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舌战群臣,忽悠魏国称王;魏齐马陵决战,孙膑完胜庞涓

商鞅舌战群臣,忽悠魏国称王;魏齐马陵决战,孙膑完胜庞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小队 访问量:1206 更新时间:2024/2/14 22:21:03

商鞅变法仅仅十几年,秦国就显露霸主气息。

就连天子周显王都给秦孝公嬴渠梁送来了祭肉,封他为西方诸侯之长。

秦国越来越强大的事实,渐渐引起了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的警觉。

魏国君主魏罃召集泗上十二诸侯(宋、鲁、卫等国,是战国七雄外的12个小国)举行会盟,图谋共同伐秦。

秦孝公嬴渠梁闻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全国备战,以待来敌。

为了解除魏国对秦国的忧虑,商鞅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出使魏国的重任。

精彩纷腾的年代,一场精彩的外交大戏拉开了帷幕。

秦孝公和商鞅

公元前344年,商鞅再次回到了大梁,距离上次的离开满打满算已经十七年了。

在入城的马车上,他仿佛看见了十七年前的自己,在漫天雪花中孤独地走向远方,那身影和现在的自己一样。

商鞅缓步走进魏宫,昂然肃立。

面对那高高在上的天下第一君主,他嘴角上扬,似笑非笑,满脸的不屑,依然是他多年来一贯的表情。

他眼神犀利,目光从魏罃、公子昂、庞涓等魏国君臣身上一一掠过,凡是被他眼光扫的人,仿佛心底已被看穿,都忍不住一阵颤栗。

商鞅

魏罃心中五味杂陈,想起当年公叔座劝自己任商鞅为相,否则就杀掉他的谏言历历在目,但仍故作潇洒地对眼前的秦使说:“我还以为秦人的大良造公孙鞅是多了不起的人物,原来不过是公叔座府内出来的小小侍从啊。哈哈......”

“然,某正是昔日公叔府中的中庶子,秦使公孙鞅拜见君侯。”公孙鞅虽然表现恭敬,但言语神情中丝毫没有把魏国君臣放在眼里的样子。

魏国国相惠施学识渊博,乃是百家争鸣中名家的鼻祖,魏罃经常听他讲学,对他分外器重,把他任命为自己的国相,并时常拿他与管仲相比。

惠施

惠施上前冷哼一声说:“这次你家君侯要你出使我国,难道是为了要你在旧日主人面前显摆来吗!”

“哈哈......”商鞅大笑着说:“相邦实在不该有如此可笑的想法。鞅虽为秦臣,但昔年曾仕于魏国,在大梁旅居多年。这里留下鞅终生难忘的人,也留下鞅终生难忘的回忆。此次鞅见魏侯,正是为了秦国和魏国弭兵修好,以成全鞅对旧日亲、友的情谊。”

公子昂听了,上前一步说:“昔日的公孙鞅曾是昂的好朋友,昂将之视为老师和知己。然而今天的公孙鞅,却打着新政的幌子,做着暴虐的行径。东方六国都知晓你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严刑酷吏,行不仁不义之事,秦人终将因你而亡。”

商鞅哈哈大笑说:“想当初,鞅游历魏国仕途蹭蹬,公子卬是少数与鞅交善之人,鞅感念公子的情谊。之后鞅西游秦国,无非就是为了实现治国宏愿,对得起这天地大道而已,即使粉身碎骨又有何妨。而鞅之变法,本就不为当世人所理解,鞅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即使百年之后,鞅之功过是非依然会争论不已。鞅早已料到,公子误会也是自然的。”

众人听了他的话,具是心头一震。

公子昂

庞涓狂笑一声,越众而出,如猛虎般睥睨于庭上,魏国群臣心中大定,莫不为庞涓暗暗喝彩。

“上将军果然威风八面,名不虚传!”商鞅也忍不住大声称赞道。

庞涓商鞅傲气得多,他斜睨着那同样趾高气扬的秦使商鞅说:“某刚才听到先生说,你是为了秦、魏的弭兵修好而来。哈哈,可惜某家正要领十万精兵与先生相会于咸阳呢,到时候我们可要好好地谈谈怎么个修好,哈哈,哈!”

