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鲁肃的《榻上策》为何能和《隆中对》相媲美?两个决策决定其成就

鲁肃的《榻上策》为何能和《隆中对》相媲美?两个决策决定其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人的历史 访问量:821 更新时间:2024/4/15 5:34:40

刘备诸葛亮请出山以后,后者把早已多年谋划在心的《隆中对》献给了刘备,这也成为蜀国立国的基本战略国策,在关羽没有失去荆州以前,可以看到刘备政权当时的发展方向就是按照《隆中对》的设想来进行的。

那么东吴方面有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略呢?

答案是有的,就是远没有《隆中对》有名的《榻上策》,它是由鲁肃献给孙权的一道计策,因孙权和鲁肃在榻上相谈而得名。这个策略不像《隆中对》一样分为三步,它比较简约,只有两个阶段下的两个决策,一个是针对曹操,一个是针对刘备。

而这道策略也成为孙权时代一直被贯彻到底的基本国策,毫不夸张的说,它之于东吴的作用和贡献是丝毫不亚于《隆中对》的,虽没有《隆中对》那般出名,但其地位和成就可以说是不分伯仲的。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的威名震荡九州,带甲百万的袁绍被其击败,这让刚刚从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的孙权感到十分惶恐。不知道东吴将来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去面对曹操,于是向鲁肃求策。

针对这一问题,鲁肃在《榻上策》中阐述了对曹操应该采取的立场。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三国志·鲁肃传》

鲁肃用楚汉相争作为例子和背景,告诫孙权,曹操的角色正犹如项羽。而孙权则犹如刘邦,这个潜在逻辑是说,现在曹操就像当年项羽挟持义帝一样把汉献帝挟持为自己的傀儡,现在孙权即便有为大汉效忠的愿望。

但是曹操也不会给孙权这个机会,在鲁肃看来,曹操是狼子野心,早晚有一天可能会取代汉室天下(这是鲁肃的推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已经把曹操的角色代入为东吴方面的敌人,所以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意思大汉想要复兴已经没有希望了,而曹操这个人短时间内无法消灭他。早晚有一天,东吴将会和曹操兵戎相见,为了将来能够战胜曹操,鲁肃进而要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静候天下局势的变化。谈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鲜明的看到。

按照鲁肃的谋划,东吴对于曹操的立场已经站到了对立面。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鲁肃从而进一步指出,想要击败曹操,当下必须先强大自己。当下曹操虽然打赢了官渡之战,气势正是旺盛的时候。但在鲁肃看来尚还不足为虑,因为袁绍的两个儿子还没有彻底消灭,对于曹操来说,北方尚还不稳固,因此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南方。

这也就是鲁肃所说的“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的意思,所以东吴方面当下必须以时间来换取空间上的长足发展,缩短和弥补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

怎么做呢?

鲁肃是这样谋划的,“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简单来说,鲁肃盯上了荆州这个地方。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的荆州的战略作用,所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两个谋士可以说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一块去了,都想把荆州作为桥头堡,以成就帝王之业。只不过鲁肃的策略更加详细,先击败黄祖,再攻打刘表,进而占据整个荆州,积淀和曹操对抗的资本。

鲁肃的这个策略最终为孙权采纳,而东吴的发展方向也严格的按照《榻上策》第一部分来进行的。从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死磕黄祖,最终将其击败,占据了荆州的江夏郡。

唯一的遗憾就在于时间用的太久,在最后一年曹操也击败了二袁残余势力,平定了乌桓,一统北方。从而抽出身来,也将精力投向了荆州。但同时,孙权方面也已经明确了自己对曹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抗曹”还是“降曹”。

《榻上策》已经给出了答案——

建安十三年,曹操训练水兵,准备南下攻打荆州,赤壁之战前夕,东吴方面也开始紧锣密鼓的制定应对曹操的办法。而荆州对于孙权来说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重要踏板,孙权不可能轻易放弃。

鲁肃为了说服孙权不要放弃荆州,再次向他论述了荆州的情况: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三国志·鲁肃传》

鲁肃再次向孙权阐述了荆州重要的地理作用,进而向他分析当前荆州的形势对于东吴方面来说是颇为有利的。刘表去世以后,刘琦、刘琮为了继承荆州牧的位置闹起了府院之争,荆州势力分为了两派,各自支持彼此。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东吴方面趁乱谋取在荆州的利益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但鲁肃不想从刘琦、刘琮两个兄弟里面挑选出一个人来作为自己的盟友,原因很简单,不管选谁最终都是给东吴塑造敌人。

鲁肃看中了谁呢?就是刘备——

尽管当时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并不大,但是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时有一部分荆州人士投靠了刘备。因此从身份上来说,刘备属于外来者,东吴方面选择一个外人来当自己的盟友显然是极为恰当的,赢了双方都可以从荆州获得好处。

要是输了则谁也捞不着什么好处,但至少要比在刘琦、刘琮之中选一个人来当盟友要强,因为输赢都捞不着好处。毕竟荆州本身就是对方的地盘,肯定不愿意和东吴分一杯羹,那样一来击败曹操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这样一种打算下,鲁肃选择了将刘备作为盟友选择。

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鲁肃传》

所以,鲁肃向孙权提出了和刘备结盟的请求。但实际上,刘备在当时绝对不是最好的盟友选择,因为他实力不够强大,最好的盟友无疑是刘琮,因为他接管了荆州,如果鲁肃仅仅只是为了对抗曹操,那么他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鲁肃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刘备,这其中深意不难看出。最终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共同努力下,刘备和孙权达成了联盟关系,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获得了北面的南郡、江夏和桂阳三郡。刘备则南下攻打其它郡县,占据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后来湘水分界以后双方重新对地盘做出了调整。

