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挽救北宋的寇凖,晚年为何落得个没钱下葬的凄凉境地?可怕的人心

挽救北宋的寇凖,晚年为何落得个没钱下葬的凄凉境地?可怕的人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玉兔侃史 访问量:1294 更新时间:2024/1/15 3:18:38

寇凖是否一度挽救了北宋王朝,避免北宋王朝面临的局势更加恶化,其功绩自然是无可辩驳的。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样一位劳苦功高的重臣,最后却落得个连下葬的棺材钱都不够的凄凉境地,官场之险恶看来可见一斑。

在辽兵南下攻宋,宋兵一溃即散的情况下,寇凖力排众议坚持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位新皇帝心存顾虑,左右动摇,一波三折以后终于同意了寇准的请求,北上澶州亲自督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亲自莅临战场极大鼓舞了士气。

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主战派得以用,在寇凖的运作下,主和派的声音被短暂压制下去,但随着辽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主和派的浪潮再度乘机涌来。本就不愿和辽军长久耗下去的宋真宗同意了辽军的和谈,也就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对于北宋王朝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它是北宋王朝主动争取的结果,按照主和派最初的设想本是打算迁都南方,可以料想,如果彼时的宋朝南迁,那么宋朝面临的局势将更加难堪和艰难。最终因为寇凖力求主战的缘故,北宋王朝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至少相对来说没有丢失大量的领土。

而“澶渊之盟”则正是主战所争取来的结果,相信这是一个极大欢喜的结果,宋真宗急于息事宁人,而辽军也不愿继续在战场上耗下去,当时宋真宗迫切想要息事宁人的态度已经显现出这位新皇帝的慌乱,反而承托出寇凖的坚毅果敢。

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宋史》

“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虽然相对不平等,但是彼时的宋辽在条约中还是兄弟之国,宋朝每年也不过只需要向辽国上贡10万两辽币,20万匹绢布,最重要的是这个条约使得双方之间百年之内没有战争,对宋朝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可以料想,倘若没有寇凖在其中运作,彼时的北宋面临恐怕就是另一番境地了,倘若宋朝仅仅传位到第三位皇帝就出现迁都避难的窘迫,恐怕也开创了历代汉人王朝的先例了。

“澶渊之盟”尽管使得北宋王朝获得了长久的和平,但是也成为寇凖倒台的引子。由于和主和派之间产生纠葛,人言可畏之处就表现在这里,这样一纸意义重大的合约却被主和派一针见血的解读为“城下之盟”,这无疑深深的刺激了宋真宗。

一日会朝,准先退,帝目送之,钦若因进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宋史》

不可否认,“澶渊之盟”的性质就是城下之盟,宋真宗那可怜的自尊心被这番言论给刺激到了,不可谓讽刺和滑稽,足见宋朝君主的脑回路有多么清新,似乎迁都避难就不是奇耻大辱,看来问题不是出在“澶渊之盟”,而是不应该让万乘之国的君主蒙受任何一点屈辱,因为万乘之国的君主如果选择迁都,躲在大后方,也就不存在什么耻辱了。

就这样,寇凖日渐受到宋真宗的冷落。在王钦若丁谓的排挤下,连宰相的官职都丢了,最后被发配到陕州当知州去了。朝政也就被这两人把持,不过丁谓资历尚还不够做宰相,于是他就想借力于寇凖,希望让寇凖替自己服务,以便增加自己的权威。

其结果当然是受到寇凖的拒绝,两人的关系也就再度破裂,当然他们之间本就不存在什么关系,只不过是间隙更深而已。宋真宗病重,寇凖上书请求让太子监国,并且解除丁谓等人的职务,难得清醒的宋真宗同意了这一请求。

但这一行动立马招来刘皇后和丁谓等人结成的政治联盟的打击,寇凖太子太傅的身份被罢免,与此同时宫中太监也准备发动政变,拥立皇太子赵祯(宋仁宗)即位。但在丁谓等人的打击下,政变失败,寇凖也被贬出京城。

而这一切,此时已经病重的宋真宗全然不知晓。

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宋史》

寇凖被贬到岭南之外的广东雷州,实质上等同于流放,在那里寇凖渡过了自己最后的人生,虽然不至于说贫苦无依,但也处境艰难,病中著有《病中诗》一首: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病逝以后,寇凖的妻子宋氏无力把寇准的棺椁送回家乡,只得向朝廷索要银两,但此时的朝政被刘太后等人把持,宋仁宗也就只能象征性的拨了一笔可怜的安葬费,这笔费用甚至不能支撑寇凖的棺椁送回家乡,最后只能寄葬在洛阳。