庞涓

提到天下无敌的魏武卒,魏国众臣终于吐出胸口的恶气,商鞅的气势,让让他们几乎忘了,到底是谁来委屈求和的啊?

公商鞅哈哈大笑道:“老秦人虽然偏居蛮荒,民穷志短,但为了守护祖业,自当全民动员,奋不顾身,管教十万精兵片甲不回。”

听了商鞅鞅的狂语,魏国群臣无不横眉怒目。庞涓更是虎目圆睁,杀气腾腾。

“哈哈......”商鞅可不顾群狼环伺,放声大笑后说道:“原本我以为魏国雄踞天下、人才泱泱。今日一会,没想到啊没想到。”

“没想到什么?”有人狠声发问。

“没想到这庙堂之上具是鼠目寸光之辈!魏国西向攻秦,就像以玉击瓦,最后能得到什么呢?难道没想到这是在与虎谋皮、成人之美吗?”

商鞅

魏国现阶段国策即是东向制齐,要不是秦国忽然之间的壮大,也不会有魏国携十二个小国攻秦一事。

商鞅的话自然是人人听得懂,魏国攻秦,如果两败俱伤,齐国说不定会黄雀在后,这也是让魏国担心的结果。

商鞅接着大声说:“魏国戮力三世,据山河之险要,北拔邯郸,合三晋为一体,南击强楚,东制田齐,西压嬴秦,遂成天下霸主。此等辉煌霸业延续已百年,实为夏商周三代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奇迹,其功勋比上古三霸也成不多让啊。”

那声音在大殿上嗡嗡回响,魏国君臣听了眉开眼笑,频频点头,心想这个商鞅还是有些见识的。

“只是......”公孙鞅话锋一转说道:“如今天下礼崩乐坏,战乱频繁,正是雄主效法三皇五帝,顺从天下之志,建立一番千古未有之功业的大好时机啊,。”

商鞅的话可以说极其大逆不道。

不过也正如商鞅所说,这已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离经叛道、倒行逆施、越礼不轨、犯上作乱的多了,谁还在乎呢?

魏国君臣当然听得明白,心里亮堂。

某扇闭了很久的门,被人轻轻打开了。

商鞅

随即,这场伐秦的会盟变成了魏国称王的盟会。

伐秦的十二国诸侯来到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连赵肃侯都亲自参加,公孙鞅也留下来代表秦国参会。

会上,魏罃身穿天子礼服,带着悬垂玉串的天子礼帽,乘坐天子车辇,演奏天子礼自立为王,是为魏惠王,因为都大梁,也被后世称为梁惠王。

这样,魏国成为楚国之外,第一个僭越称王的诸侯,此后各诸侯国相继称王。

以礼乐统治天下的周王朝终于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魏罃称王

原本图谋攻秦的联盟,就此成了魏罃自立为君的舞台,而魏国也登上其霸业的辉煌顶峰。

公元前341年,为了惩罚特立独行的韩国,借口韩国没有参加逢泽会盟,魏国联手赵国攻打韩国。

联军的统帅正是庞涓。

韩国招架不住,急忙派使臣去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帅军出征。

命中注定,这是一场迟到的,是一场战神于战神之间的终极决战,而这场决战也将深刻影响各交战国未来的命运。

田忌

像13年前的“围魏救赵一样”,孙膑依然隐藏于军中,齐军依然采用“围魏救韩”的办法,大军直捣魏都大梁。

魏惠王还是第一时间要求庞涓回师救援。

庞涓吸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把齐军当作首要敌人,要第一时间将之击败,为整场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因此当齐军越过魏国边境时,庞涓就率精锐的魏武卒往迎头而上。

孙膑知道魏武卒强悍勇敢,天下无敌,齐军与之正面相抗,胜算太小,于是就采取边打边撤的战略,在运动中寻找决战的良机。

而庞涓却的战略却不一样,他要凭借魏武卒的强大战力,尽快和齐军决战,一战定乾坤。

因此庞涓帅魏军紧紧咬着齐军不放,随时给予致命痛击。

一路追来,深入齐境,庞涓每天都细心观察,他发现齐军做饭留下的土灶越来越少,第一天够10万人吃,第二天够5万人吃,第三天仅够不到3万人吃。

庞涓马上判断,眼前的齐军一开始和自己数量相当,现在剩下不到三万人。其他的人去哪里了?也许是惧战,也许是给养不足,也许是.......

