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庞涓断孙膑双腿,孙膑布局复仇,为何师兄弟相残成为战国常态?

庞涓断孙膑双腿,孙膑布局复仇,为何师兄弟相残成为战国常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依伊文史社 访问量:4653 更新时间:2024/2/14 22:20:54

春秋战国时期乃是大争之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个诸侯国开始了无止境的土地兼并战争,那时的周王室已经无法对日益膨胀的诸侯国进行制约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周王室还要看诸侯国的脸色。

在那个时期,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富国强兵,并通过一个谁也不能反对的政治策略,那就是携周王室以自重,这样便可以利用衰败的周王室进而控制各路诸侯。

随着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士大夫阶层崛起,各种有才学的士人开始想尽办法出人头地,将游说献策作为自己平步青云的阶梯,其中鬼谷子的两个徒弟,孙膑庞涓,便是这个大争之世中的佼佼者,在他们身上发生了种种血腥残忍的事情。

一、孙庞之争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著名故事,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孙膑的智慧及其卓绝的战役战术水平。也因此,孙膑在后人的心目中是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然则聪明如此的孙斌却曾经栽在自己师兄弟庞涓的手中,还被挖去了髌骨。

孙斌的生平

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人,师从鬼谷子后便显示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庞涓是孙膑的师弟,天资虽高,但和孙膑还是有差距,而且为人奸猾,善弄权术。

二人出师之后,庞涓到了魏国,得到了魏惠王的信任和器重。但是贪心不足的他一想到才华远远高于自己的师兄孙膑,心里便很不是滋味。

为了铲除和自己有竞争力的孙膑,庞涓差人给师兄送信,他在信中哄骗孙膑,说他向魏王推荐了孙膑,认为孙膑的才能绝对可以胜任比庞涓更高的职位,所以魏王便委托自己来请孙膑来魏国就任将军之职。那时对庞涓毫无戒心的孙膑以为自己就要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便立即随同来人赶往魏国都城大梁。

孙膑来后,庞涓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几天过后,孙膑突然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并宣布他犯有私通齐国之罪,要对他施以膑足、黥脸之刑。

不仅如此,孙膑还被监视软禁了起来,这让本就无法站起来的孙膑只能在庞涓的监控下苟且偷生,后来孙膑通过装疯才使得庞涓放松对他的警惕,庞涓为了试探孙膑是真疯还是装疯,便派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并偷偷观察。孙膑心知是计,便十分配合地披头散发,甚至把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

如此疯魔之态,真的让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看管逐渐松懈下来。后来,孙膑藏身于齐国使臣的车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齐国。孙膑回国后,见到齐国的大将田忌。田忌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干,将他推荐给了齐威王,从此孙膑在齐国受到了重用。

2.庞涓之死

孙膑在齐国任职后,齐国在孙膑的改革下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庞涓发兵包围赵国,赵国是弱国抵挡不住进攻猛烈的魏军,只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派田忌、孙膑发兵救赵。

孙膑一直很了解自己这位师弟的用兵之道,一定不会在城内留下部队,于是便直言不赞成这种战法,提出应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的机会,发兵直取魏都大梁,用以迫使魏军回救。田忌听后采纳此计,率领齐军杀往大梁。

魏军攻陷邯郸后,却听闻都城大梁告急的消息,疲惫的庞涓顾不得休整部队,忙率大军驰援大梁,行至桂陵就陷入齐军包围,被打得落花流水,庞涓也被活捉。由此魏国只好同齐国议和,乖乖地退出了邯郸。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围魏救赵”的故事,但是齐国和魏国的恩怨暂时结束了,可是庞涓和孙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齐国在把庞涓活捉之后,也没有立刻将其处决,而孙膑作为齐王的肱股之臣,按理说借机报私仇也未尝不可,可是孙膑还是心软了,没有处决师弟庞涓,而是教育了一番,将他遣送回国。

可回国后庞涓并没有领孙膑的情从此偃旗息鼓,而是继续整顿兵马一定要将孙膑打败,可是技不如人终究是技不如人,很快庞涓又发动了马陵之战,孙膑此时已经想好了打败庞涓的计策,采用用退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

正当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时,却碰到齐军不肯交战,交战后也急忙退去,庞涓以是齐军不敢应战,便挥军紧追不放,传下将令: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

