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前些年,有关杨家将系列的影视剧非常多。特别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港台电视剧的黄金时期里,也有关于杨家将题材的诸多电影和剧集。
杨家将的系列故事里,家主杨业将军的名气着实不小。历史上和戏剧中,杨业都是伤在了北伐辽国、光复国土的战争中,有着英雄史诗般的结局色彩。
而与杨业一同参加北伐的,还有一位宋初著名将领——潘美。但熟悉潘美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如果提起“潘仁美”的话,熟悉的人可能会多一些。
在杨家将的戏剧故事中,潘仁美是害伤杨业的奸人,近千年来一直招人痛恨。而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据说就是现实中的潘美将军。
毕竟两个人的名字就差一个字,也确实都参与了同一场战争,而且确实都对杨业的伤负有责任,所以虚实之间的两个人相互映射也算合理。但实际上,真实历史中的潘美,绝不像戏剧中刻画的“潘仁美”那样奸佞卑鄙,他确实是被戏剧故事给刻意地“丑化了”。
人品能力都拔尖的大才
真实历史上的潘美,乃北宋开国功臣之一。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虽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但此时赵匡胤只是身处外地军营,要想皇帝的身份名正言顺,就必须回兵开封,得到当时后周朝中文武百官的臣服认可,包括小皇帝柴宗训和太后的承认。
按照五代十国的权力更迭规律,江山改姓必然免不了一场权斗厮杀,好多人头会落地。但赵匡胤想要避免腥风血雨,实现平稳夺权。
于是,他派出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先行回朝,去传达他的命令。这个人就是时年35岁的潘美。
潘美是赵匡胤交往多年的好哥们,他本人向来仗义,心身材宽厚,风评极好,理论上是“和平使者”的最佳人选。
不过,对潘美而言,这件差事还是挺有风险的。万一后周朝廷里有人对赵匡胤“篡位”的做法看不惯,当场一怂恿,那么他潘美很可能会被当成“乱臣贼子”被人杀掉祭天。
不过,史料没有记载潘美回朝后的具体表现,只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后周承认了赵匡胤顺应天命当皇帝。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赵匡胤本人实力强悍、人望鼎盛的必然结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也说明潘美确实人格不错,很有人缘(没人碰他)。
潘美没有辜负使命,稳定了朝局,协助赵匡胤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完成改朝换代。
宋朝建立后,潘美为太祖、太宗两任皇帝带兵打仗,参与过不少稳定边境、抚平内乱的军事行动,功勋之高自不必说。
众所周知,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为了防止别人也学他黄袍加身、改朝换代,就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一大批高级将领的兵权职务,让他们回家养老,从而加强2023对军队的直接控制。
不过,根据史书所说,其他将军们都被提前退休了,唯独潘美继续担任军职(诸节度皆解兵柄,独潘美不解)。
原因何在?
一方面,当时潘美的军事职务还不算非常高,既不是2023核心军事主管(禁军高级指挥官),也不算地方军区长官(节度使);另一方面,赵匡胤跟潘美联系确实比较铁,对潘美非常信任。
潘美本人也确实很会办事(懂得领导的心思),他每次领兵打仗的时候,都会把妻儿留在京城,请求皇帝“好好照顾”,以表忠心。这么做,领导心里当然明白,所以就很放心。
