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鹊桥仙》作者秦观红颜无数,歌女为他当尼姑,可他却惨死异乡

《鹊桥仙》作者秦观红颜无数,歌女为他当尼姑,可他却惨死异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令官 访问量:4509 更新时间:2024/1/19 4:42:57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从古至今,这个最富有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总是被数之不尽的华丽辞藻所包围——有情人成双成对,在迢迢河汉之下眺望牛郎织女星,从小听到大的鹊桥相会的故事总也听不够。

在浩瀚的歌颂七夕的诗词中,总要提到流传千古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成为多少有情人对天发誓时挂在嘴边的甜蜜示爱。

而《鹊桥仙》的作者秦观,也实在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从“自在飞花轻似梦”到“飞红万点愁如海”,再到“流不尽,许多愁”,他的诗词中总是流淌着淡淡的忧郁和哀愁,像是丝丝绵绵的薄雾,将他笼罩其中。

苏门四学士,古之伤心人,婉约派词人,彪形大汉,万千少女的偶像——你想用哪个标签,去定义秦观呢?

一、科举屡屡失意,师从苏轼声名大噪

秦观出身并不算高,父亲仅仅是个小官,但因为曾在太学读过书,虽算不上饱览群书,却也有一些学问,在父亲的引领下,少时的秦观便聪慧过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自幼便展现了良好的文学素养。

可惜,秦观十五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倒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少年秦观的身上,曾经纵游山水的放荡少年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秦观和当时的许多学子一样选择了科举入仕这条道路。可惜,秦观的入仕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他意气风发,豪情满满,自信一定可以一举夺冠金榜题名,奈何他将榜单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

骄傲的少年第一次遭遇此种打击,郁郁寡欢,回家后便和朋友们断绝了一切交往,全心全意准备第二次科举考试。

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重整旗鼓,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依旧名落孙山,按说秦观年少时便能一目十行,也比同龄人学得快学得好,怎么会次次落第呢?

秦观在后来的《精骑集》中反省到,自己自认为头脑聪明,记忆力也不错,即使是偷懒也一定会优于同龄人,因此骄傲自负,静不下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自然是学不好的。

痛定思痛后,他放下小聪明,认真读书,不再仰仗自己引以为傲的记忆力,将知识点都整理成册,每日苦读。

年过三十的秦观也褪去了少年的骄矜和自负,他意识到靠死命读书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有前辈推荐赏识,这样才有入仕的捷径——他萌生了拜文学泰斗苏东坡为师的念头。此时的苏东坡早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家,而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第秀才,连见苏东坡一面都难,谈何拜师呢?

万幸,苏东坡的至交好友孙觉和李常是秦家的老相识。秦观先请李常写了一封引荐信,又在扬州一座大寺里模仿苏东坡的字迹,洋洋洒洒挥毫题词。

等到孙觉和苏东坡到扬州游玩时,孙觉将苏东坡引至墙壁前,苏东坡看到题字十分诧异,因为他并没有来过此处,孙觉借机呈上秦观的作品,苏东坡恍然大悟:“向书壁者,岂此郎也!”

这一招十分高明,秦观揣着李常的引荐信和得意之作《黄楼赋》,去拜见偶像苏东坡。

苏东坡对他大为赏识,赞叹他有“屈(原)宋(玉)才也”,当即收他为徒,那一天的拜师仪式在徐州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秦观声名鹊起,一路高歌猛进,不仅结识了一众名士,还得到了苏东坡王安石等人的举荐,在1085年一举高中进士。

空有才华却难遇伯乐,与其做在马厩中怀才不遇的千里马,不如主动出击,积极展示,明珠终不会蒙尘。秦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要低调,却也不可没有限度地低调。

与其等待被发掘,不如自己去争取。

拜苏东坡为师,既是秦观的机遇,也是秦观的劫数,他的一生从此跟随苏东坡而浮沉。

二、仕途一波三折,一贬再贬命途多舛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

可是师从苏东坡,却也并没有给他带来荣华富贵。

1087年,在恩师苏轼的推荐下,他出任太学博士,后又参与编撰了《神宗实录》,一时之间风光无二。然而,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进,朝野之中迅速分为两党,并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苏轼遭到贬斥,作为他最得意的弟子秦观也受到牵连,一贬再贬。

