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著名的隋唐,老乐歪批短长。看到标题“秦琼勇大战尉迟恭,决战到底是三狼牙换二狼牙,还是三狼牙换两狼牙?”很多隋唐迷可能会觉得老乐提出的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值得讨论。因为在民间传说和各种版本的隋唐故事中,“三鞭两槌”是广为流传的说法。虽然具体的“交换”方式不同,但结局都是秦琼的两鞭比尉迟恭的三鞭好,所以秦琼高人一等,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些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在真正的《隋唐演义》中,确实是“三狼牙换两狼牙棒”,而不是“三狼牙棒换两狼牙棒”。
面对这个绕口令般的问题,估计又有人会质疑了——我们在《隋唐演义》中所闻所见,无非是三鞭两槌。你在这里胡说八道有意义吗?请注意,老乐所说的《隋唐演义》是真正的原创小说,不是各种名义上经过加工的作品,比如评书或者影视剧。其实这些内容更像♬。《隋唐演义》的原版是明确否认“三狼牙换两狼牙棒”,后来更正为“三狼牙棒换两狼牙棒”。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小说《隋唐演义》,对这部分故事做一个大概的描述:秦琼和尉迟恭代表李唐势力和刘武周在白壁关的激战。
白玉荷分不清输赢。晚上,他们开灯夜战,但还是分不清谁强谁弱。其实这个描述和《三国演义》里面张飞马超打夹猛关的内容很像。
打完之后,尉迟恭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直截了当的解决办法。他和秦琼也不再防备,直接拿起了自己的武器,在对方的身上猛砸了几下,谁先顶不住,谁输了就算了。秦琼一听尉迟恭的说法,当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且直截了当地告诉尉迟恭,这种做法不是缺心眼吗?小孩子都不会这样,你说了还能砸?砸了之后,大家还能快乐地享受生活吗?尉迟恭实在是没办法,才想出了这个“笨招”。
秦琼既然不肯,那就听听他怎么说吧。
最后秦琼建议两人互换武器,砸大石头。谁先打破石头谁就赢了。最终,尉迟恭拿着秦琼的狼牙棒,连砸三下没有破石,而秦琼则拿着尉迟恭的鞭子,连敲两下石头,也算是一时的胜利了。尉迟公明知道自己输了,但还是要狡辩,说秦琼之所以能赢,是因为他的鞭子更厉害,所以才占了便宜。秦琼见不能跟这种人交代,只能互相交换武器,准备再战。而此时的李世民也和《三国演义》的刘备一样,担心两虎交手,其中一只受伤,于是立即命令晋国撤军,并召回秦琼。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隋唐演义》明确地写道,这叫秦琼的“三狼牙换两狼牙棒”,毫不客气地否定了前作三狼牙棒换两狼牙棒的荒谬。什么可笑的法律?尉迟恭提出的两个人毫无防备地打了起来,这就是以往作品中“三鞭两槌”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三锤换二鞭”确实感觉比较合理。但是“三鞭两锤”这句话毕竟在民间影响很大,而《隋唐演义》的作者再认真,留给后人的也只是这样一部作品的书名而已,但是内容早就改得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