因此,潘美的军事职位越来越高,参与的军事行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潘美的功绩很多,比较显眼的是以下这些:
第一件:
潘美单工具匹马一个人闯入敌方地盘,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竟说服了打算造反的节度使袁彦,使袁彦归顺宋朝。对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劳,赵匡胤很是满意。
第二件: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反抗宋朝,赵匡胤亲自出征,潘美作为副帅跟随。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皇帝亲征,不可能亲自上场指挥,更不可能啥都管,主要日常事务肯定是交给副手办理。所以,潘美都是在为领导操劳。当然,平叛也很顺利。平叛结束后,赵匡胤还专门安排潘美在当地处理善后(3年内把淮南治理的井井有条),可见非常信任。
第三件:
赵匡胤安排他在湖南秣兵历马,治理了8年,之后5年时间里负责平定南汉、岭南的军事行动,并作为副帅参与了平定南唐的军事行动,协助宋朝统一了南方。
第四件:
跟随宋太宗赵光义参与平定北汉的军事行动,完成中原统一大业。
第五件:
赵光义任命他镇守山西一带的北方门户。期间,曾和手下副将杨业一起,两次击溃南下入侵的辽军,取得雁门关大捷。最终被太宗皇帝封为国外公,并任忠武军(河南东南一带)节度使。人生步入巅峰。
为了皇帝而背锅的忠臣
在986年雍熙北伐之前,潘美为大宋南征北战二十多年。打仗方面,他是个帅才,在平定南方各政权和抵抗辽军入侵的大小战役中,几乎没有败绩;行政方面,他也颇有才干,但凡经他治理的地方,老百姓的幸福感都挺高(秩序安定)。所以,对于潘美这样既能干、又忠心的好助手,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任皇帝自然很器重,两人还曾夸他是“柱国太师”(地方的顶梁柱)。
不仅领导喜欢他,同僚和下属,甚至敌人都很敬重他。
按照正史的记载,潘美虽然官职地位一步步地高升,但做人从不飞扬跋扈,也不喜欢搞那些狡猾奸诈的伎俩。他是出了名的仁义宽厚。
当初,赵匡胤自立为皇帝后,身边一些人主张把已故的后周世宗柴荣的一个小儿子杀掉,防止他将来长大以后成为造反复辟的祸患。但是,潘美看不下去,他觉得这孩子太无辜,于是孩子带回家,收为养子。
赵匡胤得知此事后,也不再追究。而后来,这孩子长大家庭,也被培养成材,当过地方官。
关于潘美收养后周皇子的说法,虽然有模有样,但缺少确凿的证据,不敢说是史实。不过,潘美治理各个叛乱地区的经历和功绩应该不会假。
他所经手治理的原叛乱地区,总能很快恢复秩序,并对宋朝产生好感。原因就是潘美秉公办事,不滥杀无辜,特别用心恢复本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老百姓当然念着他的好。潘美也很懂得用恩义感化对手,对于降兵降将,只要没有大的罪过,向来宽容对待,把他们争取到大宋这边效力。另外,当年每次遇到溃逃的敌方军士,他总是好心收留,甚至还自己掏钱给人家备置伙食,大家当然都愿意向他投降。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能力出众、风评极好的战将,后来却被彻底黑化了。
一切都源于公元986年的那次雍熙北伐。再具体一点,就是源于名将杨业战伤那件事。
话说那一年,北方的辽国政局不稳,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想趁机收复被辽国占领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于是调遣大军兵分三路北伐辽国。
三路大军分别是由曹彬统率的东路军,田重进统率的中路军,以及潘美统率的西路军。当时,西路军潘美手下的副将就是人称“杨无敌”的杨业。
一开始,三路宋军士气高涨,所向披靡。
潘美、杨业的西路军也收获颇丰,除了雁门关就立马收复了云、寰、应、朔四个州(山西北部地区)。