两者可以说都是最大的赢家,刘表的势力自此在荆州被消灭殆尽。基于这一传统,刘备和孙权的盟友关系也一直延续到了夷陵之战以后,尽管赤壁之战以后两者的联盟关系实际上就已经名存实亡。

但它至少保证刘备和孙权在立场上都是一致对外的,曹操是最大的敌人,避免刘备和孙权产生内斗,消耗彼此实力,让曹操从中获利。

而这个战略决策,可以说都是鲁肃的功劳,在孙权时代一直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即便在夷陵之战中孙权曾短暂向曹魏称臣,但都是出于形势所逼,但说到底,孙权始终是站在曹操的对立面。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好了。

曹操是敌人,刘备和孙权则是各怀鬼胎的盟友,可以说正是在《隆中对》和《榻上策》的双重作用下,对推动三国鼎立这种格局的形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说《榻上策》可以和《隆中对》媲美并不是夸张之词。

之于东吴来说,它确实就像是《隆中对》一般的存在——

标签: 鲁肃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鲁肃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鲁肃

    说到鲁肃,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都不陌生,鲁肃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官至东吴的大都督,其在东吴的地位不亚于周瑜,堪比蜀国的诸葛亮。那么,在历史上,鲁肃是怎么死的呢?鲁肃是因病去世的在历史上,鲁肃是因病去世的,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

  • 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为何也支持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鲁肃

    大家都知道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但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已不可考,反正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写很大的原因是为突出关羽不忘旧情,突出关羽的“义”,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所以“捉放曹”在历史上发生的可能性极低!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征伐东

  • 荀彧、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司马懿,这六人谁的智谋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鲁肃

    荀彧原先在袁绍的队伍里任职,他观察人性的本领很高,知道袁绍是个蠢蛋,便投奔了当时任职东郡太守的曹操。理由很简单:袁绍是个蠢蛋,成不了大事。不仅仅自己投奔曹操,他还给曹操引荐了荀攸、郭嘉、和钟繇。荀攸是荀彧的亲侄儿,少年英才;来了后又给曹操引荐了程昱。钟繇年龄稍大,却为人沉稳。郭嘉不得了,称为“天生奇

  • 草船借箭,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幸好没放,孔明还留了一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鲁肃

    文/寻是奇谈草船借箭,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幸好没放,孔明还留了一手!三国时期,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做过很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著名的草船借箭。不过这个事情其实是有很大危险的,因为诸葛亮只想着借箭,却没有想过,万一曹操射过来的是火箭,那么几个小草船,怎么经得住火烧呢?但是大家不要惊慌,诸葛亮是什么人

  • 三家争雄:孙权用鲁肃,刘备借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鲁肃

    三家争雄:孙权用鲁肃,刘备借荆州孙权将来书阅毕,即寄示周瑜,周瑜怎肯罢手,仍催孙瑜引兵就道。孙瑜颇谙韬略,与周瑜又相契合,两人同名,应该投契。当即由丹阳发兵,溯江至夏口,遥见前面排列战舰,阻住去路,不得不向他问明。忽有一人遥呼道:“请吴将答话!”孙瑜望将过去,乃是荆州牧刘备,便与言奉命取蜀,刘备朗声

  • 单刀会到底有哪些真实?鲁肃为何英年早逝?孙权怀念鲁肃?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鲁肃

    不过,在嘉靖元年(1522)壬午本的《三国演义》里,对“单刀会”的描述还是跟《三国志》史书比较接近的。只是由于全书贯穿的拥护刘备的立场,所以读者的同情心仍然容易站在关羽的一方。后来,毛宗岗改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这一情节中,又对历史做了涂抹,把鲁肃斥责刘备“贪而弃义,必为祸阶”的一段话给删掉了,所

  • 东吴四个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鲁肃,谁的战斗力最强呢?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鲁肃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有大都督这个官位,在东吴里有四个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人都各怀才华,非常的厉害。那么,在这东吴的大都督里,哪个都督的战斗力最强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周瑜大都督的战斗力最强。为此,笔者做了如下的几点分析。首先,周瑜有勇有谋,几乎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众所周知,周瑜的

  • 为何孙权更信任鲁肃,而不是周瑜?只因,周瑜格局大,鲁肃套路深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鲁肃

    鲁肃和周瑜,是东吴仅有的两位战略家。但孙权显然更信任的是鲁肃,对周瑜一直有些忌惮。莫非是因周瑜属于元老,手握兵权,太过强势?这其实只能算一个参考原因。因为孙权不傻,清楚周瑜的为人。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周瑜格局大,鲁肃套路深!周瑜格局大:是说,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主张曹操和孙权的双雄争锋格局。并为此,制

  • 诸葛亮骂死的王朗正史中给曹丕献了灭蜀吴的最重要一计

    历史人物编辑:阿豪体育标签:王朗

    《三国演义》高举尊刘抑曹的大旗,为了突出刘备集团人物的高大上,不惜把曹、吴集团的各色人等拿来做垫脚石。不少人被黑得不成样子,最惨的当是曹魏的大臣王朗。演义上说老王朗自诩口才出众,要游说诸葛亮归降,结果反被诸葛亮一通讥笑挖苦,当场气死。孔明先生的骂词也传诵多年:“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

  • 《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真如书中所写的那么不堪吗?

    历史人物编辑:史前小魔王标签:王朗

    说起王朗,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三国演义》里,在两军阵前被诸葛亮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然后摔下战马吐血身亡的窝囊形象。王朗这一人物在演义中的一略而过貌似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巧言善辩,成就了孔明骂死王司徒这一经典桥段。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俨然成为了鬼畜视频的常驻嘉宾,但历史上的王朗真的如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