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鲁肃显得特别忠厚老实,屡屡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在孙权那里也每每受到责问。好似老鼠钻到封箱里——两头受气。当然,这都是为了烘托诸葛之智。而在历史上,鲁肃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狠人。
乐善好施。鲁肃虽生而失父,但其家富于财,而他本人不治家事。但却大散家财,结交读书之人,深获人心。周瑜到担任居巢长时,带领几百人拜访鲁肃,并请求给予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仓米,每仓有三千斛,鲁肃二话不说,就给了周瑜一仓。周瑜心里那叫一个感动啊!在了解了鲁肃的想法后,周瑜便与鲁肃成了好朋友。
道不同不相为谋。袁术当时也是到处招纳名士。听说了鲁肃的名声,就任命他为东城长。但是,鲁肃看到了袁术阵营中,没有理制法度,只是徒有虚名,不值得在他那做事,就离开了东城,去巢湖去投奔周瑜。
文物双修。鲁肃的少年形象恐怕与大家的印象差别很大。《吴书》记载:“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讲武习兵”。妥妥的文武之才。后来带领自家属从三百多人去江东,他带着一些强壮的男丁殿后。州府里闻说他去江东,就派骑兵追赶他们,鲁肃张弓严阵以待,一边给他们讲道理,一边竖起来一个盾,引弓射去,每次都从盾眼中穿出。追他们的人看此情景,知道无法以武力取胜,就只能很无奈地返回。由此可见,鲁肃从不示人的射术也是神乎其技了。说他文武全才,是一点也不为过。
“君择臣、臣亦择君”。这是周瑜讲给鲁肃的话,这句话也决定了鲁肃的人生发现方向。鲁肃到了江东,虽然孙策觉得他不同寻常,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得到任用。鲁肃认识了一个好友叫刘子扬,他劝鲁肃去巢湖投奔郑宝。鲁肃就安葬好祖母后返回曲阿,然后计划北上去投郑宝。这时候孙策已经死去。正好遇到周瑜,周瑜便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答光武帝的话来讲给鲁肃听,并说自己听到了先哲的密论,东南将取代刘氏政权,不要受刘子扬的言论所左右。鲁肃就听从了周瑜的劝告。从此一生终老于东吴,也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功名。
堪比隆中对的榻上对。孙权见到鲁肃,几乎是一见如故,非常开心与他一起交流。其他宾客都走后,孙权独留他一起合榻对饮。历史上与隆中对齐名并且比隆中对更早的榻上对开始了:孙权问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这个时候鲁肃提出的战略路线图非常清晰,而孙权的心里肯定已经翻江倒海了,但是他的回答说明他控制情绪的能力非常强,仅仅以“冀以辅汉耳”来掩盖过去了。不过他以后对鲁肃的做法也表现了他对榻上对高度的认可!接下来的描述就说明了一切“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联刘抗曹的坚定支持者。赤壁之战前夕,孙权与诸将议论战与和,众人都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不发一言。孙权拉着鲁肃的手问鲁肃的想法,鲁肃说出了问题的关键。他说别人都可投降,而将军则不可。别人投降后可以得一官半职,而将军你能得到什么呢?孙权听后感叹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鲁肃就建议召回周瑜,共定大计。然后才有赤壁大战的胜利!
不古板的战略家。榻上对既能展现出他不愧为一个出色的战略家。但是他却不古板。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最早返回吴郡,孙权大张旗鼓地迎接鲁肃,又是拜见,又是行礼。孙权也戏问鲁肃,子敬,我扶鞍下马迎接你,能显得出你的功勋不?鲁肃则出人意料地说,没有。大家听到后都非常吃惊。而鲁肃又不紧不慢地对孙权说:“等到至尊您威加四海,总领九州,完成帝业的时候,您用安有软轮的小车来迎接我,这才显得突出我的功绩。”一席说罢,逗的孙权鼓掌大笑不止。鲁肃幽默风趣概是如此。
借荆州的拥护者。赤壁之战后,刘备尚未有更多地盘,所以,刘备就跑到东吴拜见孙权,请求借荆州管理。当时候只有鲁肃坚决支持借给刘备。用他来抵抗曹操。当曹操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得消息时,震惊之余,竟然把写字的笔掉在了地下。说明这件事情对曹操的影响,因为形成这样的格局,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伟大的教员说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那么,延伸一下说,敌人反对的越强烈,说明我们做的越对。
单刀赴会的真正主角。由于三国演义的缘故,单刀赴会成了关羽的代名词,其实,真实的主人公是鲁肃。刘备借荆州后,一直不还,双方也心生耿介。刘备去了西川以后,仍然不谈还荆州之事,孙权就命令吕蒙率兵夺取。刘备就先还公安一个地方,让关羽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在益阳与关羽相对。双方将士各在百步之外,他与关羽方当场对质,鲁肃指出了对方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行为,并对其中一个人说的以德为先,不能常属一方的说法进行了严厉的斥责。最后,双方以湘水为界,双方也就此罢兵。
“两快一短”待商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这样的岁数也是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后,孙权与陆逊论及鲁肃时,说他有两快一短,榻上对是一快,赤壁之战前主战是一快,而一短表示借荆州给刘备。其一短不足以损二长也。并将鲁肃比东汉开国将领邓禹。
我想说的时,以当时东吴面对的形势看,虽然取得了赤壁之战,但是曹军并没有因此伤筋动骨,依然是最强的一方。以孙权之力依然难以抵挡住曹军。当时从借荆州给刘备后曹操的反应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多么正确的态度。只是后来,鲁肃低估了刘备得狡诈,所以不像吕蒙下手狠。确实有点欠缺。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三国志》陈寿是把周瑜鲁肃相提并论的,说他们两个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如果纵观以上文字,大家会重新认识鲁肃的。他是三国时期最低估的将帅之才。真实的鲁肃颠覆了你我对他以前的印象,也不失一个智勇双全的“狠人”
品三国故事,学古人智慧,我是山高人为峰,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每天成长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