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华夏始祖华胥氏发祥于关中,庙底沟人是其主要后裔

华夏始祖华胥氏发祥于关中,庙底沟人是其主要后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佳佳懂时尚 访问量:4305 更新时间:2023/12/9 8:51:28

文/曹定云

摘要:华胥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伏義氏的母亲。其实,华胥氏是氏族或部落之名,“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芯氏”,即崇拜“花芯”的氏族部落。该氏族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始祖之一;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应是华胥氏族的主要后裔;甘肃秦安大地湾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中,出土的“华胥氏”女神像说明该类文化居民也是华胥氏后裔,为“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共祖提供了依据;蓝田是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华胥氏后裔的繁育之所。

一、华胥氏的历史传说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最早的始祖就是华胥氏:她是伏羲氏的“母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庖牺即伏羲。宋代《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代《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清人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因此,华胥氏是中华民族传说中最早的始祖了。

其实,华胥氏应是氏族或部落之名。它存在的时间应相当长,生存的地域应相当广。关于华胥国的地域,《列子·黄帝篇》记述:“〔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河南淮阳县:《淮阳名胜》:“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居住的地方。”据《太平环宇记》的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根据这些记载,华胥氏所在地域应在今陕西境内。梁元帝萧绎《金楼子》云:“燧人氏没,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陈。”此“陈”,当为古之“陈仓”,即今陕西宝鸡。

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华胥氏活动的遗迹。相传今西安市以东二十公里的兰田县有华胥镇。该镇以东二里许,有个宋家村,村边有一条河叫“华胥河”。村中有一条被河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沟叫“华胥沟”。在沟内的崖畔上有一个窑洞,传说那是当年华胥氏“感虹”而妊娠伏羲和女娲的地方,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华胥窑”。在“华胥沟”北面里许,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蓄水池的村庄叫雷庄,相传那是当年“雷泽”所在。此外,这里还有“三皇庙”遗址、轩辕黄帝游察古华胥国的纪念遗址。在今日之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刻有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的上方铭刻“古华胥”三个阴文;左边刻“伏羲肇娠”;右边刻“黄帝梦游”等字。所有这些传说中的“遗迹”,在提示人们:这一带有可能曾是“华胥氏”氏族(部落)重要的生息之地。

关于“华胥国”的社会情况,古文献也有相关的追述。《列子·黄帝篇》云:“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游而已。”按照这种描述,“华胥国”应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生活形态。

关于华胥氏的陵地,《陕西通志》云:“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蓝田县志》也记载:“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

以上记载基本上都属于传说。传说不等于历史,人们无法,也不必去一一进行考证。但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它是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代之事,在后代人们中的流传、追述和怀念。我们今天的责任是通过对历史考古文物的考证和研究,来检验这些传说,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华胥氏名号破解

传说中的“华胥氏”究竟是哪一个氏族?他与考古文化如何联系?实在是一个难题。以往的研究中有人认为,“花”是“华”的古体,“华”族就是以“花”为图腾的氏族。这种见解是很有见地的。“华”与“花”是相通的:《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上的“华”就是“花”。这里的难题是:“胥”为何意?至今无人破解。按:古代“胥”、“须”相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胥后令。”《索隐》:“按:胥须古人通用。”《荀子·君道》:“狂生者不胥时而落。”,《韩诗外传》:“胥作须。”《淮南子·说林》:“华乃大旱者不胥时落。”《文子·上德》:“胥作须。”而“须”、“鬚”为繁简字。《庄子·渔父》:“须眉交白。”《释文》:“须本亦作鬚”。因此,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鬚氏。

古代的部落或氏族都是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对像,用作自己的图腾。华胥氏就是用“花”作为图腾的。为甚么又称“华胥”呢?“华胥”就是“花须”,亦即“花芯”。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见轻吹鸟舞,随意数花须。”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这里的“花须”均是指“花芯”。所以,“华胥氏”就是“花芯氏”,就是用“花芯”作为图腾的氏族。

