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水浒传》的误传,似乎很多人都相信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桥段,其实这是没有影的事,而且武松也不配和方腊交手,历史上也确实有这两位,只是他们两位根本就没见过面,武松是山东宋江起义的三十六位首领之一,并不是什么夸张的108首领,我们都知道,宋徽宗赵佶是个不务正业的皇帝,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最终激起了民变,南有方腊起义,北有宋江等人的起义,相比来说,南方的方腊起义规模要大的多,北方的宋江等人的起义就是一帮流寇似的作乱。
《水浒传》电视剧照
宋江起义爆发于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这年,北宋政府强行将山东八百里水泊梁山征收赋税,在这里以打渔采藕为生的渔民本就难以糊口,再加上沉重的赋税就更加难以生活,于是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揭竿而起,起来反抗官府,最后响应者众多,最高峰时期大约有1万人左右,相对于方腊起义的数十万人来说,宋江起义要小得多,因此,官府镇压起宋江起义来说也就容易得多,基本上是被撵着打,宋江义军根本就不是官府的对手,只能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在山东与河北之间来回流窜,他们打下县城也不驻守,抢了东西就走,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因此他们很得百姓拥护,由于一直流动作战,官府拿他们也没辙,如果像小说里那样占据梁山,早就被团灭了,也正是因为宋江等人没有建立根据地,官兵也一直抓不住他们,所以他们持续的时间比方腊要长。
《水浒传》电视剧照
据史书记载,北宋亳州知府侯蒙曾向宋徽宗建议招降宋江等人,结果宋徽宗的招安书被宋江撕得粉碎,并不像小说《水浒传》里讲的那样主动寻求招安,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宋江义军在海州遭到知州张叔夜的伏击,损失惨重,在力战不能突围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招安,作为首领之一的武松被安置在浙江杭州担任提辖一职,当时的杭州知府是大奸臣蔡京之子蔡鋆,蔡鋆在杭州搜刮民脂民膏,无恶不作,激起极大的民愤,正直的武松看不过,与蔡鋆很不对付,后来,武松被蔡鋆罢了官,武松气不过,一气之下将蔡鋆杀死,但随即自己也被衙役所擒。
《水浒传》电视剧照
武松被抓后很快就被蔡京派人秘密折磨死于狱中,武松死后,杭州的百姓怜悯他为杭州除去了一大祸害,于是自发为其收尸,并将其收葬在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在其墓碑上刻有“宋义士武松之墓”,至今在西湖西泠桥畔仍矗立着武松墓,武松是宣和三年五月和宋江等人一起被迫接受的招安,而早在四月份,南方的方腊就已经被童贯率领的大军所剿灭,所以两个人并没有交集,不可能出现武松独臂擒方腊的事,而且历史上真实的武松也不是方腊的对手,方腊的武功远在武松之上。
《水浒传》电视剧照
方腊起义是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他比包括宋江在内的所有义军加在一起规模还要大得多,方腊起义军最高时有数十万人,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在攻占杭州后建立了政权,并组建起了有规模的朝廷制度,相对于方腊起义,宋江等人的起义就是瞎胡闹,他们既没有明确的宗旨,也没有期望所达到的目标,虽然战术很灵活,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方腊则不同,他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农民起义,他沉重打击了北宋王朝,加速了北宋的灭亡速度,只是方腊的结局很不幸,他不仅战败被韩世忠所擒,就连其妻邵氏、儿子方毫、弟弟兼宰相方肥等人也都一起被擒,可谓是全家团灭,最后,宋徽宗亲自下令将方腊、邵氏和方毫凌迟处死,方肥被斩首示众。
《水浒传》电视剧照
方腊起义是从宣和二年十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宣和三年四月,前后也就半年多,虽然时间不长,但规模和影响却巨大,宋江等人的起义是从宣和元年开始,直到宣和三年五月被镇压,前后持续了3年多,虽然规模不如方腊,但其存在的时间比他长,《水浒传》重此薄彼,将宋江等人的起义进行了无限夸大,而将本身就规模宏大的方腊起义寥寥草草、简单带过,所以给我们的印象中,宋江等人的起义是英雄辈出、强悍善战,打得官兵偃旗息鼓、望风而逃,其实并不然,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