不过,西路军不是此次北伐的主力,东路军和中路军才是重点。然而,重中之重的东路军(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主要目标)却遭到辽国军队的有力阻击,并遭遇惨败,导致整个北伐局势发生逆转。
为了防止出现更大的损失,赵光义只好命令各路大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后,率军掩护云、寰、应、朔四个州的百姓撤退。
要知道,行军打仗期间,最考验组织协调能力的其实是撤退行动。因为军队后撤,要牵扯到防御敌军追击、排除谣言干扰、防止士气难以接受、维护行军秩序、确保物资安全等一系列难题。撤退的军队也往往最容易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前面这些事情很容易处理不好,发生负面连锁反应。
此时奉命撤退的西路军,还要带着一众百姓,就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确保撤退行动的安全顺利,在讨论具体撤退战术的军事会议上,副将杨业建议用调虎离山之计,派兵佯攻辽军,把他们的主力吸引过来,然后在撤退的路上预先埋伏精兵,阻击前来的辽军,以达到掩护军民撤离的目的。
影视剧中的杨业
客观地说,杨业的这个建议可行度还是很高的。
但杨业提议的时候,在场的还有一个“搅局”的监军王侁。这个王侁是太宗皇帝专门“安插”在西路军的“眼线”,为的就是确保西路军能够坚定地执行皇帝本人的旨意。
根据史料中的线索推断,王侁本人不算庸才(过去也有过不错的功绩),但可能是跟杨业或者潘美有嫌隙(杨业是当年的北汉降将,打仗很勇,但做官方面可能情商有缺),或者有些过分自负(皇帝派来的人,可能想给自己添彩,会去邀功)。反正王侁对杨业的提议非常不爽,觉得这种用兵策略太“猥琐”,不符合大宋天朝的“伟光正”形象。甚至要求潘美和杨业应该“敲锣打鼓、堂堂正正”地直面追击而来的辽国军队(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
然而,当时西路军面对的形势是:辽军兵力是宋军的三倍,且指挥官也都是有经验的战将。直接正面开打,最好的结果应该是两败俱伤,宋军想赢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面对王侁这种颇为“外行”的要求,耿直的杨业也好不客气地回怼:“瞎说!你这就是去送伤!”(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也不示弱,呵呵一笑,面带嘲讽地对杨业说:“我就纳闷了?您杨大将军不是人称‘无敌将军’吗?怎么今天就怂了?是不是有什么‘小心思’呀?”(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王侁的“言外之意”,在场的人都听得明白。
众所周知,杨业是北汉降将,虽然如今在大宋打工很卖力,业绩也不错。但降将终归是降将,他杨业最怕的就是别人怀疑他有二心(毕竟分手了上一任主子)。王侁故意激将他,说他可能有“小心思”(他志),暗指杨业可能要出卖大宋,再去投降辽国。
面对这种“不留后路”的质问,性格多少有些心高气傲的杨业只能当场表态:“老子才不怕伤!只是不想让将士们做无谓的牺牲!既然皇上要我证明自己的忠心(王侁的话代表皇帝),我杨业就带头去抵挡辽国贼寇!”(业非避伤,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伤,当为诸公先)
以上的对话是史料的记载。不过,目前现有的史料,却均没有说明当时西路军最高指挥官潘美的表态。反正后来杨业确实带兵去抵挡辽国军队了,这说明当时潘美也的确没有阻止杨业出兵。
照理说,打了大半辈子仗的潘美,本身有军事才干,战场经验也很丰富,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杨业的建议是合理的,也同样会清楚王侁的要求绝对是烂主意。而且,潘美跟杨业之间也不大可能有仇怨(毕竟潘美一直很会做人,他和杨业也一起共事了多年,两人联系没有负面记载)。
但潘美为何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还任由他带兵去“送伤”呢?