此时的孙膑早已在马陵等待,马陵道狭多阻隘,可伏兵,于是孙膑便派人将一棵大树砍到,在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并命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而后庞涓果行至树下,意识到自己上当为时已晚,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果然死于树下。

二、春秋战国“无义战”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要频繁发动兼并战争,而之前本有血脉的王室成员也开始因为土地和财富选择自相残杀,其实不只是想孙膑和庞涓那样师兄弟同门相弑,在王室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同室操戈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时代所影响的,也是必然会发生的,这一切都归根于那个时期上下失序的社会情况。

春秋时期频繁发动战争的原因

西周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社会,宗法封建是制度支柱,血缘关系是其联系纽带。在这样的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周礼则成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因平定公子带有功,周襄王赐晋以阳樊、温、原、等田地。而阳樊不服,晋国就发动军队包围了他们,并将乃阳樊的民众赶了出去,这时候发动战争的目的还仅仅是土地。

到了西周晚期,对外战争,已经是出于榨取财物为战争的主要目的,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势微,中央权威丧失。

各诸侯乘势而起,展开了争霸战争。争霸战争对物质利益的要求是其次的,不以拓展疆土、壮大综合国力为最大目标,而是只要战败国从道义上认输、从外交上服从,战胜国就算达到了目的。

因为这些霸主,不但在军事实力上,还是礼仪风范都需要得到中原诸侯心悦诚服地拥戴。但是这说法也不仅全面,应该是只有华夏国家之间的战争中才不以灭国为目的,对蛮夷国家或者说在中原以外的边缘地区就不一定如此。

当然,那些远离中原地区的国家,比如楚国、秦国和晋国,就是依靠灭掉少数民族的国家来扩张自己的版图,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大国。

正是在这种灭掉周边国家的基础上发展到春秋争霸中原时,齐、秦、楚、晋都已经成为方圆千里的大国。

那么中原国家为什么不灭国?主要还是因为灭了国容易恢复,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这些国家使其成为附庸,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灭国者要受到中原诸国的舆论谴责,或者是受到朝臣用传统的礼乐道德劝阻,还有的将灭、复小国作为大国之间争霸赢得霸主地位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2.战国时期以兼并灭国为目的的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原称霸的国家他们的对手也将会是各个中原国家,他们就不能用纯粹的武力去征讨、灭国,而是要有中原的礼仪风范,希望一些小国能够诚心归附,既要表现一定的武力实力,又要表现出足够的君子风度和中原礼乐文化修养。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西周以来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封建制到战国时期已经彻底解体,因此没有国家会在以血缘关系或者是亲缘关系相要挟,大家反而会选择直接追求经济利益或者夺取政治霸权为战争的目的。

所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规模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发动战争已经不再需要用尊王攘夷的名号了,而是公开恃强凌弱、兼并小国。

这样的兼并战争对社会变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一是促进了社会组织形态的改变,国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其二,战争促进了刑法的健全,为了取得胜利,需要用法律来约束每一个人。所以为了维护社会和其他方面的稳定,便加强了法律的建设;

其三,兼并战争强化了富国强兵和爱国的意识,各个诸侯国之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意识,并开始在各个方面体现出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尽管战争带来种种磨难,但是对于社会发展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三、总结

在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残忍、冷酷的作为,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发动战争,甚至在国家内部也会出现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同室操戈的现象。

不过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军事家为我国军事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种兵法层出不穷,也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从血缘到地缘——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

2、《孙膑的成功与失败》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孙膑减灶胜庞涓,,奠定了齐国的强盛局面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庞涓

    齐国为巩固和扩张其统治势力,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日益强大。马陵之战,是齐对魏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伏击歼灭战。齐国以“深结韩之亲,晚承魏之弊”的策略,用减灶示弱,诱歼了魏军。齐国于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强魏,威震天下,争得了“诸侯东面朝齐”的强盛局面。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三四二年),魏国联合赵国攻

  • 围魏救赵并不高明,庞涓却两度兵败,只因这是阳谋,无法破解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庞涓

