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的一首古诗,主要说是曹操的两个儿子,曹植和曹丕之间的兄弟相残,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植,背景则是曹丕让他在七步中成诗便可不杀他。迫于这种压力,天资聪颖的曹植很快就做出了这首七步诗。
同样都是曹操的儿子,不一起为魏国的建设而奋斗,反而要兄弟相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这恰恰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独有的风景,或者说是人性上的必然结果。父子相残,兄弟相争,为的都是那个九五之尊的宝座,权利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两人相争的结果最终是以曹丕获胜告终。那么问题来了,曹丕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他又做过了哪些事情,才让他最终获得了胜利。
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之争,其实还有另一个人的存在,那便是甄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曹丕的性格特点。
曹丕在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射箭,八岁时已经十分熟练,十一岁的时候就跟随着曹操一起出征,从小就当了兵;他是曹操的儿子,那么自然是要继承大业的,不过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上升之路并没有那么平坦。
曹丕并没有这么笨,相反他也是天资聪颖,并且读书还很勤奋,但是从三国志陈寿对他的评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十分狭隘多疑,喜欢记仇,不能够听取他人意见的人。在他登基之后,想要任用官吏的时候,先要把他们安排在自己身边过一段时间,原因是知晓知根知底才能委以重任。
“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使大用之矣。”
除此之外还有甄宓的死也是因为曹丕心胸狭隘;当时汉献帝刘协为了讨好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给他做妃子,甄宓就发了句牢骚,于是曹丕直接将甄宓赐死。
这是他做人方面的缺陷,生性多疑,他性格中还有另一个缺陷—软弱。这一点直接导致他不能够凭借自己过硬的实力成就大业。
体现则是在他的诗中,他所喜爱的是春花秋月,寒蝉凄切等等这些,有一种无奈无助的感觉;他没有一个帝王该有的魄力,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感觉自己缺乏领袖气质,这使他看曹植的时候越发嫉妒,我们常说嫉妒识人面目全非,时间长了变为了仇恨。
说完了曹丕我们再来看一下曹植。其实就事论事,曹植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好人,在争夺帝业的时候,他是处心积虑地夺,相比于曹丕他显得备受同情;我们常常通过七步诗来感叹曹植的不幸,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俩是属于“互煎”,并不是曹丕单方面的“相煎”。
曹丕是在明面上搞事的,而曹植则是在暗戳戳背地里搞事情,这样他俩达到了相互制约平衡状态。
曹植的惯用伎俩是结交那些对曹丕有意见的人。就比如说丁仪。丁怡当时娶清河公主无望,对曹丕那是恨之入骨,于是带着怨恨与报复的心理和弟弟丁庾一起站了曹植的队。曹植一首《赠丁仪》,一首《赠丁庾》,表明了他满满的心意。不过也因为站错队,后来曹植出事,他俩被满门抄斩。
“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赠丁仪》)“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赠丁庾》)
兄弟俩说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一道的甄宓。
曹植,曹丕两兄弟争名夺利,甄宓其实是那个暗中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
甄宓是哥哥曹丕的妻子,也就是后来的甄后;但是曹植对自己的嫂子念念不忘,他对于甄宓有一种莫名的仰慕之情,但终归不是他的。他所做的《洛神赋》中的洛神其实就是暗指甄宓,借着对洛神的描写,来释放自己心中压抑已久的情感。
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但他预感后方可能会出事,于是有意把镇守的重任交给了曹植,如果他通过考验,那么曹丕将无缘帝位。
可惜甄宓是一个绝顶高手,她明白曹植对自己的感情,于是借着这份感情,直接操控了曹植,促成了贯穿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三年的阴谋—绝缨事件。
在这个阴谋中我们很少看到曹丕的身影,基本上都是曹植和甄宓,那么作为曹丕妻子的甄宓,在致曹植死地之后最大的受益者会是谁呢?
这是他们兄弟二人的斗争,其实还有曹操的身影。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应该是曹冲,但天妒英才,曹冲早早因病而死,只剩下了曹丕曹植,而曹操对于曹植的喜爱更胜于曹丕,但是曹植一步错,步步错。
当真应了他的那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