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黄忠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以后,刘备加封黄忠为征西大将军,设宴庆祝。此时牙将张著前来报告,曹操亲自率二十万大军前来为夏侯渊报仇,还命张郃把粮草从米仓山运到汉水边的北山脚下。
诸葛亮向刘备建议派人突袭北山,去烧了曹操的粮草,以挫曹军锐气。刚刚立功的黄忠立刻站出来请命去北山劫粮,刘备这个时候说了一句夏侯渊不如张郃,如果能斩张郃,胜过夏侯渊十倍。
夏侯渊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张郃?若斩得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也。
罗贯中这么写倒不是随意编造,在《魏略》中也确实提到夏侯渊虽然是都督,但是刘备却忌惮张郃而轻视夏侯渊。黄忠杀死夏侯渊以后,刘备说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不过演义里刘备这么说仅仅是为了用激将法而已,因为就在此前定军山之战前,黄忠在葭萌关、天荡山两战中连续两次击败了张郃。再加上之前张飞也屡次在阆中、宕渠、瓦口关击败张郃,还被杀了一个全军覆没,丝毫看不出张郃比夏侯渊强在哪里。
而且黄忠请命去攻打定军山时,诸葛亮还说夏侯渊“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曹操依为臂膀,颇有将才,先后镇守长安和汉中,不是张郃可以比的,担心黄忠不是他的对手。
今将军虽胜张郃,未卜能胜夏侯渊。
夏侯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深通韬略,善晓兵机”的将才变成了“一勇夫耳”,前后评价的差距变化这么大,显然不可能是他真的在短时间内就有这么大的退步。所以这话纯粹是刘备和诸葛亮为了激一激黄忠,故意这么说的,并非真的认为张郃比夏侯渊强。
正史上刘备同样更看重夏侯渊
实际上在正史上,刘备也并不像《魏略》说的那样忌惮张郃。他亲征汉中时,第一战就选择进攻张郃驻守的广石。
而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和张郃分别守南围和东围,刘备再次选择张郃为突破口,首先攻击东围。张郃难以支撑,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分兵一半赶来救援。刘备趁机派黄忠突击夏侯渊,将他斩杀。
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刘备两次作战都首选张郃作为攻击目标,很明显是把张郃当成了软柿子。如果真的忌惮张郃,不可能如此。所以《魏略》说刘备“惮郃而易渊”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