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范仲淹配不上文正的谥号?范仲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有人说,范仲淹配不上文正的谥号?范仲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 访问量:2346 更新时间:2024/1/17 11:24:49

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大家往往第一反应,都是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很多熟悉宋朝历史的朋友,更会知道,范仲淹在北宋的历史上,地位到底有多高。

不过近年来,网上却有很多文章,对范仲淹持贬低态度,认为范仲淹的成绩其实也不过如此,根本就配不上后世那么高的评价。

对于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我们暂且不做评论。在评价范仲淹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到底都做过哪些事情?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公元989年,范仲淹生于江苏徐州,当时正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此时的宋朝,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中原地区,但是还经常和北方的辽国打仗,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在演义小说里面,这段历史的主角是杨家将。而杨家将里面的那位老令公杨继业,在正史上的原型,大概就是在范仲淹出生三年之前,在边疆战死的。

总之,范仲淹出生的时候,宋朝虽然边境依然偶有战事,但总得来说,内部其实还算太平。尤其是在范仲淹出生的徐州这边,更是开始逐渐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百姓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照理来说,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范仲淹,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童年生活应该也不算太差。但遗憾的是,就在范仲淹刚刚出生一年多以后,他的父亲忽然去世了。

说起来,范仲淹他们家,也算是世代簪缨了。范仲淹的祖先,曾经在唐朝的时候做过宰相。后来一直到范仲淹他爹这一代,范家都是世代为官。照理来说,这样的家族,就算是当家的男主人忽然去世,总该留下一些家产才对。可范家偏偏是难得的清官世家,祖上一辈辈就没出过贪官,所以家里世代都比较清贫。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范家老爹去世,范家瞬间就支撑不住了。后来,范仲淹他妈实在是养不起年幼的范仲淹,只能改嫁他人,这才给范仲淹留下了一口饭吃。而范仲淹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也不得不暂时改名换姓,随了养父的姓氏,改名叫朱说。

虽然童年和少年时代,过得极为清贫。但范仲淹却继承了范家的优良传统,刻苦读书。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为了读书,曾经搬到寺庙当中居住,每天只煮一锅粥做口粮,日子过得无比清贫。

但是,即便穷到这个地步,范仲淹依然坚持刻苦读书,完成了寒门学子的华丽逆转。公元1015年,已经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这个名字,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此后,范仲淹顺利入仕,虽然起步只是一个掌管刑狱的九品小官,但却一直兢兢业业,政绩奇佳。

所以,两年之后,范仲淹因为政绩突出,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由九品升至七品。类比现代的话,大概相当于是一个正处级干部。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前途一片大好的范仲淹,改回了自己的姓氏,认祖归宗,正式开始以范仲淹这个名号闯荡江湖。

做了四年推官之后,范仲淹升任盐仓监;又过了四年之后,升任兴化县令。担任县令之后,因为母亲去世,范仲淹不得不回家守孝。但回家守孝期间,范仲淹其实依然没闲着,偶尔还会去书院给学子们讲课。

另外,在这几年当中,范仲淹深刻思考了当时北朝一朝的时事痹症。此时的宋朝,已经是宋太宗的孙子宋仁宗在位期间了。因为宋仁宗即位时比较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太后刘娥手里。当时宋辽之间的战争,已经近乎彻底消泯,边境再也没有大的战争。但同时,北宋内部却开始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后来拖垮北宋的冗兵、冗官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

针对这些问题,范仲淹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将这些问题一一指了出来,而且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了指正。

当这篇万言书被递上去之后,范仲淹瞬间就赢得了当时北宋高层的青睐。

要知道,北宋那会儿和现代其实没什么区别。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会喷的人可能很多,但可以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的罗列出来,并且一一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人就很少了!

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管放在哪一个朝代,都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所以,在这之后,范仲淹开始逐渐进入北宋高层的视线。等到范仲淹守孝期满之后,直接就被调到了京城,进入皇家图书馆,负责校对图书。这个工作,看起来似乎没有主政一方的官员那么显赫。

但实际上,以北宋当时的官场潜规则来说,只有担任过这种官职的官员,未来才有机会在中枢身居高位。所以当时范仲淹得到的这个任命,其实更像是一种培养形式的职位。

而范仲淹入京之后,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纯良本性,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敢于直言进谏。总之,古代官员应有的良好品质,基本上都能在范仲淹身上找到。而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或者官员私底下的不法勾当,范仲淹却是一件都没做过。

