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天水城很多次,赶紧把它当成路过点。这次我决定步行。
说到购物,其实是去了TrumpTemple。许多去过那里的人都说这个地方还可以。我走了,所以我很痒。
现在伏羲庙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商店很少,人也不多。
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门票20元算是良心价了,去的时候还有50%的优惠。(不过后来发现很多住户是可以从后门进入的,也算是住户的福利了)
大门口的横匾写着“开天辟地”、“与天地和”,这是对伏羲的高度赞扬。城门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
所有的伏羲庙宇都有前院、中庭和后院。规模不小,后面还有个后花园。
进门有古树,古槐少,古柏多,院落四周错落有致。
据说建立伏羲庙时,种下了64棵古柏树,象征着伏羲六十四卦的数量,现在已经有37棵,被称为伏羲卦柏。
当然,对于看过黄帝陵古柏群和仓颉寺古柏群的我来说,只是一时的欣赏罢了。
楚图南先生手写的“王道寺”三个大字,古意盎然,颇有些意味深长。
香火依旧,但每年农历3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传台庙会。
先天殿前的古杉,两枝从中间分开,一半倒下,另一半靠在大殿上。真的很好。
许多古树的造型十分独特。我认为这就像父母一样,他们的成长很特别。不管他们的外表如何,他们的实力都很强,但是却是看在了精神上。古人有一个很好的词来形容它——清奇。
“一画开天”,陆游有诗云:“天机无故破,祸从西黄画起”。这意味着,伏羲的传闻画作是从第一幅画乾卦三卦开始的,而且是为天作地,故有“错画开天”之意。
先天殿作为正殿,是伏羲圣殿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太武宫就是它的前身。虽几经重修,仍显明代风貌。
大殿上檐七架,下檐四周有廊。框架结构自然。门窗上雕刻着龙、凤、鹤、鹿等吉祥物图案,并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十分精美美观。
正中的伏羲雕像高达3米多,双手握八卦,双目如炬,挺胸端坐在太阳穴上,气势逼人。
两侧的龙马和河图均为现代版画,相传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三临时工营生产合作社解散。
龙马有点傻。“迦梨生图,罗生书,圣人从之。”人们认为,伏羲“把绳子绑在渔网里”,繁荣昌盛,得天独厚。有一神兽,龙背马身,有翼,身披龙鳞,乘波逐水,背上点像。伏羲看到后,根据龙马背上的圆点画了一个图案。
这时,背书的乌龟从洛水出现了。伏羲拿到了这本天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书,并据此造谣。这就是《易经·系辞上篇》所记载的,“迦梨出图,罗出书,圣人从”,即伏羲的“谣言”。
伏羲根据河图总结《连山易》,与黄帝《归藏易》、周文王《周易》并称为“三变”。
伏羲又名伏羲、炮玺(又名炮玺)、宝玺、伏羲,又名羲皇、黄曦、太昊,《史记》就叫伏羲。他们都有“福华祭祀”之意。
我从龟池山的伏羲崖下到天水的伏羲寺。看来我今天走的这条路,不仅是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杜甫的劫难之路,更是伏羲文化之路。
太极殿榜单上的大字是沙孟海老先生所书,落款“九十年”,书旧之时,令人叹为观止。
太极殿又名推殿、屠儒殿、屠儒宫。殿内还有供奉伏羲圣像的神龛,比先天殿略小,但形状相同。没有天花板,比先天殿简单。
背景在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墙之间,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御花园。
该寺建于明代时,仿照河南淮阳伏羲陵的造型,在天井山脚下正中有标志性的伏羲陵标志。寺前还有一大片寺院区,有“背山面水”之说。山指天井山,河指河流。
民国时期称为“侯陵”,相传为埋葬伏羲的地方。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第十三临时感化所搬迁后,在院内增建厂房。
1955年天水师范学校搬迁后,在这块空地上建起了教室。1970年后为军队使用,2002年正式归属地方政府。
西边是天水博物馆。博物馆以“文化天水”为主线。馆内设序厅、天水通史、彩陶、青铜器、耀州窑瓷器、字画碑拓等6个专题展,石棺床特展1个,宋墓修复展1个,临时展2个。厅和多媒体演播厅1个,展示天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天水博物馆免费参观,环境还不错。喜欢的可以把剩下的圈出来。
南来才子北来将,天水名人辈出。这里有一些雕像,包括两个熟悉的雕像:伞兵李广和忠实的姜维姜维。
全国各地的伏羲庙很多,天水的伏羲庙是中国唯一有伏羲雕像的伏羲庙(我没有考证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天水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天水市甘谷县素有中华第一县之美誉。区政府是最先成立的,以后还会有更多。
吃了一碗牛肉面就回家了。从龙南到天水的三天旅程结束了。后面会有一些补充,请继续关注。
行于大漠,访道探幽,民间俚语,轩负问。去深山、森林和乡村,探索身边的美景,感受人民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