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论 访问量:1141 更新时间:2024/1/17 0:39:13

区区一碗甲鱼汤就能酿成了一场巨大的政治灾难,导致君被大臣杀死,甚至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朝局?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无稽之谈的感觉。有的人还脑洞大开,勾勒出在这碗汤前君臣大打出手的画面,觉得十分匪夷所思。

实际上还真的就是因为这碗汤,最终让一对君臣变成千古奇葩,而这则故事也产生了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食指大动”和“染指于鼎”。本文就来聊聊这起让人啼笑皆非的“甲鱼汤案”。

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当时正值晋楚争霸,郑国夹在两个巨无霸之间风雨飘摇,经常会受到两国的攻打,所以郑国的治国政策时而亲晋时而亲楚。公元前606年左右,楚庄王因郑国与晋国结盟,便发动大军讨伐郑国。这时候的郑穆公已经病入膏肓,数月而后撒手人寰,公子夷继位,这就是郑灵公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古代国君如果谥号为“灵”,就是一种贬义,有荒唐胡闹、胡作非为的意思。比如楚灵王是春秋时代有名的昏暴之君;卫灵公也是纵容生性淫乱的夫人南子等等。所以从谥号上来看,郑灵公也不是一位明君。

食指大动

这一日,郑国两位重臣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进宫向郑灵王汇报事务。然而在觐见郑灵王路上,公子宋突然露出习以为常的笑容。

这让一旁的公子归生十分疑惑,便问他:“子公(公子宋,字子公),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一个人偷着乐。”

公子宋便把手指伸出来,只见他的手指像抽筋了一样抖动。公子归生就更加奇怪了,手指都不听使唤乱动,不但不害怕,反而气定神闲,这个人怕是今天精神不大正常啊。

公子宋看着公子归生询问的目光,便解释说:“我的手指有个功能,只要他像发了疯似的抽筋,就说明今天一定能尝到美味佳肴。”

这话说出来反而把公子归生逗笑了,说他神神叨叨的,手指动一动就有美味佳肴,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于是便也没当真,公子宋也不跟他争论。突然他俩看到内侍着急忙慌地在找屠夫。上前询问得知今天郑灵公要杀了鼋(大甲鱼),宴请群臣。

原来在郑灵公即位后不久,楚庄王派人送来了鼋。郑灵王看甲鱼很大,十分开心,准备邀请朝中的大臣们,一起来喝一碗来自楚国的甲鱼汤,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郑灵王此举本意倒是不错,有表示君臣一家,和睦相处的意思。

(楚庄王)

这里插一句,之前楚庄王痛恨郑国亲晋,现在又来送礼,这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其实送鼋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表示祝贺,二是为了试探郑灵公是不是还是一如既往的亲晋反楚。可惜还没等到最终想要的结果,郑灵公就一命呜呼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听完内侍所讲,公子宋仰起高傲的头颅,仿佛告诉公子归生,这种本领你羡慕不来。后者感叹这种“超能力”的同时,也只能向他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两人哈哈大笑。所以食指大动原意是指表示有美味可以享用的征兆,后来形容看到美食后贪婪的样子。

染指于鼎

公子宋和公子归的举动自然引起了郑灵公的注意,后者就问他们俩,为何如此高兴。公子归就将刚才事情说了出来。郑灵公打哈哈的同时,内心十分不爽,他请大臣们吃饭,反而让臣子卖弄自己的本事,这让他觉得是在抢风头,很没面子。

等到大臣们都到齐,按照官阶都已经入座,做好的甲鱼汤也分到一个个鼎中,准备分给大臣们。这时郑灵公突然想到一个方法找回“场子”:他命人将甲鱼汤先分给下级大臣最后再到重臣大夫。

“很不凑巧”的是,公子宋跟公子归生作为地位最高的大臣,到了他们这,只剩下一鼎甲鱼汤,郑灵公便将这鼎赐给了公子归生,公子宋便成为唯一没有吃到甲鱼汤的人。显然,这是郑灵公有意羞辱公子宋。不仅如此,他还嘲笑公子宋:“你说你食指一动就能尝到美味,今天看来也不灵验了啊!”

但让郑灵公想不到的是,他招惹了一个吃货,一个视美食被其他什么都重要的高端吃货。公子宋见郑灵公故意当众给他难堪,简直要气疯了,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冲向郑灵公的鼎器,伸出右手食指在它的甲鱼汤一点,然而拿出来拼命吮吸几口,便说,“谁说我没尝到!味道是不错”,然后气势汹汹地拂袖而去。

这下子轮到郑灵公尴尬了,因为春秋是最注重规矩的时代,而且鼎在古代是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大臣竟然不顾礼仪直接到君王大鼎中喝汤,有心人便会认为他是想染指君王的权威,这跟造反有什么区别。所以“染指于鼎”也用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一碗甲鱼汤引发的血案

“甲鱼汤事情”后,公子宋越想越气,于是便想找公子归生一起杀了郑灵公。当时的郑国朝政格局是,公子宋既然能想到暗杀国君,说明背后所能掌握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而公子归生则本身就是郑国执政大臣,如果这两个人一起,那么十个郑灵王也保不住性命。

但刚开始公子归生拒绝,毕竟谋杀君王罪名可不小,会被后人唾骂。不曾想公子宋逼着他做出选择:他知道公子归生跟郑灵王的弟弟公子去疾关系很近,于是便在朝堂上大声说两人经常在一起,不知道合谋干些什么。这话说出来,公子归生没办法,最后就跟公子宋说,你暗杀我不参与,我也就当不知道,其实也相当于被迫答应了。于是公子宋乘郑灵公祭祀斋戒,用重金买通左右,半夜潜入斋宫,用土袋子压死了他。

