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托孤:是信任,还是猜忌?

刘备托孤:是信任,还是猜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 访问量:2313 更新时间:2024/1/28 21:50:57

提到刘备托孤,很多人立刻会联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桥段,对于诸葛亮给予了完全的信任,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很多人说刘备英明,也有人说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如果诸葛亮表现出一点问题,安排的刀斧手就会让他人头落地。但这些都是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很多人不过是将心比心,用自己的认知去揣度他人罢了。

刘备在白帝城,一代枭雄走到了人生终点,蜀国新败国力衰微,吴魏两国虎视眈眈,都欲吞并蜀国。内忧外患下的刘备很苦恼,外部强敌四顾,内部危机四伏,自己尽管占领了益州,但是益州本地势力并不心服。趁着自己病危,他们随时可能发难,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备不得不考虑可以托付之人。但这个托付却不是仅仅指望诸葛亮一人,而是把蜀汉托付给一个支持刘氏的群体,诸葛亮只是其中的一员。

比较而言,蜀汉的问题在萧蔷之内,也就是在内部。尽管夷陵之战吴国获胜,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举灭蜀的实力。同时曹魏虎视眈眈,一直视东吴为心腹之患,因此曹丕在夷陵之战中,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随时准备举兵南下,报当年赤壁之战的一箭之仇。陆逊当然知道曹丕的想法,因此在众将要求继续进兵生擒刘备的时候,他选择了谨慎,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率领人马返回,防止曹魏趁机偷袭。刘备为了阻止陆逊继续追击,也曾经给陆逊写信。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陆逊曰:“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否?”——《陆逊传》

在信中,刘备把魏军出动的消息告诉了陆逊,并说如今魏军已经到了江陵,并说自己准备配合魏军东进,对东吴形成夹击之势,问陆逊相不相信。刘备目的就是让陆逊退兵,如果不退,自己就配合曹丕一起进攻吴国,就问你陆逊能不能顶得住!

陆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陆逊传》

陆逊的回答毫不客气,他说:“你的部队刚刚被我击败,还没有恢复元气,现在才会请求和亲来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自己要休养生息完成补给,哪有精力和实力来配合魏军讨伐东吴呢?”

尽管刘备和陆逊的话都很不客气,但是做事却是和气一团,陆逊停止了进攻,蜀国和吴国在荆州又恢复了对持局面。不久后吴蜀两国互通使者,进一步弥合了两国的关系,因此刘备白帝城托孤,并不是担心东吴来犯,他的担忧主要来自蜀汉集团内部,主要矛盾来自于新旧臣僚之间。刘备把董和黄权李严放在显要的位置上,就是为了稳住蜀人之心。孟达投靠曹魏,这件事对刘备影响很大,蜀人都在看刘备的态度,刘备处死了刘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平息蜀人的愤怒,可见刘备这个蜀汉皇帝的位置并不安稳。夷陵之战的失败,令蜀汉元气大伤,这个时候刘备自己又病危,蜀汉政权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刘备任命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手,刘备这个安排,就是综合考虑到了蜀汉新旧势力的利益后做出的。目的只有一个:大家要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刘备具体的考虑和安排,在正史记载里很少,但可通过孙策托孤来进行推测。

当年孙策托孤之时,自己在江东立足未稳,孙策对于孙权能否掌控江东没有信心,因此他对张昭说:“如果我这个弟弟不值得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对于张昭能不能控制住江东大局,孙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才有了在江东混不下去,可以退守的说法,可见孙策对于未来做了充分的谋划和打算。孙策安排了两个人辅佐孙权,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周瑜,刚好是一文一武。刘备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也正好是一文一武,这并不是巧合,而都是基于类似的考虑。

诸葛亮代表了和刘备入蜀的少数派和外来户,而李严代表了蜀中旧势力属于多数派和本地户。刘备临终前最担心的,就是刘璋的旧部和蜀地旧势力对自己的反扑,他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因此他重用李严,就是为了安抚蜀中人心,但这存在风险,李严可以安抚人心也可以策动内乱,因此刘备在托孤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刘禅如果不值得辅佐,丞相可以取而代之!”这句话不是给诸葛亮听的,也不是给刘禅听的,而是给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听的。刘备的意思很明确,你和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丞相,你为中护军,一文一武互相牵制,但是你要听诸葛亮的,因为我允诺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走上前台自己做皇帝,而你李严没有这个权力。

但是刘备并没有打算让诸葛亮继位,这只不过是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因为诸葛亮和刘备属于荆楚入蜀之人,利益上属于根本一致的群体,而李严则属于后来投靠的蜀地本土势力集团。诸葛亮如果不得到特殊授权,就不足以制衡李严,因此刘备托孤之语,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力,让他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从后来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较量来看,诸葛亮很好的利用了刘备的托孤之言,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及时瓦解了李严的夺权行动,保证了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

刘备去世以后,李严曾经上书诸葛亮,让他加九锡进爵称王,理由很充分,这是刘备临终所托。诸葛亮回绝了李严,但是诸葛亮说的很委婉,他没有直接说不行,因为李严这个做法是非常之事,提到加九锡,我就难免会想到曹操。诸葛亮回答说:“如果按照我的功劳,加九锡并不过分,就是加十都不为过。”诸葛亮这么跟李严说已经很不见外了,而且他这种说法算是大不敬,毫不把刘禅这个主君放在眼里了,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好像与我们平时印象中诸葛亮忠心护主的形象很不相符,实际上诸葛亮的这种说辞,不过是为了去麻痹李严,李岩不是让诸葛亮去做王加九锡,而是自己也有所图谋,才来试探诸葛亮的口风。诸葛亮答复,就是为了稳住李严,告诉他你说的没错,但是时机还不成熟。

