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仅仅十几年,秦国就显露霸主气息。
就连天子周显王都给秦孝公嬴渠梁送来了祭肉,封他为西方诸侯之长。
秦国越来越强大的事实,渐渐引起了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的警觉。
魏国君主魏罃召集泗上十二诸侯(宋、鲁、卫等国,是战国七雄外的12个小国)举行会盟,图谋共同伐秦。
秦孝公嬴渠梁闻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全国备战,以待来敌。
为了解除魏国对秦国的忧虑,商鞅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出使魏国的重任。
精彩纷腾的年代,一场精彩的外交大戏拉开了帷幕。
秦孝公和商鞅
公元前344年,商鞅再次回到了大梁,距离上次的离开满打满算已经十七年了。
在入城的马车上,他仿佛看见了十七年前的自己,在漫天雪花中孤独地走向远方,那身影和现在的自己一样。
商鞅缓步走进魏宫,昂然肃立。
面对那高高在上的天下第一君主,他嘴角上扬,似笑非笑,满脸的不屑,依然是他多年来一贯的表情。
他眼神犀利,目光从魏罃、公子昂、庞涓等魏国君臣身上一一掠过,凡是被他眼光扫的人,仿佛心底已被看穿,都忍不住一阵颤栗。
商鞅
魏罃心中五味杂陈,想起当年公叔座劝自己任商鞅为相,否则就杀掉他的谏言历历在目,但仍故作潇洒地对眼前的秦使说:“我还以为秦人的大良造公孙鞅是多了不起的人物,原来不过是公叔座府内出来的小小侍从啊。哈哈......”
“然,某正是昔日公叔府中的中庶子,秦使公孙鞅拜见君侯。”公孙鞅虽然表现恭敬,但言语神情中丝毫没有把魏国君臣放在眼里的样子。
魏国国相惠施学识渊博,乃是百家争鸣中名家的鼻祖,魏罃经常听他讲学,对他分外器重,把他任命为自己的国相,并时常拿他与管仲相比。
惠施
惠施上前冷哼一声说:“这次你家君侯要你出使我国,难道是为了要你在旧日主人面前显摆来吗!”
“哈哈......”商鞅大笑着说:“相邦实在不该有如此可笑的想法。鞅虽为秦臣,但昔年曾仕于魏国,在大梁旅居多年。这里留下鞅终生难忘的人,也留下鞅终生难忘的回忆。此次鞅见魏侯,正是为了秦国和魏国弭兵修好,以成全鞅对旧日亲、友的情谊。”
公子昂听了,上前一步说:“昔日的公孙鞅曾是昂的好朋友,昂将之视为老师和知己。然而今天的公孙鞅,却打着新政的幌子,做着暴虐的行径。东方六国都知晓你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严刑酷吏,行不仁不义之事,秦人终将因你而亡。”
商鞅哈哈大笑说:“想当初,鞅游历魏国仕途蹭蹬,公子卬是少数与鞅交善之人,鞅感念公子的情谊。之后鞅西游秦国,无非就是为了实现治国宏愿,对得起这天地大道而已,即使粉身碎骨又有何妨。而鞅之变法,本就不为当世人所理解,鞅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即使百年之后,鞅之功过是非依然会争论不已。鞅早已料到,公子误会也是自然的。”
众人听了他的话,具是心头一震。
公子昂
庞涓狂笑一声,越众而出,如猛虎般睥睨于庭上,魏国群臣心中大定,莫不为庞涓暗暗喝彩。
“上将军果然威风八面,名不虚传!”商鞅也忍不住大声称赞道。
庞涓商鞅傲气得多,他斜睨着那同样趾高气扬的秦使商鞅说:“某刚才听到先生说,你是为了秦、魏的弭兵修好而来。哈哈,可惜某家正要领十万精兵与先生相会于咸阳呢,到时候我们可要好好地谈谈怎么个修好,哈哈,哈!”
庞涓
提到天下无敌的魏武卒,魏国众臣终于吐出胸口的恶气,商鞅的气势,让让他们几乎忘了,到底是谁来委屈求和的啊?
公商鞅哈哈大笑道:“老秦人虽然偏居蛮荒,民穷志短,但为了守护祖业,自当全民动员,奋不顾身,管教十万精兵片甲不回。”
听了商鞅鞅的狂语,魏国群臣无不横眉怒目。庞涓更是虎目圆睁,杀气腾腾。
“哈哈......”商鞅可不顾群狼环伺,放声大笑后说道:“原本我以为魏国雄踞天下、人才泱泱。今日一会,没想到啊没想到。”
“没想到什么?”有人狠声发问。
“没想到这庙堂之上具是鼠目寸光之辈!魏国西向攻秦,就像以玉击瓦,最后能得到什么呢?难道没想到这是在与虎谋皮、成人之美吗?”
商鞅
魏国现阶段国策即是东向制齐,要不是秦国忽然之间的壮大,也不会有魏国携十二个小国攻秦一事。
商鞅的话自然是人人听得懂,魏国攻秦,如果两败俱伤,齐国说不定会黄雀在后,这也是让魏国担心的结果。
商鞅接着大声说:“魏国戮力三世,据山河之险要,北拔邯郸,合三晋为一体,南击强楚,东制田齐,西压嬴秦,遂成天下霸主。此等辉煌霸业延续已百年,实为夏商周三代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奇迹,其功勋比上古三霸也成不多让啊。”
那声音在大殿上嗡嗡回响,魏国君臣听了眉开眼笑,频频点头,心想这个商鞅还是有些见识的。
“只是......”公孙鞅话锋一转说道:“如今天下礼崩乐坏,战乱频繁,正是雄主效法三皇五帝,顺从天下之志,建立一番千古未有之功业的大好时机啊,。”
商鞅的话可以说极其大逆不道。
不过也正如商鞅所说,这已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离经叛道、倒行逆施、越礼不轨、犯上作乱的多了,谁还在乎呢?