这样的范仲淹,和后世明朝末期的那些所谓‘清流’官员,是截然不同的。明朝的清流官员,向来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嘴上说得很好听,但背地里干的却是另一套。范仲淹不一样,范仲淹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管是说的还是做的,都称得上是古代官员的典范。

这样一个好官,而且还对皇帝忠心耿耿,这对任何一位皇帝来说,绝对都是梦寐以求的下属。尤其是对于当时刚刚成年的宋仁宗来说,宋仁宗虽然年轻,却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如此一来,宋仁宗自然愿意重用范仲淹,一段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也就逐渐成型了。

此后的十年当中,范仲淹在官场上起起伏伏,虽然多次因为直言上书,而遭到贬黜,但却一直在皇帝心里,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在这十年当中,范仲淹一直都是那种为民请命的好官,只要看到有不对的地方,就一定会为民请命,从不顾忌自己的仕途。这样的官员,在仕途上注定会不太顺利,但在百姓心中,却注定会占据相当重的分量。

等到十年之后,此时的范仲淹,官职已经逐渐步入北宋高层。而且,经过这十年的历练之后,范仲淹的政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的范仲淹,所欠缺的,其实只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而已。

十年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1038年,西北的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政权。在此之前,李元昊率领的党项族,虽然相对独立,但一直对北宋称臣。而随着李元昊称帝,西夏这个政权,也彻底脱离了北宋的控制,这是北宋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的。

于是,在李元昊称帝之后,北宋火速派出大军,前往西北作战,打算一战灭掉西夏。但遗憾的是,西夏虽然刚刚开国,战斗力却是极为彪悍。最终,北宋军队非但没能灭了西夏,反倒是在三川口一战当中,吃了大败仗,直接导致北宋的西北边关告急。

危机关头,范仲淹被火速提拔,调到了西北边境,负责组织当地军务。范仲淹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在军务上竟然也很有能力。到了西北之后,范仲淹很快就重新组织了防线,没有让西夏占领更多的地盘。

另外,范仲淹坐镇西北期间,还发掘提拔了一大堆有能力的将领。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狄青,就是范仲淹在这时候提拔起来的。而范仲淹提拔的这批将领,后来更是成了北宋的中坚力量,直接左右了北宋军界数十年之久。

当然,出身文官的范仲淹,军事才能确实是相对有限的。做完这些之后,虽然北宋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范仲淹仍是没能及时组织进攻,彻底灭掉西夏。不过,这也怪不得范仲淹,毕竟当时北宋重文轻武,从皇帝到下面的文官,就没谁真的会打仗,包括范仲淹也是如此,而武将也无法真正左右局势。

所以,范仲淹坐镇西北期间,虽然北宋组织起一道强大的防线,防御确实是绰绰有余。但后来几次进攻西夏,却又都大败而回。所以最后没法子,北宋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承认了西夏的独立。

在西北边境坐镇的三年时间里,范仲淹可以说是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在他的严防死守下,北宋虽然进攻不足,但却可以轻松挡住李元昊的进攻。再之后,因为辽国也开始进攻西夏,西夏为了保全自己,避免被夹击的局面,只能再次向北宋称臣。但同时,西夏的独立性,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对于向来以军事孱弱著称的北宋而言,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而这个局面,也可以说是范仲淹一手缔造出来的。所以,随着西北战事逐渐放缓,范仲淹被调回了京城,升任枢密副使。类比现代的话,大概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

这一年,范仲淹55岁。

回到京城之后,没过多久,范仲淹便再次被提拔,升任参知政事。所谓参知政事,大致就是北宋的宰相。此时的范仲淹,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而范仲淹掌权之后,依然没有任何松懈,马上就针对当时宋朝存在的诸多弊政,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后世史称‘庆历新政’。

这场改革,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仅仅推行了一年多以后,就被废止了。后来,宋仁宗为了给反对派一个交代,还不得不将范仲淹调离京城,去地方上任职。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京城,一直都在地方上做他的封疆大吏,足迹遍及邓州、杭州、青州等地。在职期间,范仲淹依然不改自己的清廉本色,一心一意为民办事,从来不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甚至就连范仲淹自己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工资,也被范仲淹捐了出来,作为范家的家族基金,鼓励后世范家子孙学习上进。

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范仲淹已经是名满天下,却仍是没有任何变化。为官数十载,历经了无数风雨之后,范仲淹却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贪不占。这样的品性,实在是极为难得。

六年之后,公元1052年年中,范仲淹在上任途中,去世于徐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范仲淹依然在努力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成了后世无数文官的榜样。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

看过了范仲淹真实的一生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最开始的问题:这样的范仲淹,到底能不能配得上文正这个谥号呢?

