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择端以《清明上河图》隐谏宋徽宗“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下的隐患

张择端以《清明上河图》隐谏宋徽宗“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下的隐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潘阿利 访问量:281 更新时间:2024/1/18 22:24:41

众所周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和《千里江山图》。这些画作,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丰碑,而且是跳动的音符和乐章,记载着和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清明上河图》宽为24.8厘米,长为528.7厘米,以绢本设色和长卷形式展现,生动记录了12世纪时北宋都城东京(今属河南省开封)的繁华景象。在画卷中,除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还有船只、桥梁、城楼、酒肆以及大量的牛、骡、驴和车、轿、哨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整幅图画大气磅礴,恢宏逼真,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经济繁荣之势。根据史料记载测算,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的GDP总量约为266亿美元,占到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3%,人均GDP达到了2280美元。如果您对这些数字没有具体概念的话,我们再举个例子,八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时,清朝的人均GDP仅为600美元,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均GDP也只有1250美元。

作为上承唐朝和五代,下元朝和明朝的朝代,两宋绝对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属于整个华夏文明的璀璨夺目时期。难怪,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国学家陈寅恪曾在《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言中这样表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并且走进《清明上河图》,一起回顾曾经的历史过往。作为中国传世的十大名画之一,它由北宋的宫廷画家张择端所作,属于国宝级的珍贵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二字被很多人误解为清明节期间,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和清明节没有任何的关联,完全是张择端为了奉承宋徽宗赵佶而取的“盛世清明”之意,完全是为了拍马屁的需要;“上河”中的“上”字也不是动词,不是前往河边的意思,而是指都城东京的汴河。

在现今出土的许多北宋墓葬中,经常会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比如犁、耧、耙、镰、钩、锄等。据此不难推断,当时的农耕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工具的增多,必定能大幅增加粮食的产量。

宋朝自从立国以来便高度重视水利和灌溉,修建了大量的堤堰和水坝灌溉农田,比如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和钱塘江堤等。以钱塘江堤为例,它前后被修筑了多次,最终具备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而且保证了周边农田的灌溉。

到了北宋中后期时,随着国家战乱的减少,随着耕种和灌溉技术的更新,农业水平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粮食产量更是大幅增长。宋神宗以后,国家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亿以上,国家的耕地面积也已经达到了七亿亩。

关于这点,《清明上河图》中也进行了真实的诠释,随处可见的酒肆和饭馆,以及城郊的农耕景象,都足以反映出当时的农业状况。而且,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原先种植于北方的麦、粟、黍、豆都开始推广到了福建和广东等地,原先种植于南方的水稻和甘蔗也都推广到了北方地区。

除此以外,北宋的各种经济作物也非常繁多,比如茶叶、水果和棉花的产量也越来越大。这些现象,无疑都极大地繁荣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一切的根源所在,自然为北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才有了繁荣的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

从《清明上河图》不难看出,汴河两岸到处都是茶楼、酒肆、饭馆和妓院等,到处都是熙熙攘攘和接踵而至的客流,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的商业水平。据《东京梦华录》这样记载: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赵匡胤960年通过“陈桥兵变”立国以来,北宋就确立了“重农不抑商”的政策。之后,虽然更换了数代的宋主,但这一政策始终得到了延续,朝廷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从来没有限制过商业。

“宵”是指夜晚,“禁”是指禁止,所以“宵禁制度”就是禁止夜间活动的制度,从唐朝起固定推行,北宋建国之初也被继续沿用。不过,为了大力发展商业,宋太祖赵匡胤下旨放宽了这项禁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从此以后,东京的商人再也不用担心夜间的宵禁限制,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对于严格禁锢百姓思想和行动的封建社会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几乎没有政治地位可言。自战国时期形成“奖耕战、抑商贾”,到西汉时期形成“市井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再到唐朝时期形成“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这些都是对商人的歧视。

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逐渐放松对商人及其后代的限制,提出了“有奇才异行者应试”的政策。因此,商人及其后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借此机会实现身份的转变。

