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备托孤,很多人立刻会联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桥段,对于诸葛亮给予了完全的信任,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很多人说刘备英明,也有人说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如果诸葛亮表现出一点问题,安排的刀斧手就会让他人头落地。但这些都是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很多人不过是将心比心,用自己的认知去揣度他人罢了。
刘备在白帝城,一代枭雄走到了人生终点,蜀国新败国力衰微,吴魏两国虎视眈眈,都欲吞并蜀国。内忧外患下的刘备很苦恼,外部强敌四顾,内部危机四伏,自己尽管占领了益州,但是益州本地势力并不心服。趁着自己病危,他们随时可能发难,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备不得不考虑可以托付之人。但这个托付却不是仅仅指望诸葛亮一人,而是把蜀汉托付给一个支持刘氏的群体,诸葛亮只是其中的一员。
比较而言,蜀汉的问题在萧蔷之内,也就是在内部。尽管夷陵之战吴国获胜,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举灭蜀的实力。同时曹魏虎视眈眈,一直视东吴为心腹之患,因此曹丕在夷陵之战中,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随时准备举兵南下,报当年赤壁之战的一箭之仇。陆逊当然知道曹丕的想法,因此在众将要求继续进兵生擒刘备的时候,他选择了谨慎,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率领人马返回,防止曹魏趁机偷袭。刘备为了阻止陆逊继续追击,也曾经给陆逊写信。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陆逊曰:“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否?”——《陆逊传》
在信中,刘备把魏军出动的消息告诉了陆逊,并说如今魏军已经到了江陵,并说自己准备配合魏军东进,对东吴形成夹击之势,问陆逊相不相信。刘备目的就是让陆逊退兵,如果不退,自己就配合曹丕一起进攻吴国,就问你陆逊能不能顶得住!
陆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陆逊传》
陆逊的回答毫不客气,他说:“你的部队刚刚被我击败,还没有恢复元气,现在才会请求和亲来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自己要休养生息完成补给,哪有精力和实力来配合魏军讨伐东吴呢?”
尽管刘备和陆逊的话都很不客气,但是做事却是和气一团,陆逊停止了进攻,蜀国和吴国在荆州又恢复了对持局面。不久后吴蜀两国互通使者,进一步弥合了两国的关系,因此刘备白帝城托孤,并不是担心东吴来犯,他的担忧主要来自蜀汉集团内部,主要矛盾来自于新旧臣僚之间。刘备把董和、黄权、李严放在显要的位置上,就是为了稳住蜀人之心。孟达投靠曹魏,这件事对刘备影响很大,蜀人都在看刘备的态度,刘备处死了刘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平息蜀人的愤怒,可见刘备这个蜀汉皇帝的位置并不安稳。夷陵之战的失败,令蜀汉元气大伤,这个时候刘备自己又病危,蜀汉政权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刘备任命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手,刘备这个安排,就是综合考虑到了蜀汉新旧势力的利益后做出的。目的只有一个:大家要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刘备具体的考虑和安排,在正史记载里很少,但可通过孙策托孤来进行推测。
当年孙策托孤之时,自己在江东立足未稳,孙策对于孙权能否掌控江东没有信心,因此他对张昭说:“如果我这个弟弟不值得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对于张昭能不能控制住江东大局,孙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才有了在江东混不下去,可以退守的说法,可见孙策对于未来做了充分的谋划和打算。孙策安排了两个人辅佐孙权,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周瑜,刚好是一文一武。刘备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也正好是一文一武,这并不是巧合,而都是基于类似的考虑。
诸葛亮代表了和刘备入蜀的少数派和外来户,而李严代表了蜀中旧势力属于多数派和本地户。刘备临终前最担心的,就是刘璋的旧部和蜀地旧势力对自己的反扑,他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因此他重用李严,就是为了安抚蜀中人心,但这存在风险,李严可以安抚人心也可以策动内乱,因此刘备在托孤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刘禅如果不值得辅佐,丞相可以取而代之!”这句话不是给诸葛亮听的,也不是给刘禅听的,而是给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听的。刘备的意思很明确,你和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丞相,你为中护军,一文一武互相牵制,但是你要听诸葛亮的,因为我允诺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走上前台自己做皇帝,而你李严没有这个权力。
但是刘备并没有打算让诸葛亮继位,这只不过是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因为诸葛亮和刘备属于荆楚入蜀之人,利益上属于根本一致的群体,而李严则属于后来投靠的蜀地本土势力集团。诸葛亮如果不得到特殊授权,就不足以制衡李严,因此刘备托孤之语,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力,让他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从后来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较量来看,诸葛亮很好的利用了刘备的托孤之言,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及时瓦解了李严的夺权行动,保证了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
刘备去世以后,李严曾经上书诸葛亮,让他加九锡进爵称王,理由很充分,这是刘备临终所托。诸葛亮回绝了李严,但是诸葛亮说的很委婉,他没有直接说不行,因为李严这个做法是非常之事,提到加九锡,我就难免会想到曹操。诸葛亮回答说:“如果按照我的功劳,加九锡并不过分,就是加十都不为过。”诸葛亮这么跟李严说已经很不见外了,而且他这种说法算是大不敬,毫不把刘禅这个主君放在眼里了,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好像与我们平时印象中诸葛亮忠心护主的形象很不相符,实际上诸葛亮的这种说辞,不过是为了去麻痹李严,李岩不是让诸葛亮去做王加九锡,而是自己也有所图谋,才来试探诸葛亮的口风。诸葛亮答复,就是为了稳住李严,告诉他你说的没错,但是时机还不成熟。
诸葛亮所说的时机,并不是李严理解的加九锡进王爵,而是对李严下手的时机并不成熟。当一切准备就绪,诸葛亮也撕下了面具和李严坦诚相待了。
亮公文上尚书曰:“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三国志》
诸葛亮说李严这个人包藏祸心,不能知恩图报,辜负了先主刘备对他的信任,且党同伐异,经营自己的势力,如果不惩处必然成为蜀汉的祸患。省略的部分文字是一些人名,诸葛亮联络了蜀汉朝堂上的大部分人,一起联名上书给刘禅,来揭发李严的问题,表明这是公心而不是私怨。
对于李严,免除其一切权力,剥夺其一切待遇,彻底踢出朝堂回去做个老百姓,就是诸葛亮做出的建议。李严很难相信,这个人就是不久前还认同自己,说“加九锡进王爵”不过是时机未到的人,他心里估计在暗骂:“诸葛村夫,你真是太奸诈了!”
这样一来刘备托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诸葛亮稳定了蜀汉的局势,最让刘备担心的内乱并没有被进一步激化,而是通过处置李严被诸葛亮完美的化解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