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当了皇帝,天下就是他一个人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在古代,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唐宋以前,皇帝说话办事都要受制于宰相,并不完全自由。
比如宋真宗赵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给宰相“行贿”。怎么回事儿呢?
那是北宋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有一天,宰相王旦接到宋真宗宣召,进宫陪皇帝喝酒。王旦高高兴兴地去了,果然是皇帝摆宴席,请了几个近臣一起吃喝。
一通吃吃喝喝之后,宴会散伙。临走的时候,宋真宗赵恒把王旦单独留下,让内侍捧出来一个酒坛子。赵恒笑眯眯地对王旦说——这个酒是朕珍藏多年的好酒,你拿回去回去和家里人一起享用吧!
王旦千恩万谢,捧了真宗的御赐而去。
回到家里,王旦小心翼翼地打开酒坛子,没有闻到酒香,到被一片光芒晃了眼——哪里有什么好酒,竟然是一坛子耀眼的珍珠!
王旦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皇帝为什么要赐给他这么多珍珠呢?转念一想,一定是皇帝想干什么事儿,需要我支持了!要知道,没有宰相的同意,宋朝皇帝的命令是无法下达的。
过了一段日子,大臣王钦若到王旦府上拜访,一进门就说——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天下太平,文治武功都十分突出。我们应该上奏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大礼,否则,怎么对得住这盛朝圣事。
王旦一听,明白那坛子珍珠的意思了,于是也顺水推舟地说——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
两人会心一笑,就算是形成默契了。
原来,真宗在景德元年签下澶渊之盟后,觉得脸上无光,总想找个机会把面子找回来。就和宠臣王钦若商议,闹点儿啥动静,可以让大家忘掉澶渊之盟的耻辱,显示一下真宗的威武。
议来议去,王钦若突然说——看来,只有去封禅泰山,才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赵恒说——自古以来,需要天降祥瑞,才可以行封禅大礼啊!
王钦若当然很明白,真宗登基以来,天下并没有什么祥瑞的事情出现。
那怎么办呢?王钦若眼珠一转,低声对赵恒说——陛下,没有祥瑞,咱们可以制造祥瑞啊!
赵恒犹豫了一下,最终同意了王钦若的这个办法。
但赵恒又害怕宰相王旦从中阻挠,就先去做王旦的思想工作,于是就有了,皇帝给宰相送礼的奇葩事件。
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赵恒像往常一样早朝。忽然,皇城司官员前来禀报——启禀圣上,今晨,守门士卒发现,皇城左承天门南角挂着一条黄帛,有两丈多长,上面好像还有字。
王旦心想,这应该是王钦若的杰作,看了一眼王钦若,王钦若对他神秘一笑。
赵恒当然心照不宣,赶紧对群臣说——去年啊,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仙对我说,今年正月,会天降大中祥符三篇,这一定是神仙的预示应验了,想必这黄帛就是“大中祥符”吧!
王钦若跪下说——天书降临,还请陛下亲临奉迎!
文武百官们有知道咋回事,也有不知道咋回事的,都纷纷跪拜,顺着王钦若的话,请真宗奉迎天书。
于是,赵恒就带领文武群臣,浩浩荡荡来到了承天门,果然看到那神奇的“天书”在门前飘荡。
赵恒立即命令设坛焚香,自己在坛前三跪九叩,装模作样地取回天书,交给枢密院院长陈尧叟宣读。
陈尧叟打开帛书,果然写着几句谶言——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陈尧叟清清嗓子,大声宣读天书,众大臣又是一通跪拜,山呼万岁。
赵恒跪受天书,随后把天书封藏于金匣之中。
这算是正式拉开一出大戏的帷幕。
然后,赵恒又接连下了八道旨。
在宫里大宴群臣。
派人祭告祖宗天地。
下诏改年号为——大中祥符。
大赦天下。
所有朝廷官员和京城大小官员,全部升职加薪
京城百姓畅饮五天。
赏赐1500名乡绅父老衣服、茶叶等礼物。
命令一批京官,分赴边疆,犒赏戍边将领,掀起一股普天同庆的热潮。
随后,志得意满的赵恒,登上乾元门,观看百姓欢聚喝酒。
当然,这都是为了后面的大戏——泰山封禅大典,做铺垫。
仅仅是皇帝单方面兴奋远远不够,还需要民间意志来捧场。
于是,在当年三月,在王钦若的鼓动之下,各地官员和百姓纷纷上奏、上表、上书,强烈要求真宗封禅泰山。兖州1200名地方代表来到京师,在宫门前上表请愿,接着又有840名进士组团来京城请愿。
压轴的是宰相王旦,那一坛子珍珠不是白拿的。
王旦率领文武百官、军官将校、地方官吏、乡绅族长等,社会各界人士两万多人,在宫门前上表请求真宗封禅泰山。
赵恒这时候倒是沉得住气,比澶渊之盟时可稳重多了。
他一直不急于表态,等到群情激昂,这才把丁谓叫过来商量。丁谓主管财政的,赵恒就问他,国家财政能否负担得起封禅的花费。
丁谓怎么能扫赵恒的兴呢?早就把想好的说辞背给赵恒听,夸口说,目前国库充实,大计有余。举行封禅大礼,没有任何问题!
万事俱备,赵恒十分高兴,于是下旨举行封禅大典。
于是翰林院、王旦、王钦若、丁谓等人都忙活起来,组织文武百官,在宫中演练流程礼仪。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
五月,赵恒派王钦若到泰山做封禅的前期准备工作。
王钦若到了泰山,准备再营造点儿氛围。于是,派人从泰山进京禀报赵恒说——大典在即,祥瑞不断。泰山下面有一眼甘泉突然涌了出来,山上还有真龙出现。
赵恒听了大喜,他又让来人带旨给王钦若说——最近,他又做梦了,又梦见神人告诉他,将再次于泰山降下天书。
王钦若一听,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他立即在泰山醴泉北面的树上,轻车熟路地伪造了一封天降帛书,让人“偶然发现”,取下后,送往京城。
赵恒又在京城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奉迎天书。
王钦若还联合一帮大臣,前前后后一共献上泰山灵芝38000株,继续烘托大戏的氛围。
前面几个月的铺垫,终于,在当年的十月份,赵恒开始封禅大典。
赵恒徒步登上泰山,把赵匡胤、赵光义的牌位都放在祭坛,供奉上“天书”。然后,诵读天书,跪拜祈祷一番。赵恒的这出大戏,表演的还是十分到位的。
在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帝兖面奠献,庆云绕坛,月有黄光。命群臣享五方帝诸神于山下封祀坛,上下传呼万岁,震动山谷。
过后,赵恒在朝觐坛的寿昌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赵恒再次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通通晋升一级,已经退休的官员赏一年俸禄,并赐天下百姓再次大吃大喝三天。
真宗赵恒这场封禅大戏,折腾了半个月,过足了戏瘾才起驾回宫。
封禅泰山,一般都是文治武功十分突出的帝王才敢做的事,宋真宗却借此演戏,粉饰太平,结果成了天大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