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都在亲征。
自他起兵开始,到其去世的前一年,几乎所有的重大作战都是自己亲力亲为。
曹操以知人善任闻名,手下人才鼎盛,为何他就不能授权于手下去干呢?
派人出征的成绩:很不理想
之所以许多朋友有曹操喜欢亲征的印象,是因为:曹操委将出征的成绩很不理想,最后往往要自己亲自来兜底。
1、委曹洪出征。
(1)、迎天子。
天子从李傕等人手中逃回洛阳时,曹操正在攻略袁术遥控下的豫州。
因此,一开始,曹操继续在汝南、颍川一带作战,委派曹洪“将兵西迎”天子。
结果,董承与袁术部将拒险而阻,“洪不得进”,一筹莫展。
最后,曹操亲自出马,才到洛阳,成功“迎天子”。
(2)、击张绣。
曹操一讨张绣失利后,正遇袁术称帝,遂转兵攻袁术。
此时,南阳章陵等县叛向张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
不仅如此,曹洪还屯叶以后,还“数为(张)绣、(刘)表所侵。
没办法,“公自南征,至宛”,又只好自己来兜底了···
2、委夏侯惇。
(1)、留守东郡。
曹操征陶谦,留夏侯惇驻东郡。
陈宫、张邈等人引吕布入兖州,夏侯惇率军护卫曹操家属所在的鄄城。
路遇吕布,交战,不相上下。然而,吕布先是入据东郡,后又突袭掠得夏侯惇军所有物资。
其后,夏侯惇又被支持吕布的人所劫持,成了人质···最后,靠着韩浩的果断,才获救。
(2)、救援刘备。
吕布攻打刘备,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夏侯惇前往支援刘备。
结果,夏侯惇与刘备的联军被张辽、高顺所败。
(3)、攻刘备。
夏侯惇、于禁领军,在博望中伏,大败···
3、委刘备。
刘备投曹操后,曹操厚待之。
不久,袁术欲北奔袁绍,途径下邳。
曹操委任刘备与朱灵等人前往邀击。
此战,取胜!
然而···刘备趁机据徐州,再次叛乱!
没办法,还得有劳曹公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亲自出马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4、委任夏侯渊、张郃。
曹公有其他事情忙时,将西北委托给了夏侯渊、张郃。
委任夏侯渊、张郃的成绩一度是不错的。
夏侯渊、张郃在陇右作战,“虎步关右”,稳定陇右,算是替曹公减轻了不少负担。
然而···当对手换成刘备、张飞这样的猛人时,就吃不消了。
宕渠之战,张郃被张飞所败,
其后,汉中之战,夏侯渊被斩···
没办法,最后还是得年过六旬,对汉中地形心怀敬畏的曹公亲自去一趟汉中了···
5、委任曹仁。
(1)、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公北退,留曹仁守江陵。
血战一年余,曹仁最终还是为周瑜所败,退出江陵。
(2)、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曹仁死守樊城,算是撑过危局。
不过,还是要指出的是:让于禁、庞德等人驻扎于低洼处者,正是曹仁!“水淹七军”的第一责任人,不是于禁,而是曹仁!
尽管如此,总体来说,曹仁是成绩最好的受委大将。
不过,即便是曹仁,最多也就是“拖”住对手,至于最后胜负,完全取决于“北道”救援。
6、委任于禁。
于禁,在当时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的一个。
关羽攻襄樊时,于禁率七军救援。
结果···“水淹七军”,于禁被擒。
总体来看,曹操委托其他人出征,如果是打一些地方性叛军还好,但如果是对付战斗力较强的群雄,那成绩一般都不理想。
像张辽“威震逍遥津”这样的事情,实在凤毛麟角!
所以,打到最后,曹操自己都对派出去的将领没有信心了。
襄樊大战后期,在徐晃兵力已经得到补充,孙权已经答应袭击关羽的情况下,曹操依然“恐虏众多,而(徐)晃等势不便耳”,还是担心徐晃搞不过关羽···
而此时,距离曹公去世,只剩下不到4个月了···
委人出征,真是不能让曹公省心呀!
为何如此?
大将之才
曹操手下的将才云集,然而···他们中大多数,指挥才能比不上曹操,也比不上群雄中军事才能出色者。
1、张绣、贾诩的评价。
一次,曹公退兵时,张绣发兵追击。贾诩劝阻,张绣不听,结果,张绣大败;随即,贾诩又建议立刻追击,结果,这次,张绣出击,获利胜多!
