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是个纷繁复杂的乱世。那时候,中原大地实在不大,仅仅以黄河流域为主。如此“弹丸之地”,曾经上演多少场相爱相杀,无论是君臣、父子、兄弟,在既得利益面前,一切的情深似海都变成义薄如纸,庞涓与孙膑是最令人感叹的一对典型案例。
庞涓与孙膑是手足同窗,二人一同拜于鬼谷子门下学艺。鬼谷子的名气尽人皆知,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传说他有过5个徒弟,分别是张仪、苏秦、商鞅、庞涓和孙膑。师兄弟五人都是影响整个先秦时局的风云人物,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曾经搅得秦与六国不得安宁,商鞅的变法更是奠定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庞涓与孙膑却在东边的齐魏两国大显身手。
老话说“宁学瓦岗一炉香,不做孙膑与庞涓”。孙膑与庞涓到底做过什么事儿,让后人提起此二人都会不自觉地心生“敬而远之”的感觉。说来也简单,孙庞二人乃是同窗故交,同样的师父,同样的武艺,最后却因为“名和利”走向自相残杀。是什么仇,什么恨让他们不惜成为后世的负面教材,也要置对方于死地不可。
事儿还要从庞涓和孙膑学成文武艺,下山货与帝王家说起。庞涓由于天资稍微聪慧一些,加上急于想着建功立业,便提前向师父鬼谷子申请下山。毕竟师从高人、毕业“名校”,庞涓下山后来到魏国,很快受到魏王的赏识,从一个布衣升任将军一职。替魏国南征北讨,深得魏国上下的器重。
就在庞涓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事业如日中天时,那位留在老师鬼谷子身边继续“读研”的同窗孙膑也顺利毕业。现在咱们都说毕业难不好找工作,先秦时期也是如此。虽然孙膑的才学也很高,可是作为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要是有个人引荐一下,或许自己的工作还能顺利一些。
孙膑想到自己的同窗故友庞涓,两人上山学习期间,曾经跪天结拜说将来苟富贵勿相忘。如今,庞涓已经成为“大公司”高管,不妨让他给自己找个工作先做着。于是,孙膑兴高采烈地来到魏国找庞涓。孙膑万万没想到,此去魏国投靠旧友,无异于踏上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
孙膑毕竟涉世未深,来到魏国后,魏王听说自己手下干将的兄弟前来投靠,为了表示自己对干将庞涓的器重,亲自设宴款待孙膑。宴会上,魏王谈及兵法之事,孙膑总是侃侃而谈,让一旁的庞涓感觉有些惭愧。庞涓没想到孙膑“读研”的三年时间,居然学会一些自己不懂的兵家知识。
魏王没有多想,反正重用谁都是为自己服务。逐渐地对这位新来的孙膑产生好感,经常召见他一起谈论军事。如此一来,庞涓也日渐冷落。为了防止孙膑的风头盖过自己,庞涓心生毒计,故意捏在孙膑是敌国细作的证据,将孙膑打入牢狱,还用极其残忍的“膑刑和黥刑”挖掉孙膑的膝盖,给孙膑的脸上刺字。
孙膑只身一人在魏国,相当于羊入虎穴、瓮中之鳖,除了任人宰割别无他法。为了活命,孙膑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和智谋,他故意装疯卖傻,甚至以粪为食,制造自己丧失理智而发疯的样子。目的是骗过庞涓的耳目,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逃离魏国,伺机报仇。
皇天不负有心人。有次,齐魏两国相互出使,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想方设法与齐国使者取得联系,成功说服使者将其带离魏国。虎口脱险后的孙膑来到齐国,与齐国的柱国大将田忌结成好友,经常共同起居纵论国事。
孙膑一举成名是帮助田忌赢得那场赛马,这个故事也不多提。孙膑一步一步获得齐国的认可,只为等待一个时机。很快机会来到孙膑面前,公元前354年,魏国与赵国爆发大战,赵国眼看自己的都城邯郸不保,赶紧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孙膑和田忌前往解邯郸之围。田忌的想法是直奔邯郸与城下的魏军决战。
孙膑却认为,魏国举全国之兵来打赵国,必然国内空虚,不如趁机攻取魏国,如此一来魏军主力必然班师回朝救援,邯郸之围可以解,这便是围魏救赵的来历。
这一次孙膑没有与庞涓正面交锋,没有实现报仇的机会。三年以后,也该当庞涓自取灭亡。魏国又对邻邦韩国发动攻击,韩国效仿赵国找老大齐国帮忙,孙膑再次故伎重施上演围魏救赵,这回庞涓已经有所防备,留下兵力守卫魏国。
孙膑一看庞涓不上钩,那就正面决战吧。双方刚一交战,齐军佯装比划两下就败退下来。原本实力强悍的齐军,居然开始出现溃败丢兵的事情,庞涓一看齐国不过如此,孙膑再有才能,手下没有善战的士兵也不是自己的对手,便下令追击齐军。结果,兵至马陵,庞涓一看坏了,中计了,赶紧勒马回撤。可是为时已晚,马陵两侧是山崖,齐军埋伏两侧,万箭齐发,巨石滚落,魏军难以逃脱,庞涓无力回天只好选择自刎。
故事到此基本讲完,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若是当年庞涓没有心生妒忌,能够好好帮扶孙膑,两个人都是超一流的将帅之才,魏国会不会像秦国那样实现扫除六合的大业。即便是孙膑将来名气大过庞涓,庞涓在历史上也会留下举荐贤才之功。做人又何必非要分出胜负,争当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