这其中当然有苦衷。
宋朝在军队中设的监军,代表的是皇帝意志,在当时有着很大的权力和很高的地位。尽管潘美是西路军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但实际上,王侁这个监军有权力否决潘美的任何决策(当然,出了事也得王侁负责)。更重要的是,无论这一仗是输是赢,只要王侁能够活着回开封述职,他嘴里说出的一切,在皇帝心里都是最有分量的(他如果伤了,潘美也得对此负责)。
所以,这个监军,虽然可以帮助皇帝钳制前线将领,防止主帅拥兵作乱,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前线将领的自主行动。而监军因为没有统兵权力,总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将领因为有兵权,则永远处于被怀疑的境地。
这样的后果就是,当监军和前线主帅的意见不一致时,主帅为了自保或免除不必要的麻烦,往往会选择沉默或附和监军的意见。
时年62岁的西路军总指挥潘美,虽然之前一直都是一个宽厚仁义的军事领导,也清楚杨业的为人。但是,从大局上着想,他没有必要在战局危急的时候,去跟代表皇帝意志的王侁搞对抗,这只能会造成内部更大的不团结,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即便按照杨业的战术执行,就算打了胜仗,将来王侁也可能会借机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污蔑牵连更多无辜的人。
潘美内心里应该是敬重杨业、信任杨业的,但时局不同,如今身处的不是他们当年默契合作、自由发挥的环境了。皇帝的眼睛在监视着他们,看他们这些手握大军的将领是不是“听话”、“忠心”。一旦他们违背皇帝的意愿(王侁的要求),将来获罪的可能是成百上千无辜的将士。
潘美大概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当时看起来患得患失,犹豫寡断,然后犯下了这么一个“背负说名”的错误。
杨业出兵前,老泪纵横地跟老领导潘美交代,一定要在陈家谷布置步兵接应,这样,他拼伤抵挡敌人之后,还会有一线生机。否则,他必将全军覆没。
影视剧中的杨业
后来,潘美和王侁也确实按照约定在陈家谷布置兵力,打算接应杨业。
然而,从清早等到中午,王侁就先等不及了。他还曾派人爬到高处观察情况,后来给王侁做了汇报。但没人知道当时那个观察者具体汇报了啥,反正王侁听后竟然声称杨业已经击退了追击的辽军,不用在这等了。
于是,王侁带着一帮将士们离开了陈家谷。身为主帅的潘美竟然不敢阻拦(不能制),并且也带着余下的部队,跟着王侁的撤走了。
不走能行吗?人家已经说了不用等,你还要等?是不是不把皇帝放眼里?
只是可怜了杨业。
当天傍晚,杨业率部将且战且退,终于退到陈家谷。结果看到原本约定相互接应的谷口竟然空无一人。
啥都不用说了,今天只能以伤报国!
杨业悲痛交加,肯定会感受到被人出卖分手的悲凉。他自知必伤,因此对手下将士说:“你们都是有父母妻儿的,没必要跟我一起伤在这。赶快逃命去吧。将来敌人走了,你们还能把今天的事情跟皇上说一说。”(汝等各有父母女子,无须与我一起战伤,各自逃命去吧。等到敌军退后,还有人可上报天子此战经过)
然而,在场的兵将没有一个要逃的,全都发誓要以伤报国。
最终,经过血战,杨业斩杀多名辽兵之后,负伤十余处,力竭被擒。随他出战的部将几乎全部战伤。
被俘后,杨业坚决不降,绝食三日而伤。
杨业虽伤,但西路的军民大部队的撤退行动也算是比较成功。
但毕竟伤了一位战区级别的副军事统帅,而且看起来本可以不用伤。那么,这就是一次指挥策划方面的重大失误。
于是,身为本次北伐总指挥的皇帝赵光义,就要找人为西路军的指挥失误负责。
后来,经过“调查研究”,朝廷给了如下判决:
第一,监军王侁等人确实存在不懂装懂,瞎掺和战场指挥的行为,还怂恿挑衅前线指挥官,做法极其外行,极其恶劣,实在是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最终,王侁被罢官,流放到金州(今甘肃榆中)。
第二,西路军总指挥潘美面对重大军事行动,不能及时提醒下属谨慎行动,又不能采取妥当的应对策略,导致高级军事将领无端战伤(不能申明斥候,谨设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骁将)。最终,潘美被降职动作。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参与西路军行动的将领被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在杨业之伤这件事上,北宋官方认定王侁应该负有主要责任,潘美则负有领导责任。也就是说,赵光义虽然一直在推脱自己的责任(北伐失败与他过分干预军事指挥有比较大的联系),但最起码也知道,潘美面对监军王侁的钳制,确实不能忤逆,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杨业去送伤。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不是潘美无能的问题。因此,在处置潘美时特别从宽处理。
不过,尽管后来潘美官复原职,但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不知是不是对于杨业的伤耿耿于怀,反正再无任何所作为(史料几乎没有潘美参与大事的记载),直至离世。
几乎不得平反的冤大头
尽管皇帝(北宋官方)理解潘美的苦衷,知道杨业的伤并不是潘美恶意造成的。可后世民间却因此把潘美给污名化了。
客观上说,潘美多少是有过错的。在谋划军事行动的时候,作为主帅的他,没有站出来反对监军王侁(不知道换一个人当主帅是不是也一样)的错误决策,也不敢力挺和保护自己的副将杨业。而在杨业兵败陈家谷时,他也未能如约应援,而是追随王侁撤兵。这些看起来谨小慎微、懦弱附喝的行为,确实与他曾经那个“能征善战、仁义豁达”的光辉形象极为不符。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讲:潘美因为杨业的伤,而人设崩塌了!