讲完了北宋的商业,再聊一聊它的手工业。先说纺织业,在北宋元祐初年时,全国的丝织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五百万匹左右,而唐朝时最巅峰状态也就七百五十万匹左右,两者差距一目了然。

在中国陶瓷史上,宋代的瓷窑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主要以汝窑、钧窑和定窑为主。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中,大致分布于全国的170个县,仅宋朝就占据了其中的130个县。

除了纺织业和陶瓷业,矿冶业在北宋的手工业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规模的扩大和工艺的进步,涉及到了金、银、铜、铁等。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信州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

面对“重文轻武”的局面,北宋的文化空前繁荣和盛行,由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于是,湖北蕲州蕲水县的一介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提升了刻印书籍的效率,也成就了中国的一项四大发明。

在北宋的交通工具中,畜力是最常用到的一种,比如牛、驴、骡和骆驼都是主要的牲畜。由于国家长期缺马,将有限的马匹基本上全部充作军用和官用,民间的农耕很少出现马。

插一句题外话,我们在观看《水浒传》时,像武松李逵等梁山好汉们经常会在饭馆提到“切二斤牛肉,来一坛好酒”。事实上,这是完全不会发生的事,因为宋朝严禁擅自杀牛,任何酒馆都不会有牛肉出售。据《宋刑统》记载:

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

虽然畜力是北宋最普遍的交通方式,但船运才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从《清明上河图》也不难看出,汴河的码头上络绎不绝的船只,充分展现出了当时交通业的发达。

通过翻阅史料,我们得知当时东京的船运主要依靠四大漕河,分别是汴河、黄河、广济河和惠民河。其中,汴河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它自西流入都城,然后向南汇入淮河,主要负责联通淮南、江浙、湖广和四川等地。据《宋大诏令》记载:

国家建都河汴,仰给江淮,岁漕资粮,溢于汉唐。

除了内河运输,北宋的海外贸易和运输业非常繁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最积极的时期。为此,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将商品输送到了朝鲜、日本、南洋和印度等国,最远还抵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

北宋通过金、银、茶叶、丝绸、药材和瓷器等,通过海外贸易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货物。比如象牙、琥珀、香料、犀角、蕃布、珊瑚、玳瑁、玛瑙、苏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货物首推香料。

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家名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店铺非常显眼,就属于经营进口香料的顶级奢侈品店。由于价格昂贵,这里只针对上层贵族和商贾巨富,其余平头百姓们根本无力问津。

由于北宋坚持“尊儒尚儒”和“重文轻武”,因而对于士族和文人格外优渥,直接造成了他们突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为了吸引这些“优质人群”前来消费,各种各样的酒肆、茶坊,甚至是妓院都开始附庸风雅,培养出了许多色艺双绝的交际花,比如李师师和谢玉英等人。

通过《清明上河图》还能看出,汴河沿岸的娱乐业十分繁荣,比如说书的、唱曲的、弹琴的、杂耍的和算命的等。这些场所和人员,也成为了北宋的一种标志。

综上所述,北宋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用“璀璨夺目”来形容的话并不夸张。但是,在“烈火烹油”和“鲜花着锦”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而张择端也看到了这些隐患。

张择端出生于1085年,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属山东省诸城)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聪明好学,早年间游学汴京后着迷于绘画的学习。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专攻宫廷画,尤其擅长于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和城郭。由于当时的高手甚多,比如王希孟、李唐和赵昌等人都堪称杰出大家,他虽然算不上籍籍无名,但也绝对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北宋中后期虽然政治昏暗不明,但还算是开明纳谏,文人和谏官也喜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上请奏。比如,当年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之时,由于“用力过猛”而导致了多地的民怨,郑侠就绘制一副《流民图》呈递给宋神宗,含蓄表明了变法的弊端。

文史不假个人相信,张择端在绘制《清明上河图》时,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拍马屁,而是为了委婉劝谏。他画中的东京城,事实上只是实情!而非实景!

