叡后期听不进去。

晚年高堂隆得病很重,无法写字,只能口述奏书说:“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说:‘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下患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恐怕不久人世。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一腔忠言没有完全倾吐出来。臣下的赤诚,自然不敢与曾子相比,但还是希望陛下稍稍听我几句善言。

高堂隆临死前的劝谏,是提醒曹叡警惕鹰扬之臣:本朝初上苍曾发出警告,宫里燕子巢穴中发现有一双怪鸟全身艳红,这是帝国最大的奇闻趣事,应该严防猛鹰飞扬的官僚,以免祸起萧墙。我个人建议,最好让诸王在封地内建立军队,像棋子一样在全国星罗棋布,分布在全国重镇,拱卫皇室保护中央,维护首都所在的京畿。

其实看出司马懿有野心的人肯定不在少数,高堂隆作为曹叡的师傅,说话比较直接,明确告诫要曹叡严防鹰扬之臣,并且提出了建议,让曹魏宗室诸王在各地建立军队,以拱卫皇室。先不管这个建议是否靠谱,但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可惜高堂隆临终之言也没有引起曹叡的重视。

明末大儒王夫之曾在《读通鉴论》中说,其实青龙、景初年间,曹魏政权已经岌岌可危。魏明帝曹叡大建宫殿、广采众女、访求神仙、滥用刑罚,当时陈群、蒋济、辛毗、杨阜、高堂隆等许多人曾直言劝谏,可惜曹叡不听,导致曹魏最终难逃覆灭。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标签: 辛毗

更多文章

  • 河北多英豪-辛毗辛评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辛毗

    如果说袁绍麾下的谋主中,田丰和沮授是不偏不倚,忠诚于袁绍而没有选择站队的直臣,那其他谋士可就不同了,有的选择了大公子袁谭,因为他统帅青州多年,立有战功且是长子,郭图,辛评就是其支持者,只是在袁绍仓亭兵败后,明白自己命不久矣,必须选择一个继承人,袁谭不足以压服冀州的众多氏族,而袁尚可以,所以把位置传给

  • 三国奇案之:高柔智断“逃兵被杀案”,而涉军案更显特殊复杂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高柔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任命高柔(字文惠)为廷尉,属于魏国的最高司法官,是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也是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的从弟。当时,曹魏治军十分严明,稍有越轨,就会受到严惩,而且还会株连亲属,这也是军中士兵不敢当逃兵的一大主要原因。毕竟,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家中总有牵挂的亲人。一日,京城守

  • 三国不为人知的灵异事件,钟繇杀女鬼,比关公显圣精彩万分

    历史人物编辑:科学黑科技标签:钟繇

    三国原著不为人知的灵异事件,钟繇杀女鬼比关公显圣更精彩。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仲王,享年八十。这么长寿的老人,据传在晚年与女鬼有过一场黄昏恋,或者说是第六感生死恋。这真的很有趣,我想和你分享。有一次,钟繇不知为何几个月没有上朝,性格和反应都异于常人。朋友问他怎么回事,钟繇说:“最

  • 钟繇是谁,为何能获得曹操、曹丕、曹叡3代帝王的器重?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钟繇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郡长社(今许昌长葛市)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钟繇小时候生得相貌非凡,英俊潇洒。有一次,他和叔父钟瑜骑马到洛阳去,途中遇到了一个相面者,他上下打量了一下钟繇,便对钟瑜说,此儿相貌堂堂,生就一副富贵相,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不过,今后遇到河水,一定要当心!不久,

  • 大书法家钟繇也盗墓,只为了一本书

    历史人物编辑:回忆一想标签:钟繇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名叫钟繇[yáo]。字元常,善写八分书,创造了小楷字体,被后世誉为“楷书鼻祖”。钟繇早年仪表堂堂,聪慧过人。得到了曹操的重用,曾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司隶校尉、太尉、太傅等官职,受封平阳乡侯、后改封定陵侯。钟繇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其书法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

  • 书法艺术:“书圣”皇象钟繇,对推进隶书向楷书演变起了极大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钟繇

    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魏晋时期,官方文体仍沿用东汉正统隶书字体,风格方正平直,有古板之迹,同时民间文书已呈迅猛发展的趋势,草书相当普遍,出现了如钟繇、皇象等首批书法家,随后又有卫恒、索靖、陆机等书家的涌现。他们对推动字体和书风的向前演化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南北朝时期,南朝书体疏放精妙,长于简牍,代表人

  • 中书协楷书委员卞葆彤学钟繇有点生硬,字形有些拘谨,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钟繇

    随着人们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尤其是楷书水平,对于中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们,书法爱好者们还是寄予厚望的,毕竟他们的楷书水平代表着最高水平,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欣赏了中书协楷书委员们的楷书,发现了一名学钟繇的高手,他就是卞葆彤,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

  • 与王羲之齐名“钟王”的曹魏太傅钟繇书法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钟繇

    钟繇是曹魏重臣,出身名门颍川钟氏,历仕曹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功勋卓著。曹操时,钟繇就持节以司隶校尉镇关中,被曹操比之为萧何。后来曹魏立国,钟繇先后位至大理、廷尉、三公,并在曹叡即位后成为太傅。曹叡特意恩准钟繇可以坐轿上殿,以示恩宠。除了政治才干外,钟繇还精通书法,他的书法,以蔡邕为师,兼善各体,

  • 夏云小楷临古系列四:临钟繇荐季直表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钟繇

    小楷《荐季直表》为钟繇于魏黄初二年(221)书,布局空灵,结体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传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

  • 中书协会员夏云临钟繇小楷似可乱真,不服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钟繇

    夏云小楷临古系列(五):临钟繇贺捷表钟繇小楷《贺捷表》小楷《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钟繇六十八岁时所写,内容为他得知蜀将关羽被杀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作楷书中带有行书笔意,但仍保留较浓隶书笔意,为钟繇突出代表作之一。《宣和书谱》云:“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