诸葛亮所说的时机,并不是李严理解的加九锡进王爵,而是对李严下手的时机并不成熟。当一切准备就绪,诸葛亮也撕下了面具和李严坦诚相待了。

亮公文上尚书曰:“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三国志》

诸葛亮说李严这个人包藏祸心,不能知恩图报,辜负了先主刘备对他的信任,且党同伐异,经营自己的势力,如果不惩处必然成为蜀汉的祸患。省略的部分文字是一些人名,诸葛亮联络了蜀汉朝堂上的大部分人,一起联名上书给刘禅,来揭发李严的问题,表明这是公心而不是私怨。

对于李严,免除其一切权力,剥夺其一切待遇,彻底踢出朝堂回去做个老百姓,就是诸葛亮做出的建议。李严很难相信,这个人就是不久前还认同自己,说“加九锡进王爵”不过是时机未到的人,他心里估计在暗骂:“诸葛村夫,你真是太奸诈了!”

这样一来刘备托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诸葛亮稳定了蜀汉的局势,最让刘备担心的内乱并没有被进一步激化,而是通过处置李严被诸葛亮完美的化解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标签: 刘备

更多文章

  • 曹操刘备孙权,他们各自留下了什么遗言?刘备最出名,曹操最简朴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刘备

    曹操、刘备和孙权,这都是三国时期英雄一生的大人物。他们在临终之前,必然是有所嘱托的,那么他们到底有没有留存什么遗言呢?01曹操的遗言一改秦汉厚葬礼仪。曹操是三国最优秀的统治者,他打下的疆土是最辽阔的,也是后来司马家一统天下的基础所在。所以曹操的遗言一定有比较特别的地方。可惜事实上,曹操的遗言反倒是三

  • 刘备得知张飞死讯,轻声说了4字,此时诸葛亮彻底看清刘备真面目

    历史人物编辑:黑马娱乐标签:刘备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刘备的性格非常仁厚,做事也讲究仁义。曾经有刺客要刺杀刘备,看见刘备对老百姓太好竟然放弃刺杀。刘备驻防新野城,曹操亲率10万大军破城,老百姓不愿意被曹操统治,竟然举家带口跟随刘备过长江。要知道演义内容有三分真实七分假,演义里面的刘备更多是包装之后的产物。都说朝夕相处的战友才是彼

  • 刘备的真实军事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刘备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指挥官等级:季汉的三大武将是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司马懿、邓艾(于禁)是魏国三大武将。(更不用说曹操人、夏侯、曹真等了)吴国三大武将周瑜、吕蒙、鲁迅。(不包括孙策)相信很多人会说,这是在贬低诸葛亮,其实不然,刘备一直被称为人渣而已。这里我要说的是一部小说《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演

  • 刘备是真的善良吗?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刘备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总会被剧中刘备哭哭嘀嘀的场景所触动。随着剧情的起伏变化慢慢对他产生了质疑,他是真哭还是假哭呢?他是一个真善良的人吗?看完《三国演义》后我觉得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善良而又疑心,果敢而又自负。首先他自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但是为了得到人才为己用,他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比如刻意接近关羽

  • 他是刘备最能干的养子,为什么诸葛亮却建议刘备一定要杀掉他?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刘备

    俗话说得好:读史明智,鉴往未来。很多人认为看历史,是那些所谓的文人墨客拿来咬文嚼字,夸夸其谈的,其实不然。历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科,我们从漫漫历史长河中可以学到很多古人的智慧,很多伟人成功的诀窍,很多罪人也给我们敲响警钟。01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让世人津津乐道的“大耳贼”刘备赐死自己养子刘封

  • 曹操孙权都比刘备实力强,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最终选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刘备

    曹操孙权都比刘备实力强,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最终选择刘备?导语:提及三国,自然绕不过诸葛亮这个人。想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不久后还吞并了他所有的领土和资源,一跃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此时的曹操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领兵南征,打算吞并荆州之后再统一天下。这时候诸葛亮横空出世,先用一篇《隆中对》

  • 一代枭雄刘备,为何一生不用赵云?刘备临终时才说了实话

    历史人物编辑:秦风猎猎标签:刘备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是历史上盛赞蜀国大将赵云的一首诗。赵云一生南征北战,几度救护幼主刘蝉,可以说为蜀汉立下无人能比的汗马功劳。可历史上的刘备,人们都说他“生性仁厚,知人善任”,然而,一代枭雄刘备,为何一生不用赵云?刘备临终时才说了实话。首先,我们来谈

  • 刘备的大儿子勇冠三军,为啥诸葛亮让刘备将他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刘备

    三国时期,其实那些比较有名气的人身边都有很多女人,自然也有很多孩子。众所周知,蜀王刘备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儿子刘禅。如果有更多的女人,就会有很多孩子。虽然不能说有十几个、几十个,但也有三四个。而这些儿子之中,除了自己的儿子之外,还有刘备的养子,而这个人就是刘封。刘封是刘备所有儿子中最年长的,因为他是刘备

  • 如果关羽活着回到刘备身边,蜀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刘备将成为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超级七品小芝麻官标签:刘备

    关羽一生光明磊落,重情重义,是三国时少有的忠、勇、谋兼具的人才,只是其性格自矜,容易得罪人,这也导致了他在樊城之战的惨败,导致他最终被东吴杀害!因为关羽的战败,刘备集团突飞猛进的上升势头陡然止住,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也易与人手,刘备后期为帮其复仇,不顾众人阻拦悍然发动了夷陵之战,间接导致了蜀汉的彻底衰落

  • 探讨历史刘备借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刘备

    前言刘备借荆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它发生在三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影响等方面,对刘备借荆州进行探讨。一、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魏国由曹丕继位,孙权控制了江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