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名天下,万载千秋谁堪之。
诸葛亮在刘备的协助下,不知多少次化险为夷,建立了蜀汉势力,最终形成了三国局面。可惜天命难为,一场磅礴大雨把多年的精心布局浇为一场空。终究光复汉室成了美梦,天才也难免含恨而终。
其实,早就有预言说。诸葛亮和刘备的缘分,和最后的悲惨结局,都是已经注定的,而这个预言之人正是
。
遇司马,引卧龙
水镜先生,名司马徽,隐居在颍川深山里的一间破旧茅草屋中。平日虽穿着简陋,可却气质非凡,颇有着仙风道骨之气。
东汉末年,乱世天下群雄并起,各方势力都在招贤纳才,而这些谋士雅客呢,却都好评判天下人物。但是有位名士却大为不同,不管是谁,他都喜欢笑着只说个好字。
这样的举动,让他妻子有些不满,说别人虚心请教你,不是只想听你应付了事。可听了妻子之言,司马徽也并不吝啬赞美:“ 你刚才所说,我觉得也很好。”这便是
好好先生
的出处。
司马徽
不愿对他人过多点评,这难道是因为他没有真材实料?刚好相反,他学识广博,好友间能人异士颇多,可以说是三国中看的最透的一个奇人。
很多时候,他只是不想惹上麻烦。他的寥寥数语仿佛说遍了三国。
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
在刘备和徐庶相遇之前,偶然间先见到了水镜先生,和水镜先生可是交心甚欢。
聊到兴起时,水镜先生便说道,
卧龙凤雏,得一个人便可安天下
。刘备再问,水镜先生只是笑笑,不再多言。
之后刘备得到徐庶辅佐,对他非常器重,可徐庶因家母被曹操控制,不得不离刘备而去,临走前,徐庶便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诸葛亮便是水镜先生口中的
卧龙
。
刘备
三顾茅庐
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典故也成了千古佳话,水镜先生也对诸葛亮称赞不绝,把诸葛亮好比做管仲乐毅。
可就在诸葛亮出山前,他却说了这么一句:
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凭什么说,诸葛亮追随刘备再合适不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当时权势滔天的曹操,已经拥有天下间众多谋士相辅,并且都得到了重用。
身居高位,曹操虽然惜才,若诸葛亮投靠曹操,如何保证他在众多谋士中,有绝对的权力呢?
孙权霸权江东,天时地利占优,而且哥哥
也效力于东吴,这使得诸葛亮很难一展宏图。
可刘备不同。刘备不一定缺猛将,但他缺好的谋士出谋划策。而当时的刘备,除了一腔匡扶汉室的热血,可以说是啥都没有,这正好能将诸葛亮的才华完全发挥出来。
合理分析来说,诸葛亮一直在等待一位明主到来,而刘备宅心仁厚,又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请他出山不惜屈尊三顾茅庐,可正是遇到了这位伯乐,水镜先生跟诸葛亮说出那八个字。
只得其主,不得其时
只是可惜,不得其时。直到五丈原时,想起这几个字,才幡然醒悟。诸葛亮出山时,各个势力枭雄其实都已经稳定下来。
北方被一代枭雄曹操雄踞,东吴孙权一直享有天然地理优势。诸葛亮能够施展之地非常之少,如果他能早几年出山,如果在群雄混乱之际,或许有机会改变历史吧。
一代代朝代更迭替换,汉朝气运已断,下一个王朝时代的到来,谁都无法阻止,可以说从刚开始,刘备就选错了方向。
可也是为了刘备的一句话,为了完成这希望渺茫的
光复汉室
,诸葛亮付出自己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总试图逆天而行,与命运争斗,可想要忤逆天命,注定是失败的。
最终,诸葛亮操劳过度,病丧于五丈原,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也仍然感怀刘备对他的恩情,虽霸业未了,也不枉他这传奇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