可惜一代国君,竟被一碗甲鱼汤给弄丢了性命,国家还陷入动荡,这真的是太奇葩了。所以不管有事没事,千万别惹怒吃货,因为一旦吃货没吃到嘴,他就会心心念念,并记恨心里。甚至于如果手中还有点权力,做出威胁生命的事情,以报“口腹之欲”之大仇。

标签: 郑灵公

更多文章

  •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为何会因为一碗甲鱼汤,结果被臣子杀死呢?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中郎将V标签:郑灵公

    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法制度,到春秋时期早已是礼崩乐坏,不仅是诸侯国之间相互混战,就连各个诸侯国的内部,也是暗潮涌动,只要一个不小心,诸侯国的国君,就有可能被底下的臣子所推翻。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晋国,直接被三家分晋。而这篇文章所要说的,却是郑国。春秋初期的郑国,实力是十分强大的,就连齐国都要给郑国当小弟,

  • 一碗甲鱼汤惹祸端,公子宋好面子被打脸,郑灵公捉弄人遭报复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郑灵公

    人和人相处,经常会发生一些不经意的摩擦,如果不会自我心理调节,就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车怒症、脾气急躁的人,本来他就是一团火,如果有人再去浇上一滴油,那就会发生意外。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在春秋郑国发生的一件离奇的事件,因一碗甲鱼汤引发的两桩君臣血案,一个是死要面

  • 春秋时郑灵公,因甲鱼汤被杀,实际上却是国家健康的体现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郑灵公

    此事鉴于见于《左传·宣公四年》,也就是有名的“染指”。应该说,春秋各国君主死的奇葩的少,有吓死的,有死在茅房的。也有摔死,春秋不仅无义战。而且弑君如宰猪牛,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虽然数字与实际有出入,但足见春秋时期,臣弑君有多容易,君王控制国家能力有多弱。对比之下,秦始皇之后的皇帝就安全多

  • 甘罗凭嘴连夺赵国5座城,谁知一句话触怒嬴政,直接一剑送他归西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甘罗

    大秦赋自开播以来评价褒贬不一,但随着几个重要人物的精彩登场,评分也是在不断狂飙,故事也越来越精彩,这部剧可谓是将嬴政的一生撕开揉碎了展现在我们面前,嬴政出生在赵国,却是实实在在的秦国人,随父亲赢异人在赵国为质8年,期间的艰辛痛楚可想而知,甚至一度差点死在赵偃手中,可能正是因为小时候备受欺凌,养成了嬴

  • 甘罗十二岁拜相,十三岁因摸秦始皇王后的脚被杀,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CE科技标签:甘罗

    天才少年甘罗俗话说,“志不在年少,志不在百岁”。甘罗12岁拜访首相一向是青春励志的典型。但在正史中,甘罗当上首相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去哪了?难不成他就是“商仲庸”的原型,长大后就会从大家的身边消失?显然不是,且不说甘罗不是方仲永,但以甘罗的地位来说,12岁的秦国尚清就是一个什么都不做也能影响历史的

  • 大秦赋里的未解之谜,少年天才甘罗是嬴政杀的?这也太草率了吧!

    历史人物编辑:文鸞竹标签:甘罗

    最近,由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张鲁一、段奕宏、邬君梅等著名演员领衔主演的古装历史剧《大秦赋》正在热播。该剧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无论是从将士的服装,攻城的阵式,武器

  • 甘罗12岁拜相,却离奇消失于历史中,易中天:他的死与嬴政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甘罗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年少成名的天才。比如三国时期,曹操的幼子曹冲便是自幼聪颖。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位12岁少年便担任丞相一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宰相甘罗。然而甘罗12岁年少成名,却突然在历史中销声匿迹。根据易中天教授的分析:甘罗之所以会消失,或许嬴政有关!历史上对于甘罗的记载非常片面,也很零碎。通过史书我

  • 皇帝:我要吃公鸡下的蛋,甘罗这个回答,怪不得能十二岁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甘罗

    提到历史上的神童,你会想到谁?是五岁可作诗的方仲永,还是六岁能称象的曹冲,亦或者是七岁便能灵机一动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神童,他年仅十二岁便拜为秦国相邦吕不韦门下做门客,为秦国立下诸般功劳后又被奉为上卿。此人就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甘茂之孙——甘罗。历史上关于甘罗的记载并不多,而他拜为

  • 甘罗十二岁当丞相,刘邦四十岁开始打天下,创业什么时候都不晚

    历史人物编辑:原生态旅游标签:甘罗

    现在的人都觉得,要想出名就要趁早,众人纷纷以甘罗十二岁当上丞相为例,其实,甘罗从小饱读诗书,到十二岁的时候肚子里已经读过几万卷书了。他虽然没有走万里路,但是从书中知道的知识远比那些走了很多路却没有掌握人生之谛之人要多得多。所以出名要趁早不能以甘罗这样的神童为例,我们应该以刘邦这样的草根为榜样。刘邦刚

  • 12岁拿下16座城池,官拜上卿的神童甘罗,为何会在历史中神秘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甘罗

    在古代,很多时候,能臣的一张嘴就能抵十万大军。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能臣辈出的璀璨时代,无数能臣名将贡献出无数传奇故事。白起用长平之战成就自己的战神之名,王翦用一个个灭国之功成就自己赫赫威名。不得不说,大秦帝国能够成为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出者,这和秦国拥有无数能臣有着密切的联系,毕竟,人才才是一个国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