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李白说他是“玉山倒”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襄阳歌》,其中“玉山倒”的典故,却是来自竹林七贤中最令人心仪的嵇康。
“竹林七贤”里的老兄山涛形容嵇康的风神:“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山涛说:嵇康是个大帅哥啊,醒着的时候,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酒醉的时候,就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
嵇康无论是身材还是颜值,那都是绝美得令人惊叹,崇拜他的粉丝在当时可有千千万万啊!他到底有多美呢?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刘义庆说:嵇康有两米左右的大高个(南朝时一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5.8厘米),身材颀长,容颜俊秀,风姿绰约,走在街上,回头率和围观率是百分之二百啊!凡是见到嵇康的人都会赞叹他“举止潇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也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
更为惊奇的是,有樵夫砍柴晚归,在山中偶遇采药游玩的嵇康,竟然惊为仙人下凡,倒头便拜,还口中念念叨叨:“惊扰神仙了!惊扰神仙了!”樵夫此举令嵇康哑然失笑,第二天,嵇神仙的故事便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足见嵇康的长相之美、名气之响、粉丝之多。
有人长得美,可是空有其表,绣花枕头一包草。而嵇康,不仅俊美无比,而且才华横溢。
他是“竹林七贤”里最博学多才的一位。所谓“竹林七贤”,乃是魏晋间因不满于司马氏篡权野心而聚集在一起的七位著名文人,除了嵇康,其余六位分别是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和王戎。嵇康后来移居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这一带竹林连绵,风光旖旎,七位名士常在竹林中聚会,因此人称“竹林七贤”。
他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
相传他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被隋炀帝作为取仕的条件。他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都是古来的散文名篇,他的四言诗也写得极好,其中有一首《幽愤诗》是他后来在狱中写的绝笔诗,是我国诗歌史上四言诗的最后一篇佳作。他擅长书法,工于丹青,其草书被后人称作“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
正是因为风流俊美、才华横溢,正是因为这颗星星太璀璨了,太光芒四射了,所以,他被人相中了,这个人身份很特殊,嵇康的地位、官阶都与之悬殊十万八千里。所以,不管他见没见过那个人的女儿,也不管他是否能够爱上那个女孩,他一定会成为他的岳父,他必须做他的女婿。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嵇康25岁,迎娶长乐亭主为妻。长乐亭主,名曹璺(wèn),魏沛穆王曹林的孙女、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
(二)嵇康与长乐亭主的婚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嵇康的父亲嵇昭,官位最大的时候才是个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三国曹魏时属六品官,主要管理图书的文书)。嵇康的兄长嵇喜,早年以秀才身份从军,虽然后来官至太仆(掌管皇帝的御马和马政,更重要的职掌是兼管官府的畜牧业,为九卿之一)、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为九卿之一),但嵇康成婚时,他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如此门不当户不对的两家竟然结成了亲家,而且女婿是岳父钦定的人选。据说曹林在家里狂喜大喊:“这个丑得见鬼的丫头总算找到了好婆家!我要把她许配给天下闻名俊美无双、才华横溢的嵇康嵇叔夜!”一边是王侯贵胄,一边是芝麻官之家,地位的悬殊,丝毫不允许嵇康率性地去追求恋爱自由的婚姻,只能是应允,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其实关于嵇康与长乐亭主的婚姻,另有一种说法,一个美丽的故事:
初春的郊外,许昌,破败的旧王宫献帝陵。豆蔻少女的曹璺,驾着一头壮牛,策鞭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惊得正在田边漫步的嵇康赶紧躲闪。待站定双脚,怒目望去,棕红的牛背上,乌发飘飘,彩衣飘飘一路向东,一路洒落清脆的笑声。没看到她的容颜,就只是背影,已经让嵇康怦然心动,这样的女子,肯定娇艳得胜过朝霞!
记得花间派诗人韦庄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我觉得,此诗用来形容此时此刻与曹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的嵇康是再贴切不过了。所以,当曹家提出婚事,单相思的嵇康便爽快地答应了。
或许是因为恃才傲物,或许是因为对时局的强烈不满,嵇康率性地令人不可思议。《晋书·嵇康传》曰:“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意思是说他虽然风度翩翩,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对自己进行多余的打扮。人们认为他风采非凡,天生本质与自然相合。
(三)嵇康的另一面:身上长满虱子
《晋书》中对嵇康的评价还算是客气的,《五千年演义》中评价嵇康:“经常不理须发,衣衫褴褛,身上长满了虱子,尤其嗜好打铁。”“身上长满虱子。”
这应该是济公活佛的形象吧?应该是街头乞丐窝在某个犄角旮旯晒太阳捉虱子的形象吧?捉到一个肥囔囔的虱子用手指搓搓,然后扔进嘴里……啊,受不了了呢!嵇康这形象应该叫做放浪形骸吧?个人卫生差成这样,应该是懒散肮脏至极吧?长乐亭主怎么受得了啊!
嵇康啊,嵇叔夜!美者的至爱,虱子的至爱!妒者的至恨,奸者的至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为实现他的篡位野心,要拉拢一批名士,于是对“竹林七贤”实行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他先拉拢了他的亲戚山涛,让他出来为官。他又极为赏识嵇康的才学,就让山涛拉嵇康也出来做官。山涛自认为与嵇康的交情深厚,不会遭到拒绝,没想到此举使嵇康大为恼火,编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以自我解嘲的口气,鞭挞了司马昭集团的虚伪和卑鄙,从此,司马昭对嵇康恨得咬牙切齿。
又是因为才华横溢,为人张扬傲慢,嵇康得罪了当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钟会慕名去拜访他,他不理睬,只顾在柳树下打铁。还问人家:“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一副鄙夷的神情。
钟会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毕就拂袖而去,钟会原本就嫉妒嵇康的才华,再加上嵇康对他的冷漠态度,因此而怀恨在心。回去就对司马昭说:“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只要有他在,你的江山就坐不稳。”还诬告嵇康言论放荡,诽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更重要的是有谋反之心,要赶紧铲除才得以安心。于是,嵇康的性命岌岌可危。
已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嵇康,丝毫未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帮朋友吕安仗义执言,又被加上“诋毁孝道”的罪名。就这样,嵇康被关入大牢,司马昭打算杀一儆百。消息一传开,几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赦免嵇康,但却坚定了司马昭杀嵇康的决心,也加快了嵇康被推入阎罗殿的步伐。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年仅四十岁的嵇康,被押往洛阳建春门外东石桥南面的马市上斩首。临行前,嵇康神色坦然,长乐亭主送来古琴,他演奏了一首《广陵散》,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泪湿衣衫。
《广陵散》自此失传,美者的至爱、虱子的至爱、一代美男才子也香消玉损。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嵇康啊,你的来到,一生飘摇。如果有来生,愿你像默默无闻的野草,丛中潜伏着昆虫的鸣叫;愿你像散发弄扁舟的渔夫与山中砍柴的樵夫,从山谷中,从江面上传来自由的、高亢的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