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八月二十八日,天子刘辩返回皇宫,剿灭宦官的政变结束。并州牧董卓乘势进京。
八月二十九日,董卓官拜司空,得以进入朝廷。
董卓与袁绍交恶是在商议废立之事之时,时间推测是当年的八月三十日。
次日,即九月一日,太傅袁隗、司空董卓主持废立。陈留王刘协登基,刘辩贬为弘农王。
人物关系
袁隗:时任太傅,辅佐年幼皇帝,掌尚书台事。
董卓:时任司空,原为袁隗公府故吏。
袁绍:时任司隶校尉,乃袁隗之侄。与袁隗合力剿灭宦官。
袁术:时任虎贲中郎将,亦袁隗之侄,与袁绍为同父异母兄弟。政变时,率先攻打宫门。
废立前后
董卓招纳百官商议废立,袁隗是不在场的,所以袁绍才有借口说,要去找袁隗商量。
袁隗身居太傅,上公之位,又掌尚书台,显然是朝廷中说话最有分量的人,董卓欲废立,袁隗是默许了的。次日,在朝堂之上扶下刘辩,扶上刘协的人正是袁隗。
这个废立之谋出自董卓,没有任何可疑之处,袁隗的默许行为,也成了董卓的帮凶!
《袁纪卷25》:(董)卓以废帝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
袁绍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选择逃亡的:董卓,一个叔父的故吏,一个嚣张跋扈的凉州老兵油子,在政变之时身无寸功,居然能顺利爬上三公之位!更过分的是,他居然提出废立这种事来,我的叔父,居然还同意帮他!
所以,在我的解读中:袁绍的离开,是出于对叔父、董卓的不满与愤怒。
袁术走得晚,在事后加封为后将军,过了几个月,袁术也跑路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切题
董卓不杀袁绍的原因,史书上写的很明白:卓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
这句话的意思是:董卓刚到京师不久,知道袁绍是世族大家(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人,所以不敢加害于他。
——道理就这么简单。
袁绍逃亡至冀州勃海郡后,董卓还听从其他人的建议,为了笼络袁绍,特意给袁绍加了渤海郡太守的官。
可是袁绍一点都不感激,继续拿着司隶校尉的官印也不归还,董卓也不能怎么样,导致“司隶校尉”一直挂在袁绍的名下。
一直到第二年,袁绍参与组织关东反董事后,董卓这才问司徒王允,推荐谁接任司隶校尉合适。
范书《盖勋传》:(董)卓问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隶校尉,谁可作者?”
董卓这才确定:袁绍这小子是铁了心要跟自己对着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