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仅仅因为一件坐怀不乱,柳下惠在历史上肯定无法如此受到推崇,坐怀不乱更像是为他的名声锦上添花,就像伯夷叔齐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不食周粟”而死,在后世就被视为忠臣的模范代表,其实这些事情都只是作为一个典型表现出他们在人格上崇高的一面。
有人说这是一个谎言,我看不见得是谎言。只能说在这个娱乐至死,人心浮动和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很难相信面对一个怀中美女,一般人可以把持的住。东西方两个世界,自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以及儒家伦理崩溃以后,道德就犹如笼中猛虎被释放出来,没有了道德上的限制,种种荒淫的事情在这个现代社会成为了稀松平常的事情。
但并不是说古代世界也不存在这些荒淫的事情,但在儒家思想的限制下,至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遵守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道德准则。那在当今世界,这种道德准则肯定是不存在的,因为“娱乐至死”就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变得相当单一化,无非就是财富和女人,所以造成“思想封顶了,行为却变得越来越没有下限。”
所以孔子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从古至今,鲜少有人爱好德行就像爱好声色一样。所以佛教说“超脱,解脱”,脱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衣服吧,其实就是人心中的那一丝执念,那一丝邪念。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但那毕竟还是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启蒙的时代,所以知识分子和道德学家们一上来就追求很高的“圣人境界”。相信诸子百家学派中没有任何一个学派是要求解放人的天性,要推翻一切的道德和制度,恰恰相反,在那个一切都不完善的时代,所有的学派都在努力建构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简单来说,那是一个制定规则的时代,而我们当今世界是推翻规则的时代,推翻旧有的规则。
柳下惠其人柳下惠并不是因为“坐怀不乱”这件事才变得这么有名,他原本就是一个很有名气和道德境界的人。他比孔子要出名的早,所以孔子很欣赏柳下惠这个人,说他是贤人,孟子把他推崇为“圣之和者也”,也就是“和圣”。
那么柳下惠做过什么事情让他这么受推崇呢?
《论语·微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柳下惠这个人三次当官,结果三次都被罢免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直道而事人”,不用阿谀奉承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面对同仁。人家又问他,你三次都被罢免,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按照正直的秉性做官,到哪里都会被罢免,那么何必离开祖国去其它国家呢?”
什么叫“直道而事人”,就是像包拯和海瑞那种人,大家都知道,这种性格刚直的人在官场上很不受欢迎的,包拯是运气还不错,得到了重用。海瑞却一辈子都没有得到重用。
所以孔子评价柳下惠是一个贤人,就是因为他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准则,不会去向世俗妥协,不向欲望臣服,他们能够按照严格的道德标准和准则要求自己,所以这种人普通者是道德君子,有所成就的肯定是伟人级别。
什么是伟人和圣人?
其实就是因为人家能够“为常人不能为之事”,也能够“不为常人能为之事”,一个怀中的美女普通人可能早就按奈不住内心的一丝蠢蠢欲动,按在地上就是一顿操作,但是对于伟人和圣人来说,抱着一个美女和抱着一尊泥塑恐怕没有区别。
即便心中有所动摇,人家也能够凭借坚毅的意志力控制住自己。
所以那位被称之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他年轻时也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看到美女心中也会蠢蠢欲动,但是后来人家为了戒色每天就写日志,但凡自己有胡思乱想的行为,他就在日记里对自己进行批评,所以人家骂自己“真禽兽也”。
最后曾国藩终于戒色上岸,在历史留下半个“圣人”的美名。
以我们如今的眼光去看,柳下惠其实就是一个自控能力强,且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确以及道德准则的人,把他推崇为圣人肯定是一种美化。但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由于儒家一直试图恢复礼乐制度,所以才把柳下惠捧到圣人这个高度作为宣传大使。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柳下惠能够坚持自己的准则,这本是就是颇为不易的。因为绝大多数人就是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欲望和底线,所以干了很多违背道德和底线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这确实是人家的伟大之处。
就像“尾生抱柱”这个故事,尾生和一位女子约定在桥上相会,但是女子失约,又恰逢涨大水,尾生为了履行自己的约定,宁愿抱着桥柱而死。
这个故事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讽刺尾生不懂变通。
可实际上懂得变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为了信义而不去变通,这恐怕是天下的一件难事。所以说,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不应该用自己的浅薄去质疑别人的崇高。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