战后,贾诩阐述思路:曹公一开始退兵,必然亲自断后,将军您虽然厉害,但“非曹公敌也”;曹公击败你以后,必然只留大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也”!
至少在贾诩这样的智者看来,张绣的军事才能不及曹公,但可以“欺负”曹公手下的将领。
2、法正的评价。
法正在建议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时,明确表示“策(夏侯)渊、(张)郃将略,不胜国之将帅”。
夏侯渊、张郃,已经是曹军众将中的佼佼者了,但是,法正依然认为他们的将略不行。而当时其实徐晃也在汉中,法正甚至提都不提一下···
贾诩、法正,都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智者。他们所言,未必没有夸大之处(如法正鼓励刘备果断进攻等),但是,这至少说明:大部分曹军名将,都还没有到“张辽虽病,未可轻也”这样,能够“威震敌国”的程度!
在曹公的统一部署下,他们多能建功立业,战功卓著,然而,要独当一面,跟张绣、刘备、吕布、孙策这些善战的军阀相比,并没有足够的优势。
所以,要解决问题,最后往往还得曹公亲自来兜底!
当然,这并非唯一,甚至不是曹公必须屡屡亲征的主要原因。
曹公之惧
曹公信得过谁?
张邈,是曹操自小的朋友;陈宫,是曹操创业之初最重要的谋士,入主兖州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然而,张邈、陈宫,最后引吕布入兖州,使曹操创业险些彻底失败!
刘备是曹操极力要拉拢的英雄。曹操与刘备:“出则同舆,入则同席”(只有郭嘉与之有类似的厚待)。
然而,刘备一获得机会就据州叛乱,使正与袁绍相持的曹操腹背受敌,形势危急!
荀彧,是曹操发展过程中的“王佐”,与曹操同甘共苦,创立基业!
然而,在最后时刻,荀彧,却又坚定忠诚大汉,不惜死去···
乱世之中,人心难测!
张辽、徐晃、张郃们,不过是降将!你曹操能够充分信任吗?
所以,一些小规模的作战任务,可以委托,但是,率领大军,节制诸军进行大规模出征,曹公只相信自己家的诸夏侯曹!
因此,曹公手下虽然将才云集,但其实选材面一般只局限于诸夏侯曹。
其实,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军权如果不能掌握在诸夏侯曹本家人手中,曹家的天下就要完蛋···
这大约就是老曹的无奈吧!
选择诸夏侯曹的确可以放心,然而,这些人的将略,并不胜对手,自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每到关键时候,还是得老曹总自己亲自出来解决问题···
内部结构
曹操手下的军队,主要是部曲的联合。
诸将的部队,多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几乎无法整编、调整。
一般情况下,除曹公本人外,其将领很难节制其他部队。
以张辽”威震逍遥津“为例。
当时,曹公留下命令“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许多朋友从三将的风格来分析曹公之命,其实是不得要领的。
当时,三将各不隶属,且各不相合,彼此不相下,却要协同作战。
三将中,乐进当时的资历最深,地位最高。
但是,乐进如果说我守城,你们二位出战,那会如何呢?
那摆明了就是说:我要保存实力,你们去消耗吧!
这种情况下,各将之间相互节制,难度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操曾想过设立“护”、“督”等办法。
所谓“护”,就是安排亲信(一般是文官),以曹公的名义协调诸将之间的关系。
然而,“护军”多没有军事指挥才能,不能统军作战。比如:合肥之战时,曹操还特意交代:护军不得与战。护军就不要掺和了。
所谓“督”,就是选择将领(一般是诸夏侯曹)担任都督,统领军队作战。
不过,“督”将虽然是名将,但毕竟不是曹公,并不能妥善协调诸军。
比如:博望之战,李典质疑夏侯惇的用兵,夏侯惇遂留李典在后;定军山之战,夏侯渊为了救援张郃,将一半兵力分了出去,结果被人袭杀···
观曹军众将,表现最好的,是在曹操亲自指挥的时候;独领一军完成独立任务,效果也不错;但是,在老曹不在场的情况下,越是需要协同,表现越拉跨···
总之,领军者,或是威望不足,或是将略不足,督军作战,一旦遇到强敌,往往效果不佳。
说白了,这些将领,只有老曹本人才能充分驾驭得来!
曹公的军队能打,但结构很特殊。
所以,不是超强的人,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骄兵悍将!
曹公的将才虽多,但人心叵测。
所以,不是最亲近的人,曹公根本不放心让他统军。
曹公的对手,往往也是很强的指挥官。
所以,不是军事才能绝伦者,解决不了问题。
环顾一圈···曹公,还是自己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