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写作背景处于北宋末年,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浓厚的封建意识贯穿其中。
而写作者更是一个借古讽今的人,他虽然把背景放在北宋之末,但是大家还是能从中窥见明代的风土人情,当然也包括明代的思想。
《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多半以男性为主,女性着墨不多,阎婆惜这个角色更算不得主角了,她的出现完全是为宋江上梁山埋下的伏笔。
这个美貌女子一样没有逃过作者的“笔伐”,她与潘金莲、潘巧云一样,成为了“淫荡”的代表人物。
在那个时代,她们的离经叛道是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比如潘金莲那样一个娇俏佳人,配了武大郎那样一个丑陋男子,在传统观念里,潘金莲就应该接受这段婚姻,因为女子嫁人之后就没有其他选择,必须遵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道德标准,不安分的潘金莲就是一个该杀的女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阎婆惜。
在时代的束缚下,潘金莲也好,阎婆惜也罢,她们不能选择自己的未来和婚姻,在《水浒传》中,就连那几个女英雄都是附属品,孙二娘、顾大嫂的形象也是一言难尽,而稍微美貌一点的扈三娘,还被送给了好色的王英。
如果以现代的标准来看,《水浒传》中大多数女性都是不幸的,她们没有主宰自己婚姻的权力,当然也没有批判男权社会的本事。
比如林冲的娘子,在《水浒传》中本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良家妇女,可是因为出门烧香被高衙内看上,至此后她就注定死路一条,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呢?她们就是被歌颂的人吗?也不是,看看她们那些粗鄙的外号就知道了,什么“母大虫”、“母夜叉”、“一丈青”,哪里有一点女人的俏丽之感,而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这种千娇百媚的女子更不为世人所容,她们被冠以“淫荡”的标签。
书中之所以有这些描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封建思想在当时非常盛行,而女性的地位在那时也非常低下。
特别是在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之后,女性的地位开始急转直下,缠小脚、童养媳等等禁锢女性思想的观念层出不穷。
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当然也会反映到书里来,作者写这本书就是把它放置于时代的背景之中。
女性在社会的整个道德压力下变得逆来顺受,在明朝,生完孩子后,男孩子叫做“弄璋之喜”,而女孩子则叫做“弄瓦之喜”,虽然都是“喜”,璋和瓦有着极大的区别,“璋”代表美玉,而“瓦”呢?只不过是一种很原始的纺锤,从生儿育女的称呼之上就能窥见男女之间的差别。
朱程理学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后来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悖。
之后的“三纲五常,夫唱妇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完全把女性地位推向了卑微之地,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之下,可以想见明朝女子的地位是如何低下了。
明朝的贞洁牌坊据历史记载,共有三万六千座,这些牌坊后面到底隐藏着多少女子的血与泪,今天的人们是无从知道的。
当贞洁牌坊成为考核地方政治的手段时,受迫害的一定是底层的女性,为了这种虚无缥缈的名声,她们不得不压抑住情感上的追求,否则就是淫荡,看看《水浒传》中那些被唾骂的女子就明白了,哪怕她们的婚姻有各种问题,她们也只能忍受,要不然被结束了生命依然会被社会所痛骂。
在网络上有人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林黛玉缠小脚吗?《红楼梦》是曹雪芹所著,隐晦了朝代,当然从曹公的描写中依然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文字中大家还是能看出明清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
清代的很多习俗沿袭着明代的东西,比如缠小脚,汉人多半有这个规矩,而满人则是很反对这个规矩的,孝庄太后、慈禧太后都曾经明文反对缠足的风俗,可是架不住民间自发此行为。
在宋代,女性二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曹皇后就是二嫁之人,在宋朝,女性参政的例子不在少数,可是在明朝这种现象是想都不敢想的。
《水浒传》借了北宋的壳子,写的却是明代的风俗,按照《礼仪·丧服·子夏传》规定:“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在整个封建王朝的时间段里,女性的地位都不高,在宋末明初之时更是如此,据相关数据统计,明朝贞节妇女人数为27141人,烈女人数为8688人,远远高于其他朝代。
在那样的大环境之下,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这样的女子必然会是口诛笔伐的对象,在《水浒传》中,她们就是淫荡与恶妇的代表,无论她们有多么可怜,在以英雄为背景的小说里,这些女子就是被唾弃的人。
宋江杀掉阎婆惜后,每一个人都在为他杀人之事打着掩护,朱仝在看到宋江后,还给他提供了几条逃跑的路线,一条是小旋风柴进的庄上,一条是小李广花荣的住处,还有一条是白虎庄孔太公那里。
杀一个女子在这些好汉眼里根本不是事情,杀完跑了就是,县太爷、捕快、各地的英雄好汉们都表示理解。
在这一众人中,就没有一个因为宋江杀人而质问他的,宋江逃跑之后,他用银钱买通了阎婆惜的母亲,又让旁人给张文远洗了脑,一条人命到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阎婆惜可恶吗?她身在底层,有几分姿色,只能依靠取悦男子而生存,她的生活环境颠沛流离,好不容易遇到了宋江,以为可以有个指望,但是宋江的理想不在此处,对阎婆惜多有冷落。
情感长期处于缺失的状态,阎婆惜就把希望寄托在张文远身上,可是张文远又岂是良人呢?
阎婆惜这个人物本身就是悲剧的起源,那个时代不会赋予她幸福的,她的悲剧与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死轻如鸿毛。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