1088年,秦观任蔡州教授,作《水龙吟》,其中的一句“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被政敌抓住把柄,“高高在上,岂可以此渎上苍!”——一首赠妓的艳词,也能成为党争的工具。

1092年,秦观难得有了一个升迁的机会,奈何仅仅两个月,他便以“不检之罪”遭到弹劾,再次被贬。

接连不断的遭遇,将秦观眼里最后的光亮也抹杀殆尽,他将字改为“少游”,此时的秦观已经厌恶了官场的黑暗和政敌的逼迫,只想归隐山林,游山玩水。

这样的愿望竟也成了奢望,1094年,因为反对奸相章惇篡改新法,他被贬为杭州通判,在杭州,为了排解心中烦闷,他时常去佛寺抄写佛经,而这也被政敌抓住把柄,说他“枉写佛书”,秦观因此再次获罪,被迁移至湖南郴州。

在郴州,遥望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他写下了著名了“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如此坎坷的人生际遇,无怪乎秦观的诗词中总是流淌着哀愁和忧郁,流不尽的全是愁怨啊!

然而这还远远没有结束,1099年,年事已高的秦观被贬到雷州,和恩师苏轼隔海相望,此时的秦观已是绝望至极,自感大限将至,他自作挽词: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奇祸一朝作,飘零至於斯。

1100年,宋徽宗继位,天下大赦,苏轼和秦观这对师徒得以相见——久别重逢,物是人非,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人生际遇悲喜无常,然而苏轼和秦观都像是无根的浮萍,他们的人生从踏入仕途那一刻起,便由不得自己做主。

秦观接到诏书,放还衢州,行至滕州光化亭,秦观中暑倒地,等家人寻水来时,他看着面前的一捧清水,哈哈大笑后撒手人寰,此时年仅五十二岁。

知天命之年撒手人寰,是觉得人生太苦,不愿再苦了吗?

苏轼得知得意门生竟然先自己而去,悲痛不已,失声痛哭,重病在床的他“两日为之食不下”,亲自将“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在扇面上,哀叹道:“哀哉,痛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秦观的一生,总是跟随苏东坡的贬斥而辗转浮沉,而他对待恩师的态度却始终如一,这对亦师亦友的知己好友,共患难同进退,始终坚持本心,坚持自己的主张,尽管到最后客死异乡一无所有,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三、多愁才子留情,多位红颜为他痴情

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总是被坊间津津乐道,秦观也不例外,虽然他的仕途坎坷,但是秦观的才华引得众多痴情女子为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也因此,秦观流传后世的400余首诗词中,有四分之一都与爱情有关,主人公也大多都是歌女,钱钟书评他的诗是“公然私运的爱情”。

说他风流,他对每一段感情都付出了真感情,说他长情,他又与太多女子有露水情缘。

他就像是多情的蝴蝶,辗转流连于每一支姹紫嫣红的花朵之上。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苏小妹三难秦少游》,其实是杜撰的爱情故事,其一:苏轼只有三个姐姐,没有妹妹;其二:秦观在19岁便娶了富商的女儿徐文美,鉴于当时秦观生活贫苦,这段婚姻也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秦观路过绍兴时曾赴太尉宴,席间,他与一位歌姬眉目传情,有名的《满庭芳》便在此时写就,“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画面哀婉绮丽,暮霭沉沉,秦观也因此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后来,秦观又遇到了歌女巧玉,两人相恋多时,巧玉便想向秦观讨一个名分——纳一个风尘女子为妾,实在是为人所不齿。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秦观不能许下承诺,只得以一首《鹊桥仙》相赠,其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世人只知这两句的缠绵悱恻,又怎知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可奈何”。

再后来,秦观又与母亲的侍女边朝华相爱,45岁的秦观还将19岁的边朝华纳为妾室。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后又被贬,边朝华一路相随,叩首痛哭,直到深知两人再无可能后,边朝华削发为尼,遁入佛门。

他总是将自己的人生感慨融合在那些凄迷朦胧的婉约诗篇中,也正是因为他的婉约词传唱度太高,以至于后世都忽略了他的诗文造诣。“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秦观的策论紧扣事实,有理有据,结构严谨,章法自然,自成一家。