也许这是个阴谋?天大的阴谋。

庞涓

庞涓忽然汗毛直竖,心底强烈的预感让他感觉这是个杀人的陷阱。

孙膑一直是庞涓心头过不去的坎,到现在他还闹不清,孙膑究竟是死是活。

虽然他曾一把火烧了囚禁孙膑的牢狱,反复告诉自己孙膑已经死了,但他却骗不了自己的内心,他清楚地知道,孙膑已经逃出生天,就在前方的齐军阵营中。

他仿佛看见孙膑抬手向他召唤:“你不是一直想看到我吗,我就在这里,你要过来吗?”

庞涓大怒道:“精壮之年的你尤不是我的对手,难道我会怕你现在一个废人吗?”

孙膑和庞涓

于是,庞涓令十万大军分作两部,自己带领骑兵不分早夜,穷追齐军,后续重装步兵紧随跟上。

之所以分兵,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自信,自己率领的十万魏军,起码能对付二十万齐军。而齐军现在的兵力不到三万,他又有何惧,决战就在当下!

想到和孙膑的再见,庞涓热血沸腾,他要用一次漂漂亮亮的完胜,走出笼罩了自己半生的阴影。

当天晚上到了马陵(河南范县老城),已经赶上齐军主力。

惊慌的齐军甚至来不及摆出阵型,在魏军的连续冲锋下,慌乱地向四周的黑暗中败退。

庞涓领先冲入茫茫的黑暗,避开四周的惊呼呼惨叫,快速直插齐军的中军大营。

道路越来越狭窄,一颗粗壮的大树突兀出现在眼前。树皮已被人剥去,只剩下白蜡蜡的树干,上面似乎写着字。

庞涓叫人取火来照看树上书写的内容,赫然一行字映入眼帘: “庞涓死于此树下。”

火光点亮的同时,四周忽然杀声震天,如雨的箭矢破空而至,跟随庞涓而来的魏军纷纷中箭倒地。

庞涓也是身中数箭,以剑抵地,不甘心地望着那棵带字的老树。

厮杀声渐渐淡下去,火把逐次燃亮。

明亮的火光下,出现一架轮车,车上端坐着一个面貌清瘦的中年人。

“兄长,还记得小弟孙膑吗?”火光映照下,那人脸上的刺字分外醒目。

孙膑

庞涓呆若木鸡,似乎还在梦中。脸上似笑非笑,嘴里喃喃自语,咕哝着谁都听不懂的话。

“哎!”孙膑忍不住摇头叹息。

庞涓忽然拔出插在地上的长剑,向着虚空绝望地喊道:“上天哪,终究还是让孙膑这小子成就了名声!”

说完,庞涓拔剑自刎,自始至终没有看孙膑一眼。

庞涓即死,失去主帅的魏军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追击,全歼十万魏武卒,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战神之间的对决,最终以孙膑的完胜收场。从此,孙膑名显天下,他的《孙膑兵法》也一直为后世传诵。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残害同门岂不斩草除根,围魏救赵实则弃车保帅,这才是真正的庞涓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庞涓

    受“孙庞斗智”故事影响,人们对于庞涓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志大才疏”“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上,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庞涓究竟是怎样呢?庞涓是军事奇才还是徒有虚名?魏武卒在庞涓的带领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魏国得以称霸诸侯。魏国在庞涓的努力下,险些灭韩亡赵。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征韩伐赵,讨秦抗齐,不失为一

  • 围魏救赵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为何庞涓两次上当?诱敌之策千变万化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庞涓

    孙膑的复仇,可谓是快准狠,两场战争完成复仇。第一战,打得庞涓名誉扫地,第二战,打得庞涓身灭心死。历史上能跟孙膑复仇相比的或许就是勾践了。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此后一战夺取吴国都城,斩杀夫差太子,而夫差只能求饶。第二战便杀败夫差,完成了灭吴重任。孙膑和庞涓本来是同窗关系,常常坐在一起聆听鬼谷子老爷子