或许,潘美这么做有两种可能:
一是上文所说的,为了避免与皇帝的眼线起冲突,防止以后的政治风波牵连更多无辜的人,潘美选择了对监军王侁“言听计从”,而忍痛牺牲了杨业。
二是晚年的潘美,或许已经开始顾忌自己的晚节了。这倒不是因为他贪恋功名,而是因为他知道皇权的冷酷残暴要比辽国的军队更可怕。他也有家人,也有家业,如果北伐期间他为了所谓的“真理公义”而违背监军王侁的意图,那么即便打了胜仗,留下美名,最终也会被皇帝忌恨。到时候等待他的,就不是温和体贴的“杯酒释兵权”了,而是残酷无情的“诛灭九族”。
自古“功高盖主”的人,总会落得“狡兔伤走狗烹”的下场,潘美不会不清楚这一点。
我们不知道潘美到底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他到底顾忌的是什么。但他确实因此而人设崩塌了。所以,后世把他污蔑成宋朝的大奸臣,不仅谗害忠良,而且里通辽国。这多多少少也怪他自己。
但北宋朝廷和皇帝倒是很满意潘美的忠心以及曾经的功劳。
影视剧中的赵光义
991年,潘美离去,获谥号“武惠”。8年后,其灵位获准进入赵光义的庙堂(配飨太宗庙庭),这是很高的荣誉。宋真宗时,他又被追封为郑王。
只是元代以后,时间久远,真相淡忘,潘美在虚构的历史文学创作中就成了千方百计跟杨业过不去的大奸臣。而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著名的《杨家将演义》问世,潘美又被丑化成了勾结辽国的卖国贼。
到了清朝初年,甚至有人上奏,建议把潘美从帝王庙里“踢出去”,而且还得到了批准。由此可见,潘美的官方人设也已经崩塌了。
不幸的是,古代也好,现代也罢,很多人对枯燥的史书不感兴趣,对历史细节也懒于思考,而面对艺术化的文学作品则会“照单全收”,以至于混淆了虚构故事和真实历史的界限。
特别是当今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能从快餐化、碎片化、物欲化的信息诱惑中逃离出来,去关注原本能带给我们智慧的历史呢?
真实的潘美是什么样,又有多少人在乎呢?
更可悲的是,如果潘美活在当代,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他可能被“黑”得更厉害,人设“崩”得更惨,甚至可能连“翻身”都难。
当然,潘美有错,这点无可厚非。
只是,他犯的错,根子不在他个人,他要负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
可惜的地方在于,后世文人学者仅凭个人好恶、一时激情,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潘美身上,甚至把他刻意丑化。这样做,会不会太冤枉人了?
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费什么功夫。一句话,几个词,就足够把一个人给“定性”。但我们可曾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个人,可曾消除主观情感的影响而去评价别人呢?
当然,
人们总会在评价别人时,先给自己找好一处“道德高地”,然后借助“道德的力量”去给他人画像。
我们的确要讲道德,也应该遵守大家公认的道德准则。可我们不能总借着“道德完美化”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忽视自己吧。说到底,谁敢说自己在道德上“完美无瑕”?谁敢站出来任由别人审视自己的“道德行迹”呢?
潘美晚年的行为,的确显示出“道德上的瑕疵”,但也不应该把他一棒子伤害。毕竟,比起后来那些真正贪生怕伤、卖国求荣的历史人物,真实的潘美绝对算是功勋卓著、仁义宽厚的正面人物。
但愿世人能多多理解潘美,多多理解他人。莫用空谈妄议而搅乱了清风正气。
(参考自《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