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灿若星辰,如诸葛亮、刘关张、曹操、司马懿、周瑜等人,都曾建立不朽功勋名留史册;在东吴集团中,人气最高的人物莫过于大都督周瑜,他的同僚鲁肃,则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人的酱油角色;然而真实的鲁肃,在无论是在战略眼光,还是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上,都比周瑜要高得多;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请跟随编者,一起探秘真实的鲁肃。
正史中的周瑜与鲁肃,都是东吴的股肱之臣,二人也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性格鲜明,周瑜意气风发锋芒毕露,鲁肃沉稳老练深谋远虑,二人互补联手坐镇江东,为孙氏政权保驾护航;赤壁之战前,二人都力主联合刘备,一同抗击曹操南下,赤壁大胜后,周瑜却开始挖空心思破坏孙刘联盟,鲁肃则是依然坚持联手刘备,维系三足鼎立的格局;事实证明,彼此战略格局上的差异,彰显了二人的高下,周瑜的智量远不如鲁肃。
周瑜能力出众,也是个很精明的人,可惜英年早逝给孙权与刘备,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赤壁之战后,周瑜上谏孙权说,刘备乃是当世枭雄,麾下又有熊虎之将辅佐,必定不会屈于人下;所以他建议立即准备,绕过刘备的地盘直取蜀地;众所周知蜀地在诸葛亮《隆中对》中,早就设计给了刘备,孙权虽然同意了周瑜的计划,但周瑜在往巴丘的路上就一命呜呼了,不过这也算是周瑜的最好归宿。
赤壁大胜后,周瑜尽显光芒功德圆满,飘忽的心态影响了他对大局的判断,欲破坏孙刘联盟;刘备一方在周瑜眼中,似乎并不重要,赤壁之战的胜利,给了周瑜能打败曹操的信心,反观刘备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若不是东吴援助烧了曹操的战船,刘备定没有与东吴合作的资格;因此曹操战败后,曹仁又被赶出了南郡,周瑜开始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再将关、张逐一击破,可孙权没同意,他又提出绕过刘备,直取蜀地的计划。
孙权能同意此计划,是因为在很早前就与鲁肃谈过,欲在长江之极建号图谋大事;但周瑜想找借口借道刘备,去拿下战略要地,这等小伎俩又怎能瞒得过精明的刘备呢?赤壁之战胜利后,抗曹的主力依然是刘备一方,三足鼎立才是当时的唯一趋势;鲁肃早在200年,就对孙权提出,三分天下而后图谋大事的格局构想,而且这一构想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瑜胃口很大,他认为统一天下首先要统一南方,而刘备是东吴的绊脚石,必须先要灭了他;他希望联手韩遂、马超,一举拿下荆益二州,但刘备转战万里,麾下能人异士众多,怎会轻易遂了周瑜的愿呢?
周瑜虽然早逝,但后来吕蒙与陆逊,继承了他的遗志,不但破坏了两国联盟,最后还导致了唇亡齿寒的结局;事实证明鲁肃在眼光上要高于周瑜,他认为孙、刘单打独斗,皆不是曹操的对手,只有联手抗曹才是正途,在这一点上与蜀国第一智囊诸葛亮,可谓是不谋而合;鲁肃与诸葛亮才是对形势看得最透彻的人,明白三足鼎立是历史的唯一态势,从之一点上来说,鲁肃要比周瑜更智高一筹。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误读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