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一书生,心怀天下志;奈何奸臣阻,饱受欺凌苦。一鼓褫逆魄,孤忠安社稷;拜相二十载,勋劳何人知?金人南下,国难当头,且看文武双全的虞允文如何逆天改命,用自己的一颗碧血丹心,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突破无光暗夜,终成一代绝唱!
一、真知灼见,采石抗金
绍兴二十五年(1155),奸臣秦桧寿终正寝,宋高宗着手调整官员班子,虞允文进入宋高宗的视野内,侍君左右。此后,虞允文数次向宋高宗建言献策,包括提防金军再度南下、禁止禁军高级将领们落在、宦官以及权臣的亲随幸臣手上,宋高宗皆采纳。
但虞允文最出名的事迹便是以书生的身份在采石之战大胜金兵,成功保住了南宋政权。其实虞允文就多次提示宋高宗防备金主完颜亮了,“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然而当完颜亮率大军南下时,宋军不战而溃,完颜亮得以饮马长江。
两淮尽失,金兵的兵锋直指都城临安,宋廷震荡。危难之际,主战派大臣陈康伯、黄中力主抗金,甚至将家眷接到临安以示决心,同时,陈康伯也是推荐虞允文前往前线参谋军事的人。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来到采石,积极备战。
虞允文到达采石时,形势很是严峻,驻扎于此的宋军多是“逃兵”,军无主帅,士气涣散,人心惶惶,而金军来势汹汹,甚至开始渡河,其实虞允文只不过是劳军的文臣,大不了一逃了之,但强烈的爱国之情让他选择了接管采石兵命,率领他们对抗二十倍于己的侵略者。
二、奉命危难,金主身死
“危及社稷,吾将安避?”虞允文战前的演讲使得宋军将士为之振奋,以一当十都不在话下,部将时俊在杀入敌阵时更是如入无人之境,挡住了金军南下的步伐。海面上,宋金双方的战船也在厮杀,宋军的船大而灵活,金军的船小却胜在数量众多,两边战事胶着,临近天黑了江战斗都还没有结束。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注,再注而衰,三而竭”,顺风顺水的金军只是暂时被宋军鼓舞起的士气拦住了,若是长此以往,只有两万人的宋军耗都会被四十万金军耗死。就在此时,虞允文再出奇策,他接纳了一批从光州逃到采石的宋兵,给他们战旗和军鼓,伪造宋军有大批援军的情形。
拿不下小小的采石,亲政的金主完颜亮觉得脸上无果,他暴跳如雷,甚至给手下下达死命令: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完颜亮当然不愿意毫无建树就退兵,因为这次出兵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金国内部都十分不满再兴刀兵,“民不堪命,盗贼蜂起”,而完颜亮的弟弟完颜雍也借机称帝,甚至比完颜亮更加“众望所归”。
完颜亮死在了兵变之中,南宋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但作为最大功臣的虞允文却备受挫折。宋孝宗即位后,宋廷满是弃土求和的大臣们,虞允文饱受排挤,但哪怕是交还印绶,乞请致仕,虞允文依然坚定主战,力反割地。
三、君臣相知,筹划北伐
宋孝宗一直存有北伐复兴之志,他一上位就在主战派大臣的支持下发起隆兴北伐,却草草收场,顶不住求和派的压力,他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过宋孝宗对虞允文抱有很高的期待,在其出任四川宣抚使时,宋孝宗与他约定二人在东西两地同时起兵,会师河南。
回到家乡后,虞允文开始大力改革,以整饬军政为急务,两年时间,蜀地军政一新。乾道五年(1169),虞允文回到中枢任相,大力提拔贤良之士,并积极与宋孝宗谋划北伐。然而虞允文这个宰相也当得不是很愉快,多次和宋孝宗起争执,以至于虞允文乞求离朝,再镇四川。
乾道八年(1172),虞允文外放,宋孝宗不仅给他把头衔拉满,“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还亲自为他酌酒、赋诗,赐家庙祭器。当然了,宋孝宗北伐之心不减,希望能够与虞允文共同出兵,“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
“丙午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宋孝宗可以说是南宋皇帝中最坚定想要北伐金国光复实地的了,但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只能依靠虞允文了。同样的,虞允文也没有回应宋孝宗的这份期望,宋孝宗下密诏催促虞允文出兵未果后,以为虞允文也变心了,心中颇为衔恨。
是虞允文自甘堕落,不愿北伐了吗?当然不是,而是身体的原因已经不能支撑虞允文再身先士卒了,在二度出镇四川前,虞允文就曾因为病重推荐大臣梁克家为宰相,淳熙元年(1174),虞允文因积劳成疾,病逝四川,南宋北伐功业就此被耽搁。
虞允文死后,宋廷再也没有出现像虞允文那样名声卓著、坚决主战的重臣,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大规模阅军,在看到宋军皆是年少健壮之人又军纪严明时,他不经感慨道:“虞相行拣汰之法,今方见成效。只如采石一事,亦自奇绝”。然而宋孝宗也在一次次打击下不再奋起,已经没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允文不避死亡之责,临机制变,遂破敌兵、安社稷”,采石之战的胜利,扭转了宋弱金强的局面,不仅直接导致金主完颜亮身死,使得南宋转危为安,而且为后来宋孝宗的北伐提供助力,虞允文的功绩怎么夸赞都不过分。然而天不怜人,一心北伐也有皇帝鼎力支持的虞允文却没能逃过生老病死,不到两年就卒于任上,成为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