魏国君臣当然听得明白,心里亮堂。
某扇闭了很久的门,被人轻轻打开了。
商鞅
随即,这场伐秦的会盟变成了魏国称王的盟会。
伐秦的十二国诸侯来到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连赵肃侯都亲自参加,公孙鞅也留下来代表秦国参会。
会上,魏罃身穿天子礼服,带着悬垂玉串的天子礼帽,乘坐天子车辇,演奏天子礼自立为王,是为魏惠王,因为都大梁,也被后世称为梁惠王。
这样,魏国成为楚国之外,第一个僭越称王的诸侯,此后各诸侯国相继称王。
以礼乐统治天下的周王朝终于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魏罃称王
原本图谋攻秦的联盟,就此成了魏罃自立为君的舞台,而魏国也登上其霸业的辉煌顶峰。
公元前341年,为了惩罚特立独行的韩国,借口韩国没有参加逢泽会盟,魏国联手赵国攻打韩国。
联军的统帅正是庞涓。
韩国招架不住,急忙派使臣去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帅军出征。
命中注定,这是一场迟到的,是一场战神于战神之间的终极决战,而这场决战也将深刻影响各交战国未来的命运。
田忌
像13年前的“围魏救赵一样”,孙膑依然隐藏于军中,齐军依然采用“围魏救韩”的办法,大军直捣魏都大梁。
魏惠王还是第一时间要求庞涓回师救援。
庞涓吸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把齐军当作首要敌人,要第一时间将之击败,为整场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因此当齐军越过魏国边境时,庞涓就率精锐的魏武卒往迎头而上。
孙膑知道魏武卒强悍勇敢,天下无敌,齐军与之正面相抗,胜算太小,于是就采取边打边撤的战略,在运动中寻找决战的良机。
而庞涓却的战略却不一样,他要凭借魏武卒的强大战力,尽快和齐军决战,一战定乾坤。
因此庞涓帅魏军紧紧咬着齐军不放,随时给予致命痛击。
一路追来,深入齐境,庞涓每天都细心观察,他发现齐军做饭留下的土灶越来越少,第一天够10万人吃,第二天够5万人吃,第三天仅够不到3万人吃。
庞涓马上判断,眼前的齐军一开始和自己数量相当,现在剩下不到三万人。其他的人去哪里了?也许是惧战,也许是给养不足,也许是.......
也许这是个阴谋?天大的阴谋。
庞涓
庞涓忽然汗毛直竖,心底强烈的预感让他感觉这是个杀人的陷阱。
孙膑一直是庞涓心头过不去的坎,到现在他还闹不清,孙膑究竟是死是活。
虽然他曾一把火烧了囚禁孙膑的牢狱,反复告诉自己孙膑已经死了,但他却骗不了自己的内心,他清楚地知道,孙膑已经逃出生天,就在前方的齐军阵营中。
他仿佛看见孙膑抬手向他召唤:“你不是一直想看到我吗,我就在这里,你要过来吗?”
庞涓大怒道:“精壮之年的你尤不是我的对手,难道我会怕你现在一个废人吗?”
孙膑和庞涓
于是,庞涓令十万大军分作两部,自己带领骑兵不分早夜,穷追齐军,后续重装步兵紧随跟上。
之所以分兵,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自信,自己率领的十万魏军,起码能对付二十万齐军。而齐军现在的兵力不到三万,他又有何惧,决战就在当下!
想到和孙膑的再见,庞涓热血沸腾,他要用一次漂漂亮亮的完胜,走出笼罩了自己半生的阴影。
当天晚上到了马陵(河南范县老城),已经赶上齐军主力。
惊慌的齐军甚至来不及摆出阵型,在魏军的连续冲锋下,慌乱地向四周的黑暗中败退。
庞涓领先冲入茫茫的黑暗,避开四周的惊呼呼惨叫,快速直插齐军的中军大营。
道路越来越狭窄,一颗粗壮的大树突兀出现在眼前。树皮已被人剥去,只剩下白蜡蜡的树干,上面似乎写着字。
庞涓叫人取火来照看树上书写的内容,赫然一行字映入眼帘: “庞涓死于此树下。”
火光点亮的同时,四周忽然杀声震天,如雨的箭矢破空而至,跟随庞涓而来的魏军纷纷中箭倒地。
庞涓也是身中数箭,以剑抵地,不甘心地望着那棵带字的老树。
厮杀声渐渐淡下去,火把逐次燃亮。
明亮的火光下,出现一架轮车,车上端坐着一个面貌清瘦的中年人。
“兄长,还记得小弟孙膑吗?”火光映照下,那人脸上的刺字分外醒目。
孙膑
庞涓呆若木鸡,似乎还在梦中。脸上似笑非笑,嘴里喃喃自语,咕哝着谁都听不懂的话。
“哎!”孙膑忍不住摇头叹息。
庞涓忽然拔出插在地上的长剑,向着虚空绝望地喊道:“上天哪,终究还是让孙膑这小子成就了名声!”
说完,庞涓拔剑自刎,自始至终没有看孙膑一眼。
庞涓即死,失去主帅的魏军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追击,全歼十万魏武卒,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战神之间的对决,最终以孙膑的完胜收场。从此,孙膑名显天下,他的《孙膑兵法》也一直为后世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