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本是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却因其中的24幅画像而流芳千古。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登基已久,他怀念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于是命令画师绘出24名功臣的等身画像,并按功劳大小挂进凌烟阁。从此,画像被题入凌烟阁,成为古代仁人志士共同的梦想。就如诗鬼李贺的诗歌所写:“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凌烟阁中,两位旗鼓相当的猛将的画像被同时迎入阁内,他们分别是秦琼和尉迟恭。无论在正史中还是在民间评书中,秦琼和尉迟恭皆是武艺超群的好汉,两人武艺、功劳不分上下。
首先,秦琼和尉迟恭均有在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能力,一般人均不是他们的对手。在两人的使用上,李世民一般派秦琼进行攻击,而让尉迟恭保护自己。当看到对方有武艺超群的将领时,李世民就会派秦琼出阵:“给我灭了他!”然而秦琼必然会挺枪而去,将其打落马下。
而尉迟恭也不遑多让。有一次,王世充的猛将单雄信突破李世民的重重防卫,一路冲到他的面前,眼看就要将李世民刺死。结果尉迟敬德驱马冲上前去,大吼一声,斜刺里一枪把单雄信挑下马来,保住了秦王的性命。对于尉迟恭的武艺,李世民十分欣赏,并说:“我拿弓箭,你拿长矛,咱们两人配合就能天下无敌。”
在长期的作战中,秦琼和尉迟恭都承受了极其严重的伤病。唐朝统一中国后,原本身强力壮的秦琼却经常生病,每逢病时就对人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
而尉迟恭也同样如此。一次,唐太宗质问尉迟恭:“我听有人说你要谋反?”结果,尉迟恭当即脱去自己的衣服,露出一身的伤疤,并且愤然道:“臣确实谋反!臣我跟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身上留下的都是刀锋箭头的痕迹。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便开始怀疑我要谋反吗?”听完尉迟恭的话,李世民羞愧不已,甚至流下了眼泪。
由此可见,秦琼和尉迟恭在武艺和功劳上均旗鼓相当、不分伯仲。而在评书中也同样如此,例如在隋唐诸多好汉中,秦琼与尉迟恭同排第13位,两人屡次交手,都不分胜负。在民间传说中,秦琼和尉迟恭还成为李世民的门前护卫,连鬼都不敢接近,所以两人最后还升格成为门神。
虽然秦琼和尉迟恭是隋唐时期并称的名将,然而在论功行赏时,两人待遇却天差地别。在凌烟阁中,两人的差别就十分明显。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排名第7,封赏1300户;而秦琼呢?被封为胡国公,排名倒数第一,封赏700户。秦琼不仅排名比尉迟恭低17位,封户更只及尉迟恭一半。而这也不得不让人吐槽,李世民有些太偏心眼了。那么,李世民为何会“厚尉迟,薄秦琼”呢?答案就出在玄武门之变上。
对于李世民来说,玄武门之变是他登基夺位最关键的一步。若不是他当即立断,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他根本就没可能当上皇帝。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的表现当数第一。首先,李世民骑马追击李元吉时被树枝绊倒,险些被自己弟弟用弓弦勒死。幸好尉迟恭及时赶到,吓走了李元吉,才救了李世民一命。随后,尉迟恭一箭射死了李元吉,立下了大功。成功击杀太子和齐王后,尉迟恭又亲自带兵向李渊逼宫,并奏请其亲笔写了道诏令,命令各部人马一并听从秦王处置。由此,玄武门之变才以李世民大获全胜而告终。为了报答尉迟恭的功劳,李世民竟将齐王李元吉府内的所有财富都给了尉迟恭。
而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只是在《旧唐书》本传中带了一句:““从诛建成、元吉”,但《新唐书》中却压根没有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在笔者看来,秦琼可能参与了政变,但没有起什么作用,甚至只是消极应对。魏征曾评价秦琼:“他是社稷之臣,而非个人之忠臣”。对于玄武门之变这种骨肉相残,并谋朝篡位的行为,秦琼很难有什么好脸色,所以在表现上不如尉迟恭积极。于是在论功行赏方面,秦琼就大大不如尉迟恭了。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作为“倒车尾”秦琼却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毕竟民众也看不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黑历史,而英雄了得,且未深入参与兵变、毫无污点的秦琼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他的地位远比尉迟恭和程咬金更高,甚至在小说中秦琼还成了李世民的干哥哥。