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事件的起因究竟是怎样?又是如何具体演变的?
齐国大臣田常欲作乱齐国,但又忌惮国中贤臣,便移兵伐鲁。
鲁国是孔子的家乡,孔子是鲁国的太宰,孔子断然不会坐视祖国沦陷不管的。
虽然当时孔子自始至终都未掌握过实权,但他在列国之间的名望,却无一望其项背。另外孔子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有一批忠实的跟随者,并且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
孔子知人善任,最终派遣能言善辩,极具政治谋略的子贡去拯救鲁国。另外子贡还有个身份为当世富豪,加上身为孔子弟子的名望,去当一个说客,其言论方才具有份量。
子贡极有辩才,他是如何说服田常停止进攻鲁国的呢?
在理论上刻意制造谬误性。
因为,鲁国城池破败,国家贫穷,君主昏庸,军队没有战斗力,
所以不能打鲁国;
因为,吴国城池坚固,国家强盛,贤臣汇集,武器装备十分精良,
所以,要打吴国。
表面上看,这显然不符合道理,田常同样疑惑。
忧心之事在国内,就应攻打强敌。
忧心之事在国外,就应攻打弱敌。
显然,田常忧心于国内。
子贡曰:攻鲁一定会获胜,但破鲁之后,田常势力愈盛,定会遭受齐国大臣和君王的忌惮。而攻打吴国,则是消耗齐国大臣势力的最佳手段,这样齐王从此以后只能仰仗田常呢。
至此,田常被稳住。子贡继续前往吴国,准备说服吴王出兵救鲁,好和田常打一架。
当时正是夫差攻破越国,正欲出兵剿灭勾践之时。夫差志得意满,雄心万丈。于是,子贡为了说服吴王从大小两方面着手。
大仁:不会灭掉越国,要继绝世而立德于诸侯。
大勇:不会欺负弱越,当北上救鲁匡扶正义,进攻强齐称霸中原,令万邦臣服。
大智:此天赐良机,一举多得。救鲁合乎道义,抚恤弱国,得到他们的支持,诛齐可胁迫晋国屈服。
于是,子贡出使越国。
子贡可谓对越王勾践极欲复仇的内心了如指掌,在说服越王协同吴王出兵的过程中,首先便开门见山道出。
子贡再继续替越王分析局势:
子贡将越王之意转述给吴王夫差,吴王便放心大胆的倾全国之力,北上称霸中原去了。
子贡分别出使齐、吴、越,即将完成最后一个步骤,出使晋国。此时就比较简单了。
晋国只需要按兵不动,以逸待劳便可。待吴王打败齐军之后,以晋虎狼之师战吴王疲惫之师,加上勾践起兵攻其后庭,吴军腹背受敌,不死也得脱层皮。
就这样,吴王终于被子贡给玩死了。当然也少不了范蠡的作用。这其中除了损耗了齐国部分实力,晋和越国是受益者,唯有吴王夫差是最大的牺牲品了。
我是月隐,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