华胥氏为甚么崇拜“花芯”呢?这不得不牵涉到“花”的结构。一朵完全的花分为好几部分,雄芯和雌芯,是“花”的核心部分。雄芯由花丝和花药组成,是传播花粉的;雌芯位于花的中心,是接受花粉的,其上为柱头,其下为子房,由花柱联结。植物的生殖和繁育,主要靠花芯。没有花芯,植物是无法繁殖后代的(无性繁殖的植物除外)。原始社会的人们要生存,取决于两种生产:一、物质的生产,这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二、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那个时代,氏族或部落的人越多,战胜自然的力量就越大,就愈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原始社会的人们,最初的崇拜就是生殖崇拜,希望能多儿多女,家庭、氏族、部落的成员能大大发展。华胥氏氏族,希望自己的成员像花儿一样,不断地开花结果,发展壮大。这是华胥氏氏族人们之所以崇拜“花芯”的原因所在。因此,“华胥氏”就是“花芯氏”,就是以“花芯”为图腾的氏族。由此可以看出,华胥氏不是一般的崇拜花,而是崇拜花芯。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后面的考证,有着决定的意义。

华胥氏的传说都发生在华山周围,说明华胥氏与华山名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时候地名常常与部落名、人名一致。商族发祥于北京,商族崇拜燕子,所以,北京北面的山就叫“燕山”。华胥氏发祥于关中,华胥氏崇拜花,所以,关中地区南面的山就叫“花山”。“花”、“华”相通,“花山”也就是“华山”。这就是“华山”名称的来由。

三、华胥氏族属内涵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

现今所有关于“华胥氏”的历史都属于传说,如何与考古文化联系起来,是摆在历史和考古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花”。因为,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芯氏”,就是崇拜“花芯”的氏族。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亦即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上游,广泛分布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该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彩陶中以“鱼”纹为主,突出对“鱼”的崇拜,其中的“人面鱼纹”应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中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的崇拜。例如图二,彩陶钵上腹部所绘是一朵完全的花。花瓣和花芯都十分显目,花瓣中心的黑点当为雌芯。此花作含苞待放状。图三是一朵已经开放之花:花瓣共5片(看图中白色部分);花瓣中心有一大黑点,那是雌芯;花瓣尖端各有黑点,那是雄芯。整个花的形象十分逼真。图四也是一朵已经开放的花:花瓣共6片;花中有一圆点,那是雌芯;花瓣尖端的黑点(直行3个),那是雄芯。图五同样是一朵已经开放的花:花的形状有了改变,已经艺术化了;但花中心雌芯仍十分清楚。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中,“花”的形态各异,样式甚多,上面所举只不过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花”的崇拜,说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是“华胥氏”部落的成员;或者说是“华胥氏”部落的后裔。由于该类文化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分布相当广泛,故该类居民应是“华胥氏”部落后裔中的主体。

仰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分支是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1978-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此次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人头形彩陶瓶(见图七)。该瓶高31.8厘米,瓶口部圆雕成人头像,垂肩发式,前额梳成“刘海”型,蒜头形鼻隆起,眼、鼻、耳均雕成小孔。这是典型的黄种人女性,庄重而美丽。瓶颈以下有三层花纹。这三层花纹实际就是花叶纹,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花叶纹十分相似(见图六)。这说明石岭下仰韶文化居民同华胥氏部落存在着血缘关系。

原始社会居民中的图腾崇拜,都是将所崇拜的动物或植物“人格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鱼”,就出现“人面鱼纹”图腾,那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花”,按理当会有“人首花身”图腾的出现。但这种图腾在庙底沟仰韶文化中目前尚未发现,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石岭下类型仰韶文化中却找到了。这件女性“人首花身”彩陶瓶无疑是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的图腾崇拜标志。她是“花仙”、“花神”,实际就是“华胥氏”母祖的化身,是“华胥氏”氏族崇拜的“女神”像。所以,大地湾石岭下仰韶文化居民同样是“华胥氏”的后裔。

四、华胥氏的历史时代与前仰韶文化

从考古材料出发,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应该是华胥氏部落后裔。仰韶文化的时代大约距今7000-5000年,是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已被证明是炎帝部落的文化。因此,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时代与传说中的华胥氏开初时代尚有距离,但这并不排斥庙底沟仰韶文化居民属于华胥氏部落后商。因为,部落是长期存在的。那么,华胥氏开初的时代是在甚么时侯呢?这是我们须要探讨的又一个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在临潼白家村发现一种比仰韶文化还早的文化,叫前仰韶文化。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彩陶比较原始:它只是在陶钵或陶碗的口缘下,绘一条红色彩带。彩带的宽窄不异,但都不宽(见图八、九)。此二图所引是《临潼白家村》中的图二二和图二O。从上图可以看到,陶器的制作也比较原始,以圜底器和三足器为主,足也很矮。有的陶器绘有花纹,但非常简单。

