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去世以后,荆州集团分成了两大派系。大部分人跟着刘表的次子刘琮,投奔了曹操。小部分人跟着刘表的长子刘琦继续抵抗。
相对来说,投奔曹操的这拨人,实力更强。包括了蒯良、蒯越、蔡瑁等人。而文聘作为刘表手下大将,本身是不太愿意降曹的,但是刘琮又是刘表的合法继承人,文聘只好跟着刘琮后面走。
刘琮降曹以后,文聘并没有直接去找曹操要官做,他甚至羞于见到曹操。为啥?因为不能为自己的主公保住基业,反倒是先跑去为自己求取功名,这是无耻的行为。
曹操得知荆州有如此忠义之士,那叫一个感动啊,立刻表示要重用文聘。所以说其他投降派都没什么实权,可文聘这种忠义之人,偏偏能够成为镇守江夏的封疆大吏。
一、文聘在江夏的对手是关羽,而不是刘备。
这里提到文聘追杀刘备,其实说得太简单,因为史料里一笔带过,曹操只是让文聘跟着曹纯一起去长坂坡追击刘备,至于过程如何,结局咋样,是没有交代的。
不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当中,是有详细介绍的,我们等下再说。值得一提的是,文聘长期面对的对手,其实就是关羽。
当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但是他依旧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地盘。曹仁负责镇守樊城,吕常负责镇守襄阳,至于文聘,则被曹操任命为江夏太守。
荆州南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地盘都落在了刘备手里。刘备入川以后,由关羽直接镇守荆州,所以文聘、曹仁、吕常所面对的对手,就是关羽。
刘备入川以后,襄阳的乐进和江夏的文聘,就盯上了南郡这块肥肉。当时只有关羽镇守该地,这也是为啥孙权愿意把南郡让给刘备的原因,这可是一块烫手山芋。
青泥之战中,乐进的确击败了关羽,但是文聘的表现如何,其实我们不是很清楚。只是说文聘和乐进联手在寻口跟关羽打了一架。
太祖济汉,聘乃诣太祖,太祖问曰:“来何迟邪?”聘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原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于长阪。---《三国志》
后来文聘就被封为延寿亭侯了,这说明啥?说明文聘在这一战中立下了战功。奇怪的是史料里没有详细讲述其中的过程。文聘大概率是击败了关羽。
寻口之战过后,文聘又在汉津抢掠了关羽的粮草,顺带着在荆城烧毁了关羽的战船。这都是有明文记载的。由此可见,关羽在荆州的工作很不好开展,因为有一位强敌文聘从中作梗。
文聘本就是荆州大将,他对荆州的了解远胜于关羽。所以在主场作战,他自然要更胜关羽一筹了。
二、文聘追杀刘备的细节,在《三国演义》中有体现。
文聘这个人的出镜率其实并不高,甚至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相对来说姓文的,在三国里更出名的是后来的文钦、文鸯父子俩。
毕竟《三国演义》的正主是刘备,所以文聘这种投降派,自然是反面角色了。当时刘表去世,刘琮成为了荆州的接班人。
这个时候刘备带着10万军民从新野出发,打算到襄阳避难。那个时候刘备还不知道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结果这个时候刘备被蔡瑁给挡住了去路。
魏延当时打算作为刘备的内应,让他入城,结果文聘终于登场了,他将魏延的人马给赶跑了。这就是说,此时文聘已经跟着刘琮投降了曹操。
曹操被文聘的忠义给感动到了,所以就让文聘带着大军去追击刘备。就在文聘追上刘备的时候,刘备只骂了他两句,就把文聘给骂退了。那么刘备骂了他什么呢?
背主之贼!尚有何面目见人!
这两句话狠啊!堪称道德绑架的范本。文聘本就是个忠义之人,可是现在所做的勾当,的确是背主之贼的勾当。如果他真心忠义的话,就应该跟着刘琦保住荆州的基业,而不是跟着刘琮投降曹操。
所以说刘备这句话骂得对!文聘哪还有脸正面跟刘备交战呢?这个时候刘备又来了一个补刀,质问文聘为啥还有脸出来见人?这可太狠毒了,直接戳中了文聘的心。本就有点不太好意思的文聘,这回直接不敢去看刘备的眼睛了。
文聘现在做的事情,是在帮助曹操绞杀昔日主公的儿子和部下,这是人干的事情吗?文聘是个忠义之人,所以更加羞于拦住刘备的去路了。
刘备靠道德绑架的本事,把文聘给赶跑了,自己这才有了逃命的机会。至于后来张飞在长坂坡的一声断喝,可没有吓倒文聘,跟这事儿没什么关系了。
三、文聘一生都没有入朝为官。
那么文聘是不是一个忠义之人呢?从客观角度来说,的确是的。因为文聘并没有真正背叛刘表,他只是在刘表去世以后,跟着刘表的法定继承人刘琮一起投靠了曹操。
从客观上来说,刘琮才是荆州之主,而刘琦不承认刘琮,本身就已经成了荆州叛臣。至于后来刘琮投降了曹操,那也是荆州之主自己的选择,文聘并不能左右什么。
因此文聘心里苦啊,而且有苦说不出。所以即使文聘后来跟随了曹操,他这辈子都没有考虑入朝做官,而是继续在荆州这块地盘上工作。
曹操去世后,文聘依旧坚守在江夏。在曹丕南征东吴的时候,文聘也立下了军功,被赐爵新野侯。
曹叡上台以后,孙权带兵围攻石阳,把文聘给团团围住了。可是孙权打了20多天,都没能把文聘给击败了。等到孙权撤军以后,文聘反倒是出城把孙权胖揍了一顿(不愧是孙十万)。
文聘在江夏的这些年,多次阻挡孙权北伐,战功赫赫。按照道理他想要入朝成为三公之一,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是文聘却从未离开过江夏,这是为什么呢?
结局:文聘不愿做一个真正的背主之贼。
或许历史上刘备真的这么咒骂过文聘,而文聘的内心也深深受到了伤害。如果文聘真的前往曹魏朝中做官,那么他可就真的成为了刘备口中的背主之贼了!
所以说文聘这辈子都不愿意离开荆州,他人在荆州,说明他还在给荆州做事。也就不会成为刘备口中的背主之贼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读三国历史,建议读一读这套陈寿的《三国志》,这是第一手资料,比专家们的分析更加原汁原味。何况还有史学家裴松之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