在中国古代,文正基本上就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谥号了。当然,在文正之上,其实还有一个单谥‘文’字的说法。不过一般而言,古代一个字的谥号,都是给皇帝准备的,大臣们最多只能得两字的谥号。而单谥一个文字的大臣,北宋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的王安石

不过,相比范仲淹,王安石得到这个谥号,不光是因为其个人的原因,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真要轮起来的话,王安石其实和范仲淹是一个级别。而北宋的文臣里面,有资格以文正为谥号的,也就只有八个人而已。

总之,在北宋的文官体系当中,抛除王安石这种异类,文正基本上就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称号了。

那么,范仲淹的一生,能否当得起这个谥号呢?

有些反对的人认为,范仲淹一生虽然确实有很多功劳,但成就其实相对有限。在军事上,范仲淹最多只能防守,而无法平定西夏;在政治上,虽然主持了庆历新政,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虽然也有治水灾、修海堰、赈济灾民、兴办教育之类的成绩。但有这类成绩的人,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两个,同时代的也有很多。

至于说范仲淹提拔上来一大堆的军事人才,比如狄青等人,确实后来对北宋的国防建设,有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但这个成绩,能否完全算在范仲淹的头上,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如果不是当时在位的宋仁宗,确实也算是一个英明的皇帝。那就算范仲淹再怎么提拔,最后恐怕仍是无济于事。

所以,要是这样算下来,范仲淹似乎也不过如此,一生的成绩似乎也就只是一般般,甚至可以说是文不成无不就。从这个角度来说,范仲淹确实当不起文正这个美谥。

这也是绝大多数质疑者,最大的一个理由。大家从未质疑过范仲淹的人品或者能力,大家只是觉得,范仲淹的成绩确实相对有限。

但同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范仲淹的这些成绩呢?

范仲淹的一生,确实没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既没能扫平西夏,也没能彻底解决北宋的‘三冗’问题。至于其他方面,范仲淹确实做得不错,但似乎也称不上是当世无双。

但问题是,能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同时把这些事情做好,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范仲淹是典型的文官出身,却能带兵打仗,而且能正面挡住西夏的进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北宋大环境重文轻武的局面下,范仲淹还能做出这个成绩,已经算是奇迹了。至于说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不是范仲淹个人的失败,而是那个时代的失败。

作为一个官员,或者说作为一个臣子,范仲淹出身寒门,从小却勤学苦读,立志报效国家。长大之后,顺利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之后,又不改初心,甘守清贫。在国家危难之际,范仲淹作为一个文臣,却能挺身而出,解决国家的西北边患问题。到了晚年,范仲淹更是高风亮节,尽全力为国家办事,为百姓谋福利……

这样一个官员,在古代那种社会环境下,几乎已经是极致了。他的一生,或许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完美的程度了。

毫无疑问,范仲淹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就算是熟知范仲淹故事的现代人,穿越回当时那个年代,也不可能比范仲淹做的更好了。

既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这样的范仲淹,自然是当得起‘文正’这个谥号的。

至于说那些遗憾,那些没能达成的目标,那恐怕就真的怨不得范仲淹,而是要怪北宋特殊的历史环境了。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范仲淹》:范仲淹的出将入相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郭宝平 / 凤凰出版社 / 2022-7-1文丨云海一介寒儒,苦学成才;身在卑位,心怀天下;几经浮沉,出将入相;主持新政,风波迭起。这就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贤臣范仲淹。作家郭宝平在通读范仲淹全集的基础上,在历史小说《范仲淹》一书中,“依托历史写小说,以文学笔法写

  • 进击的萧燕燕:世人只看到我的风光,有谁知道孤儿寡母打拼的辛酸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萧燕燕

    一提到承天太后萧燕燕,大家都觉得她是契丹辽国最厉害的皇太后,做事果断,雷厉风行,是个霸气十足的女强人。岂不知,在这位凤霸九天的女强人所属的万丈荣光下,不只是风光,还有无尽的心酸。有谁知道年轻的太后萧燕燕对着两位顾命大臣哭泣?又有谁知道萧燕燕还把两个年幼的小女儿嫁给重臣之子、只为了给儿子寻求支持助力?