此二图所引是《临潼白家村》图七一中的上部和下部(图十为上部,图十一为下部)。其花纹多为点、线、曲线等构成,应具有某种含义,但目前很难推测。最为重要的是:这里绝无“花叶”纹,找不到“花”的影子。临潼白家村前仰韶文化虽然可以分为早、晚两期,但两期的变化不大,本文在此不论。

前仰韶文化遗址除临潼白家村外,在渭南北刘和秦安大地湾均有发现。白家村遗址的年代经过碳14测定,大约距今在7050-7330年之间;而热释光的测定,大约距今在7300-7900年之间。这个年代,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最早的年代(6720+135年)要早近1000年,也比宝鸡北首岭中层半坡类型仰韶文化(6790+145年)要早1000余年。而甘肃秦安大地湾前仰韶文化遗址,经测定的碳14数据,用旧的达曼表校正可达距今7800年,而用新的校正表校正后,甚至超过8000年。这些数据表明,前仰韶文化时代要比仰韶文化时代(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发展时代),至少早1000多年。因此,从时间考查,前仰韶文化时代与传说中华胥氏开初的年代相符合。仰韶文化是从前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而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类型所表现的内涵,是典型的华胥氏部落后裔。故前仰韶文化时代应该是华胥氏的开初时代。

五、华胥氏的历史踪迹与蓝田境内的古文化遗存

蓝田县境内曾是我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蓝田县县城以东的公王岭,发掘出古人类化石。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出土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这是遥远的远古之事,与华胥氏的历史尚无直接关系,本文可以不论。但有一点必须指出:蓝田一带自古就是人类重要的栖息之地。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很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生发展。进入前仰韶文化时代,在渭河流域有不少的人类活动遗迹,渭南县(市)的北刘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北刘遗址距蓝田比较近,现在属渭南县管辖完全是今日的人为划分,在古代并非如此。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蓝田泄湖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整理,该遗址文化共分为四个类型:即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这四个类型亦即是早晚相次的四期。其中的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第7层)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我们前面讨论的庙底沟仰韶文化主要特征仍基本一致(见右图)。图中的彩陶花纹是典型的庙底沟仰韶文化“花叶”纹,彩绘中的黑点是花芯;花瓣也十分清析。这里的居民同样崇拜“花”,是以“花芯”作为自己的图腾标志。由此可以断定:该层遗址(泄湖遗址第7层)是华胥氏后裔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经碳14测定,该层遗址的年代距今约为(4830士90年)一(5270±105年)之间,与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中所测ZK-112和ZK-110的年代数据大致相当。这个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炎黄部落时代。

从上述考古遗存中可以看到,蓝田县境内不仅是古人类的发源地,而且是原始社会时期华胥氏部落重要的生息繁育之所。华胥氏部落成员(后裔)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故这里流传众多的华胥氏历史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历史传说中的“华胥氏”是确实存在的。“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芯氏”,就是崇拜“花芯”的氏族(部落)。该氏族(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始祖之一。

第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该文化分布相当广泛。因此,该类文化居民应是华胥氏氏族(或部落)的主要后裔。

第三、甘肃秦安大地湾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中,出土了“华胥氏”女神像,说明该类文化居民也是华胥氏的后裔。这为“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共祖提供了依据。

第四、蓝田是古人类的重要发祥之地,又是华胥氏后裔的繁育之所。因此,蓝田县境内流传着许多华胥氏的传说不足为奇。这是华胥氏历史在此影射的必然结果。

传说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影子。如同人和物在阳光下,其影子会因为阳光照射的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故影子的长短、方向自然也就不同。但影子与人、物之间总会有一个结合点,只要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就能找到人、物本身。本文没有通过“传说”去寻找考古遗存,而是通过考古文化遗存来验证传说的真实程度,从中发现历史的真谛。

华胥氏名号破解了,华胥氏实体找到了,包括蓝田县在内的许多华胥氏部落遗存被证实了。这三件大事对于华胥氏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 华胥

更多文章

  • 《华胥引》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撕裂最後的回憶标签:华胥

    三分悔,七分痴,十分执意,华胥梦虽无别离,可愿将一生付之一炬。华胥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错过的故事,人生无常,变化才是常态,有些你以为命中注定的,往往意外就发生在下个转弯。进入华胥幻境,可以回到过去,改变一些事情也许就能避免错过,然而那终究是幻境,宋凝,莺歌,卿酒酒都选择了这样的逃避,满足了虚幻的自己

  • 蓝田华胥陵,啥时候才能开发成一个景点呢?