    公元前342年,庞涓率领军队赶到马陵道时,发现一棵大树上写着一行字,点燃火把一看上书:庞涓死于此地,此时无数利箭朝他射来,庞涓临死前说:是我辜负了师兄弟之情,让孙膑庶子成名!将庞涓射杀的孙膑原来是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的师兄弟,庞涓知道孙膑才能远在自己之上。一旦两人在沙场相遇自己必定不是对手,便想办法派

  • 如同庞涓一样,李斯因为嫉妒产生了仇恨,决意毒死自己的老同学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庞涓

    韩非子这位公子哥儿到了秦国,秦王当然很是喜欢,每天大鱼大肉、好酒好茶招待他,并准备择期重用。最开始,韩非子还是有些不情愿的。有些史料说韩非子很爱国,不愿意背叛韩国被秦王所用。也有一些史料说韩非子其实自己愿意到秦国,比如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就说韩非子是在韩国不受重用,才自生奋勇夫秦国求职讨口饭吃的。

  • 庞涓桂陵之战被抓,魏王打败齐国,求齐国放人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庞涓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是为了成全别人的,这句话乍一听好像不怎么好理解,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人物——庞涓。提到庞涓,相信大家最想到的两个战役,一个马陵之战一个桂陵之战。两场战争的魏国主帅都是庞涓,可是庞涓却都打输了。您各位上网去搜索庞涓的功绩,或许也会只能查到这两场战争。这样看来庞涓的一生战绩好像就

  • 马陵之战——孙膑佯装败退,庞涓命丧马陵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庞涓

    战国时期,魏国会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经过几番顽强拼死抵抗后,仍然抵挡不住魏国强势的进攻。此时的韩国只有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在经过激烈的争辩、分析利弊之后,最终决定出兵救助韩国。于是,齐国派出大将田忌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去救助韩国。在孙膑的指点建议下,齐军出发后就直接奔向魏国首都攻打大梁城。随

  • 神仙档案 孙膑和庞涓的前身后世,都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庞涓

    虽然封神大业是由姜子牙完成的,积累了很大的功德,但元始天尊并没有让姜子牙入仙籍,说根骨不佳,等千年一遇的九窍玲珑心现世投胎转世,再成仙得道。就这样姜同志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本来耗费些时间也是能等到的,但中途被申公豹摆了一道,导致姜同志是用七窍玲珑心转世的。这一世姜子牙转的人就是鬼谷子。没想到不久九

  •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中,是孙膑谋略高超,还是庞涓容易上当

    历史人物编辑:方圆教标签:庞涓

    东周末年,原本臣服周朝的诸侯国纷纷割据,出现诸侯王凌驾于周天子之上,士大夫架空诸侯王的现象。其中,最有名的两次事件分别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原属晋国的士大夫“赵氏、魏氏、韩氏”三家联合,灭掉最大的智氏势力,随即将晋国的土地一分为三。趁周天子虚弱之际,上表请求册立为诸侯国。由此

  • 孙膑与庞涓同门师兄弟,为何要拼个你死我活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庞涓

    #历史开讲#当初,孙与庞滑都学习兵法,庞滑在魏国任将军,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膜,就请孙滨来魏国。孙候到后,庞滑便陷害他,删掉他的膝盖骨又刺他的脸,想使他终生残废不能出任官职。齐国使者来到#国孙滨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求见,说动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偷偷地把孙滨载上车一起返回齐国。田忌看重孙滨并以宾客之礼待他

  • 历史探秘|庞涓是否真的指挥过马陵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庞涓

    提到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一场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的封神一战。当时的齐国和魏国作为两个东方强国,一直以来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而多次发生冲突。齐国的军师孙膑和魏国将军庞涓同为鬼谷先生的徒弟,在当时颇负盛名。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在马陵之战中,孙膑率领齐国击败魏国,并用计射杀了庞涓,报

  • 卫辉民间故事|你知道孙膑和庞涓为何反目成仇吗

    历史人物编辑:玺哥串串标签:庞涓

    人们大都知道,很早以前,孙膑和庞涓在云蒙山同师学艺。他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可是,两人后来却成了磨眼里插擀杖——大稠(仇)。你想知道他们反目为仇的原委吗?那时候,孙膑和庞涓从黄河南岸千里迢迢来到了卫辉北部的云蒙山求学,一起跟鬼谷子习武练艺,共同读书布阵,研究用兵打仗之策。闲暇之余,师徒又在山坡上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