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以正史为蓝本而写的,并非作者虚构,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夺权呢?真的是因为曹爽要杀他?
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你是司马懿,面对那样的曹爽,你也会夺权的,依小编看来,当时的皇帝曹芳也是对曹爽很不爽的。
司马懿
曹爽父亲是曹真,曹真就不用说了,曹魏功勋之臣,同样作为曹家第三代,曹叡跟曹爽哥儿俩关系也不错。
曹叡继位后,对曹爽也算宠着,不过始终没给他多大的权力,在他眼中,曹爽并没有多大能力。曹叡是个病秧子,身体不好,方当盛年36岁,就要跨鹤归西了,眼瞅着曹芳才8岁,他只能托孤了。
老曹家的人才已经凋零,又不能完全托孤于司马懿、满宠等外姓武将,不得已,曹叡在临终前提拔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掌管内外军事,同时还有司马懿,也是托孤之臣。
司马懿
起初,曹爽跟司马懿还是很友好的,两人都忠心耿耿,当时太傅司马懿,太尉满宠,此外还有刘放、孙资为光禄大夫,形势也算均衡,司马懿和王凌等统兵在外,防卫边疆,曹爽等执掌宫内之事。
但仅仅过了三年,曹爽便开始夺权。
曹爽免去蒋济领军将军(执掌禁卫)一职,任曹羲(曹爽弟)为中领军;任用曹训(曹爽弟)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曹爽弟)为散骑常侍;任命夏侯玄为中护军(总统诸将,选举武官),至此,曹家兄弟掌握了宫内大权。
至于丁谧、何晏、邓飏三人,全被封为尚书,控制京城内外权柄,并且逐渐不理司马懿,凡事自己决定,这时候,他已经忘了曹叡的托孤。
被架空的司马懿只能告病回家,曹爽一朝大权在手,便得意忘形,他开始把手伸向禁区,接下来的行为,完全可以说他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曹爽把郭太后(曹叡的皇后)迁到永宁宫,这其实就等于软禁了;高高在上的曹爽又开始在饮食、服饰和车马上抬高自己,几乎跟皇帝的一样;更大胆的是,他偷偷把曹叡的后宫才人(嫔妃)纳入自己的后宫,甚至下假诏书,把曹叡的57个才人发配成歌伎。
曹爽
至于霸占田产,擅取太乐(皇帝才能用)乐器,调武库禁兵(只有皇帝才能调用),偷取宫中财宝,公然向大臣索要贿赂等,已经是人人愤恨,只是众人都敢怒不敢言而已。
连他弟弟曹羲都看不下去了,明令暗示了多次也没用,这样的人不死才怪。
当时曹芳已经16岁,对这些事怎么能不知道?可是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啊,他也是有怨难说,敢怒不敢言。
所以,如果你是司马懿或者曹芳,你也会想着杀曹爽的。
在这种情况下,瞅准曹爽带着曹芳去高平陵祭拜曹叡的空子,司马懿联合郭太后、蒋济等人发动政变。
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不直接动手,干嘛还让曹爽考虑一晚上?个人认为有两点原因:1,打就有流血,万一伤到曹芳就不好了,此举还可能逼得曹爽跟他对抗;2,曹爽的性格司马懿清楚,他知道曹爽成不了大事,优柔寡断,这样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退一步来说,就算曹爽考虑一晚上要和司马懿对抗,司马懿也有把握,以曹爽的能力,能成什么事?他怎么能和司马懿比?
结果,幻想着不做王侯做富豪的曹爽,等来的却是屠刀,三百余人被杀,跟司马懿比,曹爽就是政治斗争中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