  • 马陵之战孙膑计斩庞涓,功成名就,为何旋即失踪?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庞涓

    马陵一战重创魏武卒,从此终结了魏国的百年霸业;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实力迅速膨胀,称霸东方;然而指挥此战的主角——孙膑,却从此失踪,这是为何?号称神出鬼没的孙膑绝对对齐威王做了很过分的事情——点拨田忌赛马,嬴了齐威王,从此孙膑走进齐威王的视野;擘画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打破魏武卒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孙膑一战

  • 孙膑伏击庞涓,大败骄横一时的魏武卒,最后却销声匿迹再无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庞涓

    战国时期的天下就像一盘大棋,各国诸侯就像下棋的人,每一次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兴亡,为了手中掌控更多的棋子,各国君主纷纷招贤纳士,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人才来到自己的身边,于是诸侯国纷纷开始变法求新。列国变法最早开始变法而且颇有成效的国家就是魏国,当其他国家还在实行分封制,固化阶级壁垒的时候,在魏文侯的

  • 苏秦佩六国相印,庞涓百战未曾败绩,见了此人大气都不敢喘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庞涓

    时势造英雄,英雄改时局,风云际会的时代总是英雄辈出,而英雄对历史进程的节点,同样有着巨大的作用,有些人物甚至是对历史的走向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进入了空前的乱世,在周天子的名义统治下,大大小小存在着几百个诸侯国,他们之前相互攻伐,为了生存下去,各个国家之间不停的打来打去。春秋时代

  • 庞涓断孙膑双腿,孙膑布局复仇,为何师兄弟相残成为战国常态?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庞涓

    春秋战国时期乃是大争之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个诸侯国开始了无止境的土地兼并战争,那时的周王室已经无法对日益膨胀的诸侯国进行制约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周王室还要看诸侯国的脸色。在那个时期,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富国强兵,并通过一个谁也不能反对的政治策略,那就是携周王室以自重,这样

  • 孙膑减灶胜庞涓,,奠定了齐国的强盛局面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庞涓

    齐国为巩固和扩张其统治势力,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日益强大。马陵之战,是齐对魏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伏击歼灭战。齐国以“深结韩之亲,晚承魏之弊”的策略,用减灶示弱,诱歼了魏军。齐国于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强魏,威震天下,争得了“诸侯东面朝齐”的强盛局面。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三四二年),魏国联合赵国攻

  • 围魏救赵并不高明,庞涓却两度兵败,只因这是阳谋,无法破解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庞涓

    公元前342年,庞涓率领军队赶到马陵道时,发现一棵大树上写着一行字,点燃火把一看上书:庞涓死于此地,此时无数利箭朝他射来,庞涓临死前说:是我辜负了师兄弟之情,让孙膑庶子成名!将庞涓射杀的孙膑原来是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的师兄弟,庞涓知道孙膑才能远在自己之上。一旦两人在沙场相遇自己必定不是对手,便想办法派

  • 如同庞涓一样,李斯因为嫉妒产生了仇恨,决意毒死自己的老同学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庞涓

    韩非子这位公子哥儿到了秦国,秦王当然很是喜欢,每天大鱼大肉、好酒好茶招待他,并准备择期重用。最开始,韩非子还是有些不情愿的。有些史料说韩非子很爱国,不愿意背叛韩国被秦王所用。也有一些史料说韩非子其实自己愿意到秦国,比如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就说韩非子是在韩国不受重用,才自生奋勇夫秦国求职讨口饭吃的。

  • 庞涓桂陵之战被抓,魏王打败齐国,求齐国放人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庞涓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是为了成全别人的,这句话乍一听好像不怎么好理解,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人物——庞涓。提到庞涓,相信大家最想到的两个战役,一个马陵之战一个桂陵之战。两场战争的魏国主帅都是庞涓,可是庞涓却都打输了。您各位上网去搜索庞涓的功绩,或许也会只能查到这两场战争。这样看来庞涓的一生战绩好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