走进《清明上河图》后,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患和危机,为日后的“靖康之耻”敲响了警钟。

按照北宋的律例,东京城内外应该有120个坊进行拱卫,而每一坊都需要设立望火楼和巡逻兵。可是,在《清明上河图》中虽有一座望火楼,但已经被改造成了休憩的凉亭,而且周围也没有巡逻的士兵。

从图上还能看出,拱卫内城的土墙已经明显衰败,除了墙皮脱落外,墙上已经杂草丛生,原本的防御功能已经大打折扣。而且,城楼上面不见一个士兵放哨,城门前面不见一个士兵盘查行人,真可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除了军事防御的形同虚设,《清明上河图》中还看到了一个隐藏现象。大量的官船和私船都停泊在了码头,原本应该运粮或运兵的官船,上面装的却都是花石纲;原本应该运送普通货物的民间私船,上面装的却都是粮食。

原来,为了满足宋徽宗特殊的癖好,大量官船都被安排去运送花石纲,直接导致了东京城乃至北方地区的粮食短缺。受此影响,一些贪利的商人开始乘虚而入,利用私船渐渐把持住了粮食的运输和交易。

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出现了很多的朝廷官吏,而且个个不紧不慢,个个悠闲自在。例如,在城门口附近的一座衙署外,零散闲坐着几个兵卒,看来是在等候迟迟未到的衙门官员。看来,除了冗官冗员外,北宋的怠政懒政也非常严重。

东京随处都有酒馆,除了平民百姓饮酒外,还有许多的士兵也喝得东倒西歪。在那个强敌环伺的年代,北宋朝廷竟然毫无顾虑和警惕,继续任由军心涣散,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吗?

以上的事例简直举不胜举,比如官员争道、惊马闹市、消防缺失、警卫全无、船桥碰撞、商贾侵街等等。张择端一定是看出了这些隐患,故而利用绘制《清明上河图》的机会向宋徽宗进谏。

精心完成画作后,张择端就把它呈递给了宋徽宗进行御览。他认为,以对方的聪明才智和绘画功底,自己无需多言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不过,张择端显然高估了那位“被政治耽误的艺术家”,赵佶看到《清明上河图》后,只对展现出的繁荣景象而沾沾自喜,完全没有发现画中的社会危机。然后,他得意洋洋地盖上了自己的“双龙小印”后,就又去忙其它文艺工作去了,对于国事继续放任不管。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宋就发生了“靖康之乱”,来自北方的女真族一举攻占了都城东京,还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任皇帝。除此之外,连带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权贵重臣共计3000多人都被掳走,而且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屈辱,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标签: 张择端

更多文章

  • 山东历史人物众多,典故繁多,但张择端使我印象最为深刻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张择端

    山东历史人物众多,典故繁多。例如:孔子、孟子、孙武、王羲之、蒲松龄等等。典故也很多,如:大禹伏龙、梁祝化蝶、欲盖弥彰、八仙过海等。在这浩瀚的历史人物与典故中,使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历史人物张择端。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诸城岔道口村人。他的《清明上河图》流芳百世。笔者就是因张择端在独创界画《清明上河图》,所表

  • 细品张择端,才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精妙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张择端

    讲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不难想到的就是画风的精细,内容的丰富。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泽瑞,单看《清明上河图》我们可能只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但是加上张泽瑞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张泽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翰林待诏,大家肯定纳闷,翰林待诏是什么职位?其实这个职位跟《清明上河

  • 《燕云台》韩德让会变成第2个萧承煦,但永远成不了第二个燕洵

    历史人物编辑:小李谈文化标签:韩德让

    文/小凡娱影导语:《燕云台》韩德让可以变成第二个萧承煦,但永远成不了第二个燕洵由窦骁、唐嫣、经超、佘诗曼等主演的《燕云台》正在热播中,剧中窦骁虽然是男主,但是也是情路坎坷,跟燕燕相遇到一吻定情,好不容易二人定亲,最爱的女人却被自己兄弟给抢走了。然而韩德让会成为第二个萧承煦,却永远成不了第二个燕洵,韩