    历史人物编辑:明阳漫画标签:华胥

    在蓝田华胥街道,就是姚家猪蹄坊往东第二个路口,直接往北走,就能看到华胥陵广场。对于这里,我也是第一次来,经常路过华胥,也没有到这里。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以前是农历二月二,前几年改了,农历三月三,在这里举行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这个华胥陵广场门楼,修的比较宏伟壮观。据说以前还有祭坛,大钟、三皇庙。都毁

  • 华胥生女娲,她才是华夏一脉的女性始祖

    历史人物编辑:做菜的肥哥标签:华胥

    在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中,华夏族的起源来自三皇,但是在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记载,是大多数记载的三皇当中都有伏羲和女娲两位,另外也有的说是燧人氏,神农氏(炎帝),有的说是轩辕氏(黄帝),那么三皇的远祖又是谁呢?女娲之母华胥氏的传说最早关于华胥氏的记载,出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

  • 华夏之根、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华胥

    华胥氏,故里是陕西省西安。她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也是伏羲、女娲的母亲,亦是黄帝、炎帝的直系远祖,我们又称为是炎黄子孙,所以华胥氏,被尊誉为“人祖”,她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亲,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从华胥氏,到伏羲、女娲,再到黄帝、炎帝,华夏由此兴盛。我们称为中华、华夏、中华民族,这里

  • 不要着急走!在华胥看完杏花,再去看看丹霞地貌再走

    历史人物编辑:寂历江枫愁情标签:华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早上做完核酸,看着小区里的杏花开了,紫叶李也开了,就决定今天去华胥看杏花了。九点多钟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华胥镇,一路上心里忐忑不安:岭上的杏花到底开了没有?我们导航的上许村,上许下许疙瘩庙还有其他地方都可以,一到这个时间,就是花的海洋,今天我估计人不是很多,因为

  • XYG秀豆跟九月吵架,引起张大仙的注意,第一时间开会却骂了羲和

    历史人物编辑:女童编发标签:羲和

    KPL春季常规赛第三轮很多解说跟教练都预测eStar、狼队、XYG这三支队伍能够顺利拿到季后赛胜者组名额,最后一个名额将会在其他三支队伍中产生,TTG之所以没有算进去,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太稳,容易输比赛。eStar跟狼队这两支队伍能够去胜者组,其实一点都不让玩家感到意外,张大仙创建的XYG也能得到众

  • 山海经:羲和常羲、伏羲女娲,汉画人首蛇尾擎日月者,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羲和

    说起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关于太阳与月亮的神祇,看过《山海经》的你一定首先想到的便是帝俊的两个妻子,日月之母:羲和与常曦,但是在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一对神祇,虽然也是手捧日轮与月轮,但是却已非人形,拥有着一对蛇尾并呈交尾状,那么出现墓中的她们,还会是我们熟悉认识的羲和与常曦吗?(一)日母羲和与月母常曦关于羲和

  • XYG辅助花20W买表,大仙给的工资业内确实高!粉丝直言羲和值得

    历史人物编辑:浪里小龙标签:羲和

    对于职业选手这个职业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高收入,因为他们就如同于这个领域的明星,每年的薪水更是许多普通人不可及的存在。近日XYG的辅助羲和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他花了20W买来一块表。这一行为引发不少网友们的热议,同时也表示大仙给的工资业内确实高。不得不说大仙对于队员的待遇绝对是没话说,主要原因

  • 远古四大帝后,羲和、王母、女娲和后土,没有青丘的白凤九!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羲和

    看过封神榜的读者都知道,在书中有数不胜数的神仙,也有各种各样的法宝。仔细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书中有几个非常有名的女神仙,比如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我们都知道三界主宰是天帝,而天帝的老婆就是传说中的帝后。相传在远古时期,天地间有四个帝后,她们分别是羲和、女娲娘娘、王母娘娘和后土娘娘。在封神榜中出现的三

  • 上海EDGM 3-1 XYG,XYG第一锅是羲和,第二锅是秀豆

    历史人物编辑:雅尼聊情感标签:羲和

    上海EDGM 3-1 XYG,XYG输给EDGM是没什么意外了,能让玄影打成战神模样的,也就XYG了,赛后甩锅环节,这次比赛,第一锅是羲和,第二锅是秀豆。xyg至于在比赛首发换人,但换的是对抗路的酷偕,连败一定是有原因的,控制变量也没错,但最有嫌疑怎么也轮不到对抗路吧。被观众吐槽该换的人不换,不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