结语

秦观,实在是一个被低估的全才啊。

回顾秦观的一生,他是多情的浪子,也是浮沉的扁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是中年失意的老骥,也难免他的诗词中总有太多的哀愁,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怨恨,从少时丧父,到接连落第,再到一贬再贬,最后客死异乡。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也许,这就叫“文章憎命达”吧。#七夕#

标签: 秦观

更多文章

  • 秦观的一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心中的凄苦和哀怨!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秦观

    秦观一生仕途坎坷,流窜无终日,三十七岁才中进士。绍圣元年又因新旧党之争,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一职,后贬郴州,编管横州,又贬雷州,越贬越远,孤身处于南荒之地倍思故乡,却又归乡无期,心中的苦闷只得借词来抒发。《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 范仲淹,欧阳修三起三落,秦观为何一贬到底?成败之于苏轼!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秦观

    北宋一朝,因遵循“不杀言事大臣”的祖训。尽管很多文官大臣都因言获罪被贬谪,但朝政局面改变后,都能官复原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都几起几落,为何秦观被一贬到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观的科举及官运之路。秦观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临场发挥总是不好。他30岁才入京考试,他去考场之时,意气风发,信心十足

  • 秦观最经典的一首词,写出了人间最美好的爱情模样!

    历史人物编辑:佴仙媛标签:秦观

    词一开始的“纤云弄巧”,就描述了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就如同那变幻莫测的云彩,有着千变万化、优美巧妙的图案。“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遗憾的是织女却不能和自己心爱的牛郎长厢厮守。夜空中闪烁的流星仿佛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今夜的银河也只能一人悄悄渡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对于牛郎织

  • 秦观的压轴之作,意境悠闲,色调轻浅,内含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秦观

    这是秦观小令的压轴之作,也是宋词中的名篇。秦观词以其凄婉慰藉、清丽婉约的特点被赞为“词家正音”“词中上品”。此词可谓将词体的特色诠释得淋漓尽致。《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宋代: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全词借景抒情,营造了一个

  • 秦观词中的异类,写出烂漫的春光,读来令人欢畅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秦观

    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秦观作为婉约派一带词宗,更是个中高手,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在秦观的词作中,有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在他的作品中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行香子·树绕村庄宋代:秦观

  • 秦观的一首词,于清丽淡雅中,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秦观

    元好问评价秦观的诗为“女郎诗”,冯煦在《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把秦观和晏几道并称为“古之伤心人也”。纵观《淮海集》,虽不能将秦观词的风格仅仅标为婉约,但“伤心”之感却时时行诸纸面,其真挚读来常常使人动情。绍圣元年春,因受其老师苏轼之牵连,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在即将离开这个生活了五年的京城时,触景生情,

  • 秦观的一首《如梦令》,短小而精练,寄情于景,真切感人!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秦观

    古代士人之仕途难免遭受波折,面对打击,心胸开阔之人或能旷达,但有时也是故作潇洒,内心还是无奈;而多愁善感之人,明说暗示,皆是凄凉落寞。郴州,于秦观来说,就和柳州于柳宗元一样,是此生的一个梦魇,搅得他们做不了美梦。考其平生,这首《如梦令》当是作于绍圣三年自处州贬至郴州的途中旅舍。《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 秦观的一首怀古词,抒发词人思乡之情,内含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秦观

    《望海潮·洛阳怀古》宋代:秦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这是一首伤春

  • 秦观只是乌台诗案的“从犯”,为何先于“主犯”苏东坡去世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秦观

    北宋词坛,高手辈出,我首推苏轼和秦观,两人是师徒关系,同升而并黜,经历了相同的遭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是豪放派的豁达开朗,而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抒发的多为婉约派的沉郁忧伤。所谓文如其人,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观又铸就了不同的人生。苏轼比秦观大了

  • 秦观的一首词,诉说相思之情,声情并茂,堪称佳作!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秦观

    这是秦观写闺怨的名作,清代词学研究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不经人力,自然合拍。《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宋代:秦观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上阙以黄莺细碎的叫声将读者带入女子香闺。每次醒来,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