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乱世之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人说是黄巾之乱的爆发,但更多人说,董卓进京夺权,才是真正的乱世之始。
黄巾之乱时,虽然是爆发了较大的农民起义事件,可农民起义的程度和规模还在东汉朝廷的可控范围之内。除了早期给朝廷带来了一些麻烦之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凡响,并且很快就被东汉朝廷被平定了。
此外,黄巾之时,天下势力都还听从刘汉皇室的调遣。皇室一道圣旨,让他们去平定叛乱,大伙都是领命行事,且当时天下最大的军权都还掌握在中央朝廷的手上,最大的将领卢植、皇甫嵩、刘虞等人,都是朝廷中央的人,或者说对朝廷十分忠心。
可是在黄巾之乱之后,各地势力也借机得到了极大的实力扩充:利用黄巾之乱,不仅都建立了不少的功勋,在地位官职和权力上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受降叛军纳入自己麾下,直接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战斗力。而此时的东汉朝廷已经威势大减,且在平黄巾之乱中,实力遭到了极大的损失,已经没办法对地方上更加强大的豪强势力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了。
这不仅是董卓,也是其他势力能够趁机割据做大的根本原因之一。而董卓进京就成了一个新的契机。既然董卓这个西凉蛮子都能谋夺天下,控制国祚,我们其余人又为何不行?于是就成了一根导火索,先是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之后就各自割据,开始了乱世争雄的局面。
那么,董卓作为西凉刺史,其地位和权力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为何能够率先入京夺权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成功的原因,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无一或缺。
一、朝廷昏庸大权旁落,黄巾之乱后人心相离
东汉末年的情况,我就不用多说了,灵帝昏庸,民不聊生,天下一篇乱世景象,生灵涂炭。也正是在这种局面之下,各地的豪强势力越加做大,肆意地压迫当地的百姓。
正是这样才导致了黄巾之乱的爆发,而董卓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崛起的。这么说吧,董卓原本只是凉州的一个小混混,他的父亲董君雅只是豫州颍川郡的一个小小县尉。
可是在桓灵时期,朝廷对天下各地的控制越来越松散,甚至其实已经几乎达到了自治的情况。所以在东汉末年,各地的太守、刺史、州牧才能够成功的独立割据,视东汉朝廷为无物。
而因为黄巾之乱的爆发,朝廷几乎是倾尽了全力去平乱。
原本朝廷自己手上还有一定的实力,卢植、皇甫嵩、刘虞等人也都是忠心于皇室。可是在黄巾一战后,朝廷本身的力量可谓是损失殆尽,战后卢植、皇甫嵩等忠臣反而是一再被贬。而各地豪强,却借助此次机会。大量收复黄巾军的战力,且通过军功更有不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权势。而皇室内忧,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已经没有精力去压制各地豪强的发展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袁绍、公孙瓒、袁术等人,纷纷自立。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政权,之后不再服从朝廷的管理。
其实,如果中原各大豪强势力联合起来,董卓万万进不了中原的(董卓原本是西凉的实势力,名声在中原一直不太好)。可是在黄巾之乱后,中原各个豪强之间的联盟,已经十分松散。当时抗击黄巾军的,是以袁绍为总盟主而孙坚为先锋的“关东联军”,可是在其过程中,各大豪强门阀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难以戮力同心。
最后的结果就是,各大诸侯离心离德,再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调度。所以在讨伐黄巾之乱中,一开始就没有取得大的建树,反而是盟军大受损失,这一点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的情况有些相像。
二、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在机会到来时成功抓住
董卓并不像《三国演义》里塑造的一般,他不仅武艺十分高强,号称力大无穷,还十分具有政治头脑。借助乱世的契机,原本的一个小混混却上演了一出传说中的纵横之道。
他一边结交西凉地区的羌族等少数民族,在西凉当地,拥有了巨大的名望。也正是如此,出身一般的董卓,才会被朝廷征召为官。一开始只是负责皇帝宿卫侍从的羽林郎,之后又担任掌管行军之事的军司马。在跟随中郎将张奂攻打并州立了战功之后,又被提升为负责守卫京城皇宫诸殿的郎中。此后的董卓,一路官运亨达,先后担任过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之后又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拜中郎将。