宋仁宗亲政后,才为寇凖平反,将他重新安葬,亲笔在他的碑首上手书“旌忠”两字,不过这已经是二十六年以后的事情了。

标签: 寇凖

更多文章

  • 他是“溜须拍马”的鼻祖,只因为一句话,差点把寇凖整死

    历史人物编辑:玉玉爱狗狗标签:寇凖

    咱们现在有个词叫“溜须拍马”,其中“溜须”还是有出处的,当时北宋名臣寇凖在宴会上胡须粘上了汤汁,此人赶紧起身给他擦拭干净,本来同事间的好意,但是寇凖却说:你身为副宰相,却为长官擦胡须,成何体统呢?这人听了后,开始嫉恨寇凖,想法设法打击他,结果寇凖差点被他整死。虽然他拍马屁没有成功,但却是拍马屁的鼻祖

  • 寇凖怎样得皇帝赏识,一心一意辅佐皇帝,维护国家统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地脉动标签:寇凖

    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这样评价寇凖: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寇凖,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凭借着出色的才华通过了科举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一职。他为人刚正不阿,每次都会向皇帝谏言,毫不畏惧,颇有唐朝时期著名谏臣魏征的风骨。也因如此,他渐渐被宋太宗所重用,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担

  • 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寇凖

    寇凖即是寇准,又称之为“寇老西儿“,这个北宋年间有名的清官名相,却晚景凄凉,不仅客死异乡,就连魂归故里都成了一种奢望。寇准,字平仲,是北宋年间不得不提的一个历史人物,寇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策划并操纵了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在其主持下,开启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但也正因为此功绩,也造就了寇准极为凄

  • 澶渊之盟之盟后,宋真宗赵恒为什么要给宰相王旦送礼?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王旦

    都说当了皇帝,天下就是他一个人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在古代,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唐宋以前,皇帝说话办事都要受制于宰相,并不完全自由。比如宋真宗赵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给宰相“行贿”。怎么回事儿呢?那是北宋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有一天,宰相王旦接到宋真宗宣召,

  • 宋真宗为什么要给副宰相王旦行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王旦

    一位皇帝竟然贿赂臣子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确实发生在宋神宗身上。可身为帝王的真宗为什么要给宰相王旦行贿,因为真宗想让他赞成自己的做法。这件事的背景公元1004年,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极力劝说下亲征,最终在澶渊城下击败辽军,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可当时,辽军逼近汴梁时,朝内分成两派,一

  • 包公戏中丞相王延龄的历史原型是谁?按史书分析并非王曾或王旦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王旦

    在所有的包公戏中都有一位王丞相的角色,他作为重要的配角周旋于包拯、庞太师和宋仁宗之间,成为朝廷内斗的润滑剂。几乎每一场关于包拯在朝廷中惩奸除恶的桥段中,他都有出场,积极周旋于其中。在关键时候他多次劝说宋仁宗做出正确决策,保护了受到奸臣打压的包拯,成为故事中正面朝廷官员的典型。对于这位王丞相的来历,小

  • 为何宋真宗会给宰相王旦行贿?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王旦

    常言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力最大的人,可他们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有的时候,皇帝的建议会被大臣驳回。宋真宗为了让宰相王旦答应自己封禅泰山的事情,甚至给宰相王旦行贿。而王旦收到贿赂以后的反应也很奇怪,他大喊一声:“李文靖真圣人也!”。李文靖是前任宰相,王旦为什么说他是神人呢,因为

  • 《梦华录》中萧钦言的原型王钦若,为什么没进《宋史奸臣传》呢?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王钦若

    从目前来看,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已经很明确了,除了男主、齐牧没有对应的历史原型外,皇帝就是宋真宗,皇后是刘娥,萧钦言就是王钦若(王钦若于宋真宗晚年升宰相),柯政就是寇准。关于王钦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过谄媚之事的人,为什么没被《宋史》列入《奸臣传》呢?其实不光王钦若,后来当上

  • 长相丑陋,深受排挤,王钦若如何简在帝心?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钦若

    人在职场漂哪有不挨刀?初入社会的人难免遭到职场的毒打,如何加重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分量就成为了职场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宋真宗的宰相号称“五鬼之一”的王钦若先生的履历,来给大家解读一下,作为臣子应该如何简在帝心。王钦若生前身后的名声都不怎么好,活着的时候因为脖子上长了一个瘤子,被人们称为嬰相,

  • 会做官的人,思维多厉害?看宰相吕夷简智对皇帝的故事,城府变深

    历史人物编辑:小忠娱评人标签:吕夷简

    会做官的人,思维多厉害?领导让你干一件事,干吧,费力不讨好!不干吧,领导下了死命令,你该怎么办?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你的思维会大提升,城府会变深。1040年正月,北宋仁宗赵祯做皇帝时,西夏李元昊进攻延州。赵祯派大将刘平与石元孙增援延州,抗击西夏。宋军行至三川口时,被西夏大军突袭,双方苦战很久,彼此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