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川一战,宋军惨败,范仲淹其实没什么责任,可因为受人诬陷,也就与韩琦一起受到了处分。后来,宋军连连败在西夏手里,损失惨重,宋仁宗又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韩、范二人重新上任之后,同心协力,加强防守,使宋夏边境安定了一阵子,尤其范仲淹指挥得力,屡屡挫败夏军,声名传得更响了。
宋仁宗觉得范仲淹确实是个人才,就于1043年把他调到身边,封为参知政事,不仅让范仲淹掌管国家大事,并且要他提出一套治国的方案。原来,宋王朝由于内政腐败,加上与辽朝和西夏连年征战,消耗太大,还须付出大量赔款,因此国库空虚,入不敷出,财政极为困难。宋仁宗想依靠范仲淹来扭转朝政的困难局面。
范仲淹不觉有些犹豫起来。虽说他对朝政的弊端了解得很透,早就有了改革设想。但是,他知道,改革谈何容易,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范仲淹想起了自己前几年所经历的一次遭遇。那还是在第一次去陕西抗击西夏之前,当时范仲淹在朝廷里担任谏官。
宰相吕夷简利用职权,把自己的一些狐朋狗友安排到各个地方去做官。对于这种徇私情、害国政的做法,范仲淹非常气愤,就大胆向宋仁宗做了揭发。吕夷简恼羞成怒,反咬一口,诬告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昏庸的宋仁宗宠信吕夷简,就把范仲淹贬谪出朝了。
想起这件事,范仲淹就心寒。提个意见就遭贬,那改革还得了吗?可是,宋仁宗却再三催促他,要他尽快拿出措施。范仲淹是个正直的人,不忍心看着朝政就这么腐败、混乱下去。于是排除担忧,横下心来,拟出一个改革方案呈交给宋仁宗。
宋仁宗接过方案,认真地看起来,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写着一条条的改革措施:一、必须定期考核官吏,按各人的政绩决定提拔还是降职;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富弼在旁边看着范仲淹勾来勾去,已勾掉了不少人,有些不安,就半劝半玩笑地说:“范公,你这大笔一勾倒是容易,可要害得一家子哭鼻子了。”范仲淹放下笔严肃地说:“要是一家子不哭,可要害得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富弼听了范仲淹的话,既佩服又感动。是啊,要是让那些无耻小人去视察,怎么能反映下面的真实情况呢?那将会有多少人家因此受害吃苦啊!
范仲淹刚走,他所推行的新政就让宋仁宗下令全部废止了,前后才不过一年多时间。范仲淹因为改革,得罪了权贵,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反而遭贬斥受打击,一生历尽坎坷,很不得志。但是他却并不消沉,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来对待所面临的一切。著名散文《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那种可贵精神的真实写照。
就在范仲淹遭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州)之后不久,他的一位在岳州(今湖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把当地的名胜岳阳楼修葺一番之后,请范仲淹写篇文章以做纪念。
范仲淹打开老朋友送来的有关岳阳楼的材料,似乎面对浩渺的洞庭湖水,不禁浮想联翩。他回顾古往今来的世事沧桑,联想到自己和朋友的坎坷经历,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千古佳作。文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展示了范仲淹那忧国忧民的崇高胸怀和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教育和鼓舞了后代千千万万的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