其实在黄巾之战中,董卓因为打了败仗,也曾经被贬过。可是好运的他很快就等来了新的机会,西北韩遂在凉州聚众反叛,这时董卓再次展现了自己非同常人的头脑。他一边联系朝廷,恢复了自己的中郎将官衔,一边和韩遂等叛军在私底下建立了联系。
在朝廷派的围剿韩遂时,董卓会事先和叛军通风报信,然后韩遂等人会帮助他制造莫须有的战功,以供董卓向朝廷讨赏。当时,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韩遂,其他五路大军都连吃败仗损兵折将,只有董卓指挥的这一路大军完整地撤了回来,几乎没有任何损失。所以朝廷因其有功提升他为前将军,封乡侯,并调任并州牧。
韩遂和董卓两人狼狈为奸,最为互惠互利。董卓不断地获取战功,最后又在他的撮合下,西凉叛军竟然还成功地转正了,被朝廷招安。董卓则当上了不小的官职,担任凉州刺史。
随着董卓的快速发展,朝廷也不是没有担心过。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想要封董卓为少府,让其手下的军队皆归皇甫嵩管理。这明着是升职,其实是想要以此调董卓到中央,担任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剥夺董卓的军权。
可是聪明的董卓十分明白,在这个乱世纷争的年代,自己必须要手握实权,也就是军队,才能获得成功。于是董卓拒绝了,理由是他要以天下为安,忠于朝廷。而朝野又十分器重自己。所以自己要一直为朝廷作战,不能安于享乐。
当然了,说了这些说辞之外,董卓还是担心朝野强制性地收回他的兵权。于是董卓就带领自己的部队驻扎在河东。这意思就是你要强制性地逼我交出兵权,我就带着我的兵反抗。
而董卓南征北战多年,其手底下的军队规模也是越来越大,且有不少都是西凉的胡人、羌人这些战斗力极强的少数民族。朝廷那时又动荡不安,自然不敢轻易和他闹翻,因为那样吃亏的必然是朝廷。
三、何进和宦官士族之间斗争,必须引用外力
正所谓但凡成功,必有贵人相助,而提到董卓的成功,最大的贵人自然就是何进了。董卓进京,离不开何进的相助。
何进,这位饱受争议的权臣,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他的身份。何进原本只是一个出身极为低贱的屠户,依靠着自己的妹妹加入皇室,一举成为了国舅爷,之后更是当上了统管天下兵马的大将军。
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是个十分看重身份的时代,所以依靠着裙带关系而一飞冲天的何进,虽然看似位极人臣,可实际上却根本不被天下人认同。
很多人认为何进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无用之人,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何进身处的局面就能知道,这个人虽然出身简单,头脑却十分不简单。
当时的朝廷局面是如何的呢?宦官干政,世家专权,也就是说士族门阀们身居高官,管理天下军政事务,而宦官几乎架空了朝廷。何进看似位高,可是在讲出身,讲门第的社会上,却根本难以立足,也没有多大的实权。
在这种局面之下,何进几乎是所有人都想弄死的,因为无论在士族还是宦官的眼中,何进都是一个碍眼的人。一旦何进稍微关系稍微处理得不好,下场必然会十分凄惨。
可何进却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地压制了士族和宦官,袁绍这种最强世家的后人甘当他的小弟,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也听从于他,宦官的势力也在他的压制之下越来越小,何进最后更是成为了当朝最大的权臣。从这其中,已经足以看出何进的不简单。
可是问题来了,当时的东汉是在外戚(何进)、宦官和士族三方的互相制衡下而平衡的。何进虽然可以剿灭宦官,却难以压制根基深的士族门阀。而何进的成功,也是因为世家大族经过两次党锢之祸,被宦官整治得太惨,所以想利用外戚强人何进的势力抵抗宦官集团的压制。何进也是依靠着这个机会,才最终崛起的。
但是摆在何进面前的问题却来了,他到底要不要灭掉宦官集团呢?不灭的话,自己难以真正掌握权力;灭了的话,自己又难以对抗士族门阀,会被打压下去。而他自己又根本无法和这些世家大族抗衡。所以这个时候,何进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援,于是他就想到了势力强大而又不被中原豪强接受的董卓。
四、何进意外身死,手下的部队大多投靠了董卓
何进虽然私下联系了董卓,邀请他进京相助自己,但是他也考虑过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董卓的局面,所以他只允许了董卓带着三千兵马进城。当时洛阳城中还有数万大军,何进认为以董卓的三千兵马,难以惹是生非。
可是结果出人意料,宦官听说外戚进京,害怕了起来,于是他们杀死了何进。其实,如果何进不死,他完全可以压制董卓,根本不会出现董卓乱权的局面,可是何进一死,他的部队陷入了无人控制的局面,最后这些人大多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实力大大加强。
正是因为以上四个原因,董卓入京夺权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