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蜀国的股肱之臣蒋琬、董允相继去世,军国大政由费祎掌管。要说费祎老成持重、忠心辅国,这点诸葛亮倒是沒有看错。但若论识人用才,则诸葛亮确实是看走眼了。费祎在执政其间其实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工作的,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位蜀中奇才,便把他推荐给了后主刘禅,为后来的黄皓乱政埋下了祸根。这个人是谁呢?
费祎发现的这位大才就是陈祗。陈祗,字奉宗,年少时就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在十五岁时在蜀地就已经有很大的名声了。史载其“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费祎在与其多次接触交谈之后,觉得他谈吐不凡,见识超群,觉得他很有能,于是就破格提拔,任用陈祗为侍中,做了后主的近臣。
我们先说说这个侍中是个什么官职。与侍中相连的还有个黄门侍郎,这两个官职都是秦朝时期设立的,汉代以后沿用,至宋元后不复存在。任这两个职务的人员都是皇帝的近臣,黄门侍郎最主要的职责是替皇帝拟诏、宣诏,而侍中的权力更大,常与皇帝商议国事,魏晋之后侍中的权力其实就相当于宰相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要监督皇帝,皇帝有错要进行规劝,对皇帝身边的近侍也可管制。可见这侍中的职位有多重要了。
后世之人都认为黄皓是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他"操弄权柄,终至覆国。"他和赵高、魏忠贤、李莲英等十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宦官。但要说根源,则陈祗实为祸首,费祎有荐人不明之嫌,亦应负责任。
黄皓此人城府极深,别人根本就猜不透他的意图,很早时候便多有不轨行为,企图擅权。史载董允为黄门侍郎、侍中时,"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黄皓由于畏惧董允,多有收敛,不敢为非作歹。等到陈祗做了侍中后,他与宦官黄皓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玩弄权术,"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所以说,姜维之所以报国无门,要外出避祸,不光是由于黄皓的缘故,还有一个陈祗与他作对。而首先打压姜维的应该是陈祗,其后才是黄皓。
后来后主宠信陈祗,陈祗便趁机安排他的狐朋狗友,在陈祗的推荐下,黄皓先成为中常侍并得到后主宠幸。所以,从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被魏刺后,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之间,是以陈祗为主,与黄皓共同乱正。从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开始,主要是皓专政。
刘禅宠信黄皓、陈祗,不理朝政,肆意胡为。经常外出游逛,并增岩之后宫,广设伎乐,沉湎酒色之中,朝中大臣想见刘禅一面都非常困难,甚至有人"不得朝见者十余年″。
费尤其是祎被魏刺杀,蜀国再无社稷大臣,政局急转直下。刘禅对黄皓极度信任,朝中大臣多见风使舵,依附于黄皓的,便得高官厚禄,反对黄皓怕,就遭到排挤、甚至迫害。接替费祎职务的姜维,对黄皓的恣肆专权深恶痛绝,请求后主刘禅杀了黄皓,后主不答应。而姜维在后来的北伐中,黄皓多有扯肘,导致北伐功败垂成。后又造谣生事,逼走姜维。姜维上书均被扣押,致使邓艾偷袭阴平成功,蜀随亡之。
如此看来,陈祗专权在先,黄皓乱政在后,是二人联手搅乱了蜀国的朝局,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但要寻要问底,则首当其冲的应是费祎,他若有诸葛亮之明,推荐一个合适的人任侍中,而不是陈祗,或许蜀还可以多存在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