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鼓吹郭嘉无非就是出道11年的7件大事。再加上易老师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过首先声明,真怪不得这位非历史专业的文学教授,不能平白让推广通史的读书人蒙不白之冤啊!
只是这句话到了后来,却被众多“亮黑”拿来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却让人有些嗤之以鼻、令人费解了。综合易老师总结和网友易混淆的观点作一简单复原,以证明”郭嘉仅仅是与孔明相似,却不可同日而语“。
一、出仕定位
从出仕的年纪来看:孔明26,郭嘉27。年纪相仿;出山前都选择隐居,好交名士;尽管都很年轻,对时局的判断却都非常准确,这叫做少年老成。那么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了。
郭嘉呢?根据《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记载,“彧荐嘉。(曹操)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从曹操的评价来看,也具备了非常宽阔的眼界,这倒不假。但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定位不同。
诸葛亮出山前“每自比於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什么人呢?都是比较全能的人才,即文治武功兼备、出将入相的人物。而郭嘉的定位相对单一。这从曹操请他出山时需要顶替的位置有关。
需要郭嘉顶替谁呢?戏志才。曹操的“策画士”,即出谋划策的人。显而易见,诸葛亮要全面得多。就好比,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企业聘请CEO。而曹操请郭嘉是将他作为某一个领域比较专业的个人来提供策略帮助。
二、层次不同
出山之后呢?易老师的观点,2人都是以“政略和谋划为优,用自己的智谋立功,对各自集团作出了重要贡献。”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有失偏颇。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三国,郭嘉给自己最深的印象就是,“咦,这人平时怎么动动嘴就这么被器重?”
无论在单位、公司或者企业之中,大家都明白:出主意比定主意要难。诸葛亮是执掌兵权之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要负责任的。和曹操、司马懿、周瑜类似,集团对他们的要求绝不会仅仅是“动动嘴”“用自己的智谋立功”。
而是在于从全局出发,制定详细可靠的方案并牵头实施之,叫项目负责人或者工作负责人。在此期间,很有可能有无数个“郭嘉”之类的人给他提意见。有好意见、也有普通的意见,还有拙见。但承担责任的只有你一人。
提意见的人不用负什么责任,还背着好心的名。但负责人却需要从这些海量的意见中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从工作地位和工作困难度而言,孰轻孰重?而在工作实践中,普通项目负责人为了摒弃“伪”和“芜”,往往会放弃征求意见的这个过程。
因为在真实工作压力之下,普通负责人不会把情绪和精力浪费到这上面,倒不如按着自己的思路来效率比较高。这也是出色负责人曹操与普通负责人袁绍、袁术之流的差距。既能从谏如流,又能不失效率,是智商与情商集大成者。
而郭嘉之所以表现这么亮眼在于,他遇到了一位好的项目负责人。曹操能够从众多的谋士中选取最优的去执行。因此,与其说是曹操的“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倒不如说郭嘉喜曰:“真吾主也。”
郭嘉是幸福的。你要说袁绍手下的田丰、郭图、许攸从智商上讲,就真的比郭嘉差多少吗?不见得。那他们的成就为何比不上郭嘉呢?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好的项目负责人罢了。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军事指挥
本来说到这里,高低之分也就很明显了。可“亮黑”们又要搬出陈寿对孔明的评价,叫“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来说事。出现了:”若论军事指挥才能,诸葛亮比不上郭嘉“的言论。因为郭嘉是“鬼才",诸葛亮只不过是内政方面要强些而已。
这样的观点从立意上来讲就缺乏根基。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战例屈指可数。奇谋善断,并非用兵之常道,只能说是一种奇术。一谈军事指挥就联系诡计奇谋的人,估计从未接触过军事指挥和带兵实践,想当然地纸上谈兵而已。
陈寿作为史学家,严谨治史是其长。若论军事指挥,文官出生的他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时期,也很难客观描述战场上的问题。而文武兼备的诸葛亮,不仅留下《将苑》《便宜十六策》等军事著作,仅仅《三国志》记载的独自统帅部队的就有10余次之多。
请问,郭嘉留下了哪本军事著作?郭嘉又独自带兵过几次?拿一个实际带兵经历为零的参谋,去和率领大军数次翻山越野,使半个中国马不卸鞍数十年的武侯相比军事指挥,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这就好比拿马歇尔将军与罗斯福总统比,谁能更快地把美军部署到硫磺岛上去是一个道理。
你以为粮尽的时候完完整整把数万大军从陕西带回四川不是技术活?你以为王双不算名将,斩张郃算啥?你以为小心谨慎就是胆小怕事?孙子兵法第一条就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
还”子午谷奇谋“?挥泪斩马谡的原因不是马谡犯了错丞相要推责,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反复复地告诉他:”当道驻兵、当道驻兵、当道驻兵“。马谡不仅不听(违抗将令),还丢下了部队自己逃亡了。这种人不杀?
四、实际对抗
估计你是蜀军的军属,肯定第一个就要跳出来找丞相要抚恤金吧。退一万步讲,真的因为郭嘉早夭,统兵能力没机会展现。那么按照”亮黑“的逻辑,用奇谋善断去对付孔明的小心谨慎,会是什么结果呢?来一次关公战秦琼吧。
理想状态下,诸葛亮郭嘉分别率军10万对垒祁山。按照郭嘉的长处:”临敌制变、因其不备“,一定会是积极发挥情报网的作用找武侯调整部署的破绽。准确分析形势,集中兵力破之。能找到吗?
我觉得很难。郭嘉用兵比司马懿如何?晋太祖急行斩孟达,闪击破辽东、9天除王凌,其快迅疾而惊人的判断力,不正是郭嘉的风格吗?到最后也只能靠“龟缩流”逼退孔明。因为诸葛亮的战术就是,以堂堂正正之师打的你任何谋略都用不了。
按照三击吕布、北追乌丸的办法你试试?或者丞相卖个破绽?就等着你的兵力前出,运用蜀军兵制严密,机动能力强的特点一口吃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郭嘉找不到任何破绽,学司马懿亦步亦趋恭送丞相粮尽而退矣。
完备的后勤、多余对方数倍的兵力、令行禁止的作风永远是克敌制胜的唯一法宝。诸葛亮靠蜀国以一州之地敌天下三分之二,不能出差错是客观事实决定的。其指挥能力的高明不在于取得了多么高的战绩,而在于始终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