  • 《燕云台》明扆下线,身体不好依旧和萧燕燕生了3个儿子3个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涛标签:萧燕燕

    由唐嫣、窦骁、经超主演的《燕云台》正在热播,明扆抓住一次机会便登上皇位,他在位14年,确实如他的名字“耶律贤”一样是位贤主,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为后来圣宗时的全盛奠定了基础,重用耶律贤适、耶律休哥、韩德让等贤臣良将,虚心纳谏求治,使辽朝重新走向强盛。虽然明扆确实在萧燕燕和韩德让之间插了一杠子

  • 秦晋国妃:萧燕燕外孙女,一生三嫁,开沙龙、论古今的契丹女豪杰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两张脸标签:萧燕燕

    电视剧《锦心似玉》中女主角罗十一娘,在嫡姐罗元娘病逝后,嫁给姐夫徐令宜当填房,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终于获得徐家人的认可,彻底取代嫡姐的地位,成为徐家的当家主母。像罗十一娘这种姐姐去世、妹妹继续嫁过去的婚姻形式,在封建社会很流行,多半是为了保证双方姻亲的稳固性和长远性、以及亡者子女私产的安全而为之。但

  • 《燕云台》萧燕燕怀第三胎,才说出大儿子和大女儿名字,土的掉渣

    历史人物编辑:大耳朵的猫咪标签:萧燕燕

    燕云台:萧燕燕和耶律贤成婚后开始恋爱,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出生,前两个孩子的年龄相仿,第三个孩子隔了很多年才怀上,都想着耶律贤的身体差,可能都不会活太久,但没想到活了十几年,还有了好几个孩子,燕燕怀第三胎的时候,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经长大了。燕燕怀着第三个孩子三个月的时候,大儿子有十二岁左

  • 《燕云台》喜隐和留礼寿中箭身亡,二姐痛斥萧燕燕,大姐却和稀泥

    历史人物编辑:视听新感觉标签:萧燕燕

    萧家三姐妹还没出嫁的时候相亲相爱,她们出嫁以后就变得不同了,三姐妹分嫁三支皇室注定会展开博弈。二姐乌骨里是一个恋爱脑,喜隐娶她完全是为了她身后的萧家,喜隐是一个很有野心的男人,二姐嫁给他后一生注定不会平凡。萧燕燕成为皇后,二姐就很嫉妒她,二姐虽然是嫉妒萧燕燕但绝对不会伤害萧燕燕。喜隐为了达到目的陷害

  • 《燕云台》萧燕燕被打伤脸,暂停看清她疼的表情,原谅我笑出声

    历史人物编辑:敢试生活记标签:萧燕燕

    唐嫣主演的《燕云台》近两天正在热播,也受到了不少的热议,不管是女主的人设,还是唐嫣的演技和身材,都是网友们讨论的话题,虽然有说不好看的,也有说要弃剧的,但还是有不少观众是欣赏这部剧的风格的,有不少的剧情的瞬间,都带给观众很多的欢乐和惊吓。萧燕燕和韩德让在美丽的草原上约会的时候,燕燕最开始的追求者,也

  • 《燕云台》原著:乌骨里毒害萧燕燕,拎不清和嫉妒之心害了她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诗趁时尚标签:萧燕燕

    #电视剧燕云台#电视剧《燕云台》正在火热上映中,剧情进入高潮,权谋与宫斗,萧家三姐妹反目,乌骨里把耶律喜隐父子的死全怪在萧燕燕头上,下毒谋害不成,自饮毒酒身亡。乌骨里死了,胡撵离开上京,萧家三姐妹,从此天涯。曾经上京城最让人羡慕的三姐妹,因为权谋、男人、命运,走向不同的结局。其实萧家三姐妹走到分崩离

  • 为何萧燕燕的儿子平安长大,渤海妃的孩子却早夭,真相令人不忍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能家标签:萧燕燕

    《燕云台》里,有一个长相绝美的女子,她是渤海进献而来的美女,名为玉箫,在耶律贤临终之前与他相遇,从此成了除萧燕燕之外,耶律贤最宠爱的妃子,玉箫深爱耶律贤,在他去世之后,选择了以一杯毒酒殉情,令人感动不已,历史上玉箫的原型,是渤海妃,那么真实的渤海妃,又是什么样的呢,事实上,那个时候渤海国,已经被大辽

  • 《燕云台》明扆临终遇真爱,让萧燕燕照顾玉箫母子,原因很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袁金龙标签:萧燕燕

    电视剧《燕云台》中,耶律贤外出养病,却遇到了让他心动的女子玉箫。迎娶萧燕燕还有他的政治目的,感受着玉箫对他的悉心照顾,耶律贤终于找到了被爱的感觉,还把玉箫偷偷带回宫。耶律贤把玉箫带回了宫中,却不敢跟萧燕燕直说,只能让玉箫扮作宫女,在他身边伺候。耶律贤太小瞧萧燕燕了,身为后宫之主又怎么会看不到玉箫,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