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要在诸葛亮之前对刘备贡献最大的人,这个人就是徐庶。他原本是江湖侠客,突然间弃武从文,从此发愤图强成为顶级军师。投奔刘备之后轻而易举地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用事实告诉刘备原来打胜仗那么容易,同时也改变了刘备的人生轨迹,让他知道谋士的重要性,也为后来请诸葛亮出山埋下了伏笔。
曹操知道凭刘备的能耐打不出这么漂亮的战绩,毕竟这么多年刘备被他从河北打到中原,然后又从中原赶到荆州。一方查探之下惊奇的发现,原来有一个叫做徐庶的人才给他出谋划策,于是曹操展现了自己奸雄的本色,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抓做人质要挟徐庶投诚。
这种事虽然不太人道但很管用,徐庶知道母亲被抓的消息后当场傻眼,用他的话来说是,我现在已经乱了方寸智商也变成了负数,留在刘备身边只能是个累赘,我得回去解救母亲。尽管刘备很舍不得,但还是哭哭啼啼地送了他几十里路,徐庶过意不去给他推荐了被三国第一完人诸葛亮,这下子刘备才心甘情愿地放他走。值得一提的是,徐庶到曹营之后母亲训斥了他之后自杀,但徐庶为何不重新投奔刘备呢?
第一,主要是名声问题。那个时代盛行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宣扬的就是臣子对君主的愚忠精神。可以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比如三国第一武将吕布,他原本是丁原的得力战将也是他的干儿子,后来董卓送一匹赤兔马和花不完的钱给吕布。吕布很欣赏董卓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于是他也简单粗暴的摘了丁原的脑袋,顺便带着丁原的部队投靠董卓。
在董卓这里没多久,然后又被王允用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策反,毕竟貂蝉有着“闭月”的称号,吕布哪能招架得住?于是开开心心地斩首董卓然后投靠王允,由此也被称为“三姓家奴”。在那个儒家思想盛行的年代,这个称呼简直就是戳人脊梁骨,每次听到有人这么喊她吕布都火冒三丈。原本徐庶已经投靠刘备,现在到了曹操这里,后来再投靠刘备的话或许也会被人戳脊梁骨,他不敢这么做。
第二,刘备阵营已经有了诸葛亮。他和诸葛亮是同窗,同时也是挚交好友,不然他不会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徐庶尽管很有才能,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诸葛亮比起来差距太大,和刘备说诸葛亮的能力远胜于他百倍,尽管这句话比较夸张,但徐庶比不上诸葛亮这是事实。而且他还知道诸葛亮控制欲很强,想想后来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这个工作狂把国家上下的担子全部扛下来,别人的工作他都做了,自己是得到一个很好的名声了,但别人也都无所事事是了。假如徐庶回到刘备阵营的话,在诸葛亮面前他还是没有实在才能的机会。
第三,刘备的本性已经被暴露。为何这么说呢?徐庶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本来就想锄强扶弱,他老百姓有很深的感情,他投奔刘备也是因为这一点。
因为刘备靠着他那个“仁义”的人设起家,不管在哪里都竭尽全力对老百姓好,为此曾经有刺客想要行刺他,一看见刘备这么受老百姓的拥戴,当场放弃刺杀计划。但曹操攻破新野之后刘备为了保命,说好听是携民渡江,本质上就是拿老百姓作为肉盾,用老百姓的身躯和性命挡住曹军的兵锋,给刘备赢得跑路机会。这件事骗骗当时淳朴的新野百姓还可以,骗徐庶这些谋臣是骗不了的。既然刘备和曹操一样毫无人道,那在曹营也是一样,没必要离职了。
最后一点就是曹操不放人。曹操是那个时代最早知道谋士重要的人,而且也是最礼贤下士的人。当年曹操在宛城连续被贾诩设计击败两次,以至于死了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自己的性命也差点搭在贾诩手上。后来贾诩前来投奔,曹操曹操不仅既往不咎而且还授予他极大的权力,每次出征总会带上他,甚至连选谁做接班人都要问贾诩,后来曹丕能上位就是贾诩的杰作。
官渡之战时许攸来投靠曹操,他原来是袁绍的幕僚,曹操得知消息后开心得鞋子都没穿跑去迎接。还有被称为“忍者无敌”的司马懿,他原本不想加入曹营,但这不是曹操要考虑问题,曹操拿司马懿一家人的性命要挟司马懿,于是司马懿乖乖加入曹营。徐庶这样的大才,曹操自然不会放他走,假如执意要走的话,那身体和性命就交代了吧,只能魂魄前去了。
所以徐庶也是无可奈何,一方面是名声问题,一方面性命攸关,怎么办?好在徐庶不是一般人,他选择吃空饷,遵循“看不破说破”的原则,看着曹操和刘备斗智斗勇。以至于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看穿了庞统的连环计他都没有点破,韬光养晦,含蓄谨慎,潇潇洒洒在曹魏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