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上,乐毅伐齐和田单复国这两件事说的是同一场战争,只不过前半场由乐毅唱主角,后半场由田单唱主角,他俩来回登场,战争走向也跟着发生根本转变。但是,如果从整个战争的最终结局看,乐毅好像是特意来给田单当配角的,因为他率领五国联军打下的72座城池,最终又送回到田单的手中。
论名气,在这场战役之前,乐毅已经是享誉诸侯的响当当人物,而田单只不过是齐国小县城里的一个普通官吏。论谋略,乐毅早就是闻名战国的战略家军事家,而田单却是个市场管理员,整天在菜市场维持秩序,他研究的都是些半斤八两的事,两人之间根本就不会发生交集。
但历史好像就是要把他俩放到一起比较一下,结果,作为城管的田单居然获得了胜利,不仅成了齐国复国后的相国,还被后人尊为谋略家战略家,位列唐代武庙64员名将、宋朝武庙72员名将之中,而在这些名单里,战国时期仅有孙膑、赵奢、廉颇、李牧、王翦五人上榜,可见后人对他评价之高。
那么,田单赢得这么高的荣誉和地位,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乐毅为什么不继续攻打两座城?
乐毅伐齐功亏一篑,有他个人的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从史料上看,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但到了攻打最后两座齐城莒和即墨时,联军们攻不下来了。这里面除了守城将士抱有最后一战的决心外,还有联军不能团结一心和各自为政的因素在里面。但燕王撤换乐毅,才是导致乐毅伐齐失败的根本原因。
综合史料,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当时的战场环境。五国联军打了72座城池,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他们要边打边换防还要恢复建设,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兵员。另外,齐国虽然边打边退,但并没有损耗主力大军,史料上只说城攻下了,并没说消灭了多少齐军,说明齐军的实力还在,这也是后两座城久攻不下的因素之一。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当联军连下72城以后,五国联军走的走散的散,最终只有乐毅率领燕军一家在继续围困齐军,这也客观上造成燕军三年久攻不下两城。
其次,田单如何组织绝地反击的?
田单作为一个市场管理员,他平常就是接触大妈大爷的,成天琢磨这个琢磨那个的,惴摩人的心思他最拿手了。当联军来袭,别人是抢个马车就跑,他却把马车轮轴砍短,再把轮子包上铁皮,这样逃跑时就避免了马车相互碰撞和道路上磨损严重。所以,别人马车跑得快一会就碰坏了,他的马车虽然慢了半拍,却躲过了一劫。
当田单跑到即墨后,守城的将军死了,齐国的国君也被人杀了,因为他是齐国贵族的远房,好歹也姓田,又有管理城市的经验,大家就推举他来当头,领导大家固守城池。
说田单多么厉害只是相对守城的结果而言,实际上,田单硬着头皮接这个活,他也不知道从哪下手。但他管过市场,头脑灵活,所以迅速找到了突破口。
一是使用离间计,先把乐毅支走。田单知道乐毅虽然受到燕昭王器重,却跟他的儿子燕惠王不睦。所以,当他得知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后,就使用离间计说乐毅拥兵自重,有意对两城围而不打,有谋反之心,从而达到了临阵换将的目的。
二是使用心理战,激发城里军民斗志。田单找来一个无名小卒为军师,对外却宣称是上天派来的神仙,有他出主意,联军打不进来。他又借机让百姓吃饭都坐到屋子外面,食物的香味引来燕鹊等飞鸟在空中盘旋,他就让人对外散布说有神人指引。然后又散布谣言说,燕军一旦抓到城里的齐军士兵就会割鼻子,从而激发了城中军民的斗志。
三是兵不厌诈,使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当城中军民斗志激怒以后,田单认为是时候打开城门了,如是让老弱病残站到城墙上站岗,而在城中埋伏精壮甲士,又派出大将谎称投降,从而松懈燕军注意力。
当燕军真以为城中将领领着家眷,要出来投降放松警惕时,没想到从城中杀出的却是一千多头尾巴上点着火把的火牛,由于尾巴上涂了油,火浇得疼痛,火牛疯狂地冲向燕军大营,燕军顿时大乱,田单随后命令五千精兵出击,燕军大败。随后,齐军借即墨大捷的东风,一路北上,全部收回72座城池和失地。
最后,田单为什么能转败为胜取得收复失地的重大胜利?
从古到今,战争胜负讲究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田单能最终反败为胜取得胜利,既没有高人指点,也没有人背后帮助,全靠他足智多谋,把城中军民的斗志调动了起来。同时,下面三个因素也是他夺取胜利的关键。
一是充分利用燕国君臣之间的矛盾,战场更换了燕军主帅乐毅,扫除了齐军官兵心理上的障碍。二是利用齐人渴望收复失地的心理,利用封建迷信弱化燕军的警惕,激励了齐军的士气。三是利用燕军麻痹思想,采取非常手段运用火牛破阵,完成了复国的逆袭。
田单以一座孤城反攻复国,被荀子认定为战国时期四大用兵高手之一,这一称号他当之无愧。(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史明理,知史悟道。关注岛主说事,了解更多新鲜的历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