  • 《燕云台》韩德让终究错付,明扆也不用高兴太早,乌骨里一语中的

    历史人物编辑:吃货小猫崽标签:韩德让

    讲述的是大辽巾帼美女萧燕燕,凭借敢作敢为的性格、深谋远虑的眼界,在韩德让、耶律贤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将大辽推上兴盛之路的故事。在最新的剧情中,随着明扆成为大辽之主,萧燕燕嫁入宫中为皇后,韩德让带伤游历天下,宣告了儿女情长阶段的结束,权谋与宫斗的帷幕已经拉开。昔日关系最亲密的朋友,曾经互相信任的君臣,如

  • 被冤杀的虎古大人:又一个被电视剧黑成狗的良臣,只为美化韩德让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韩德让

    虎古大人和磨鲁古郎君,是《燕云台》里的一对鲁莽父子组合,光从外表形象看,就知道这爷俩是主角打怪升级路上的炮灰,果不其然,随着剧情的推进,当儿子的欺负男主角韩德让,还肖想女主角萧燕燕;当爹的则在朝堂上给男女主使袢子,最终被雄起的主角当堂锤死。看过剧的人都会觉得虎古父子咎由自取死得好,却不知道,这个在朝

  • 《燕云台》萧胡辇结局令人唏嘘,少女时暗恋韩德让,中年为爱癫狂

    历史人物编辑:卡米娱乐标签:韩德让

    #燕云台大结局#《燕云台》在北京卫视播出,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播模式,剧中人物的大结局网友们已经知晓了,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又蠢又坏的喜隐父子下线在意料之中,明扆最后人设崩塌莫名宠幸玉箫并生下皇子药师奴,乌骨里向萧燕燕复仇,继续作死。明扆临死前召集大臣,宣读圣旨立长子文殊奴为帝,摄政皇后萧燕燕晋升为

  • 《燕云台》胡辇结局表白韩德让早有计谋,逃过一死,比燕燕更理智

    历史人物编辑:阿磊美食标签:韩德让

    萧家无论是胡辇还是乌骨里都想做皇后,但她们只是没有萧燕燕的运气和魄力而已,身在权力漩涡的中心,谁不想站在万人之上,只要有人挡路就会格杀勿论。胡辇一开始都没有她的野心,是父亲的话让她明白了一切,自己虽然没有和萧燕燕争夺过后位,但她的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才是最尊贵的那个女人。胡辇一直都很理智,她为了救马奴愿

  • 《燕云台》燕燕晚年,害怕儿子制约不了胡辇,便暗示韩德让送毒药

    历史人物编辑:蒋平标签:韩德让

    萧燕燕一直认为自己能保全大姐,只要杀了马奴让她交出兵权就能留大姐的性命,但萧燕燕太低估胡辇对马奴的爱了。胡辇爱上了年轻有活力的马奴,他的出现让人到中年的胡辇感受了久违的温暖和快乐,他符合胡辇对另一半的一切想象,胡辇也心甘情愿掉进爱情的陷阱。耶律家宗室内的成员害怕胡辇的兵权落入一个马奴手中,所以他们让

  • 《燕云台》:反杀罨撒葛,明扆的胜负手不是韩德让,而是这枚暗棋

    历史人物编辑:小葱拌大豆腐标签:韩德让

    电视剧《燕云台》改编自同名小说,由蒋家骏执导。唐嫣、窦骁、经超、佘诗曼,谭凯、刘奕君等领衔主演,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中。该剧讲述的是,大辽皇后萧燕燕,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年轻的时候摄政朝堂,辅佐身体羸弱的辽景宗明扆,稳固朝堂,循序改革。中年丧夫之后,靠着杀伐决断的手腕,在初恋情人韩德让的帮助下,将大

  • 《燕云台》这3个女人都喜欢韩德让,萧燕燕最霸气,她却爱而不得

    历史人物编辑:世纪轩燃标签:韩德让

    #唐嫣燕云台#文/罗小可作为唐嫣结婚生子复出后的第一部古装剧,整体造型惊艳大气,她这次在剧中饰演的是大女主萧燕燕。窦骁饰演的是男主角韩德让,他英勇聪明,从小和萧燕燕青梅竹马,却在命运的捉弄下彼此错过,最后默默匡扶萧太后成就大业,还跟挚爱携手终成眷属!剧中这3个女人都喜欢韩德让,其中一代传奇太后萧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